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秋
【摘 要】“中國夢”的實現離不開億萬同胞腳踏實地的工匠精神,電視媒體人肩負著傳承與踐行工匠精神的歷史使命。本文試以中國當代電視媒體業界典型案例,擷取年輕一代電視媒體人身上葆有的工匠精神,以使其發揚光大。
【關鍵詞】電視媒體 工匠精神 創新突破 敬畏之心
伴隨電視熒屏的多元化,以及節目形態的花樣翻新,電視節目比拼的應該已不再是創意、模式,而是工業化的制作水平和細節的極致化呈現。作為擔負輿論引導社會責任的當代電視媒體,自身更需練就過硬的工匠本事,來呼喚“工匠精神”的傳承與實踐。
近年來,由中國當代電視媒體人傾心制作的優秀電視紀錄片層出不窮,從迅速走紅的《傳家》、《旗袍》,到《舌尖上的中國》、《互聯網時代》,再到頗受關注的《我在故宮修文物》,無不閃耀著中國電視人令人動容的工匠精神,同時,也讓當代電視人高水準的紀錄片制作手藝,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在《我在故宮修文物》中,無論是精瘦的鐘表專家王津,還是語氣柔和的陶瓷專家王五勝,在電視人精益求精的拍攝和編輯中,得以在平凡中閃動出耀眼的光輝。正所謂,“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正是電視媒體人對精雕細刻的工匠精神的執著與堅守,讓中華傳統的工匠精神得以更好地發揚與傳承。
工匠精神正在電視媒體人中生根開花。作為省級地面電視頻道,今年年初以來,遼寧廣播電視臺都市頻道就著力打造了“中國二十四節氣微視”系列。這是部制作精細、精美的專題片,每個鏡頭的選取都經過導演組縝密地思考與籌劃,每個背景聲音的留取都要用心去聆聽與感受。往往為拍攝一個體現時令的傳統飲食鏡頭,都要考慮為其重新布景、尋找光源、精挑食材、遴選盛具,甚至主持人帶入的服裝的色澤與材質,解說詞與背景音的配合等等都需要精心策劃,下足了功夫。整個系列節氣視頻的呈現不僅展現出濃濃的傳統節氣韻味,還給了觀眾極為舒適的視聽感受。在這其中,電視媒體人的工匠精神與工匠水平得以充分發揮與精進。
當代電視媒體人的工匠精神除了體現在“精工制作”上,還在眼界格局與創新突破中有著很好的表現。如今是信息內容復雜、信息來源渠道廣泛的時代,新媒體依靠各類科技產品與技術的支持,對信息的生產與傳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傳統電視媒體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常思創新與突破,才能求穩定發展。而面臨新形勢、新環境與新技術,傳統電視媒體人只有開闊眼界、提升知識容量、接納新思維,以執著的工匠精神積極參與到時代競爭中,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以遼寧廣播電視臺都市頻道為例,其旗下的品牌新聞欄目《新聞正前方》于2006年開播以來,就始終擁有同時段第一的收視率與在遼沈地區強大的影響力與美譽度。但遼寧都市頻道并沒有坐在過往成績上停滯不前,而是全身心迎接媒體融合時代背景下對電視媒體發展的研究中,本著完美主義的工匠精神,不斷尋找創新與突破。2015年以來,他們對《新聞正前方》進行全新改版,再出發后的節目,除收視仍然保持同時段第一之外,其旗下擁有的微信公眾號粉絲數迅速增長到150萬。更值得一提的是,《新聞正前方》全網打造的主持人剛子,于2015年以來迅速獲得廣大遼沈觀眾以及全國網友的熱烈追捧,成為欄目新形象、東北新形象,迅速拉升欄目知名度與影響力。《新聞正前方》微信公眾號推送的微視短劇、“東北人”專欄,成為東北人朋友圈轉發的熱點;《新聞正前方》推出的手機視頻“剛子說事”、“剛子朋友圈”每天與年輕網友實時互動、在線交流,已成為節目運作的新常態。這正是新時期電視媒體人的工匠精神所在,充分體現出一個年輕的新聞從業者群像對電視新聞事業的執著追求。
工匠精神不僅僅是一種技能,更是一種精神品質。如今,自媒體繽紛繁盛,網絡空間言論自由,傳統新聞媒體不再是傳播新聞的統一端口,為了爭時效、搶頭條、追熱點,電視媒體人中不乏“眼疾手快”者上演新聞反轉的鬧劇,這更考驗新聞從業者的職業水平與道德素養。在信息傳播渠道多元的背景下,受眾往往要選擇權威性媒體接收信息,電視媒體人在宣傳報道中必須堅持新聞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