“毛遂自薦”的故事結局其實很悲慘

毛遂本是戰國時期趙國平原君趙勝那里的食客,一直默默無聞。后來自薦出使楚國,立下大功。
如果故事能在這里停住,這無疑是個美好的故事,只可惜這個故事還有凄涼的另外一半。
毛遂自薦后不久,燕國趁著楚國大戰剛停無力應戰之際,派兵攻打楚國,楚國求救于趙。派誰掛帥應敵呢?趙孝成王立即想到立了大功的毛遂。
趙孝成王在歷史上很有意思,他這個人不出名,辦的事卻極有名氣。趙國將軍趙括飽讀兵書,但沒有實際作戰的經驗。他的父親,名將趙奢認為他只會說說而已,沒有真本事。他的母親更是力勸趙孝成王,千萬別讓趙括帶兵打仗。但趙孝成王認為趙括父母不識真才,堅持讓趙括出征。結果趙括打了一個大敗仗,還留下了“紙上談兵”這個成語。
趙孝成王不知用人之道,同樣的錯誤一而再再而三地犯。但他自我感覺很良好,為人剛愎自用,不聽他人勸導。毛遂與他不同,毛遂不僅口舌厲害,還貴有自知之明。毛遂的外交能力確實強,但這不意味著他其他方面能力也很強。當知道趙孝成王要讓他掛帥時,趕緊去找趙孝成王,推說道:“寸有所長,尺有所短,騏驥一日千里,捕捉老鼠不如蛇貓。逞三寸舌我當仁不讓,仗三尺劍實非我能,豈敢以家國安危來試驗我之不才之處。”
按說這番話在情在理,趙孝成王應當聽進去才是,可趙孝成王為標榜自己求才若渴,任人唯賢,硬是逼著毛遂領兵應敵。毛遂拗不過君主,只好領命出征。結果如他所說,盡管毛遂身先士卒,殫精竭慮,他所統領的軍隊還是被燕軍打得落花流水。戰事慘敗,毛遂自慚,跑到山林里拔劍自刎。
據《文史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