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體報道,從最近幾年美國本科申請和招錄情況來看,排名前15的名校在中國的錄取人數總體沒有減少,可在北京、上海的錄取人數則有下降。難道,美國名校不再愛北上廣“牛娃”了?海外名校對中國學生的錄取標準有什么新動向?
牛娃早出國,間接引發錄取“跳水”
張恒瑞(學美留學總裁)
過去,大部分學生是在國內讀完高中,然后申請美國大學,但現在有一部分優秀學生在高中甚至初中階段就去美國讀書。這種分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在國內高中申請美國本科名校的學生的競爭力,因為你可能就是在和初中那個比你成績好的同桌競爭,而且他已經在美國讀了高中。北上廣學生高中留學的現象相當突出,于是導致最終從這些大城市高中錄取的人數有所減少。
其二,北上廣重點高中的成績單把關越來越嚴格。2008年以后,隨著中國出國留學人數大幅增加,相對中小城市的中學來說,北京、上海重點高中對申請出國學生的成績單有更為嚴格的把關,于是從表面上看,大城市重點學校學生的成績單反而不如一些中小城市學生的成績單那么“風光”。不過我認為,從未來角度看,即便這批重點高中學生的中學成績單有些許“瑕疵”,但他們的綜合素質較強,未來到美國名校就讀后的適應能力會比較突出。
第三,很多并不專業的留學中介打著“高大上”的幌子去推銷“留學生必備的課外活動”。他們用看起來花花綠綠的活動列表吸引學生,誤導學生和家長花大量時間、金錢和精力參加“活動規劃”。其實,真正有意義的活動往往是有針對性且獨一無二的,不是能夠被明碼標價的商業化活動。由于申請者普遍采用中介的模式化服務,簡歷中的“活動”呈現無效、同質化的特點,即便來自大城市,也并沒有體現出經濟和文化前沿陣地的資源優勢。其后果是,目標學校挑選學生時很難作出精準評估。
此外,由于“刷分”“泄題”亂象帶來的不良影響波及較廣,許多一線城市的申請者SAT(學術能力評估測試,俗稱“美國高考”)考分優勢并沒有體現。一線大城市的考生英文程度較高,但因為“泄題”“答案叫賣”等不良事件影響,申請效果和受信任程度也打了折扣。
美國高等教育惡性競爭的典型例證
薛涌(美國波士頓薩福克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來自北上廣重點中學,成績好活動好卻沒有被名校錄取?那是因為美國名校的錄取并沒有你想象中那么嚴謹、那么科學、那么講道理。
2014年哈佛大學有3.5萬申請者,錄取率為5.9%,創了該校歷史新低。緊接著,斯坦福大學宣布,其錄取率僅為5.07%。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等美國名校的錄取率也不斷創新低,似乎進這些學校越來越難。
其實不然。
一些媒體給大學排名,喜歡拿錄取率炒作。而名校,雖然嘴上說媒體不懂教育,但私底下無不靠著錄取率抬高身價。斯坦福大學連續兩年在錄取率上低于哈佛,老大的心態馬上冒頭:那些進不了斯坦福的,也“只能去哈佛”。
為了壓低錄取率,各校紛紛鼓勵大家申請,并提供種種方便,比如推出“共同申請信”,即用一個格式申請所有大學。這樣,學生申請量大增,錄取率下降,排名便會提升。
如果某大學自詡有一套獨特的教育和選材方法,逼著申請者寫很難的文章,那么大量申請者就知難而退、索性放棄。結果,這所大學收到的申請信就少,錄取率就居高不下,排名自然會被比下去。
這是美國高等教育惡性競爭的一個典型例證。本來,各大學爭奇斗艷,各有一套獨特的教育哲學、選材標準,錄取方式甚至已是“百年傳統”。如今,為了競爭而標準化、統一化,特點消失,越來越像工廠的流水線。
當然,超一流大學有自己的資源優勢。它們往往利用方便的申請格式引誘你申請,然后快刀斬亂麻地把大量平庸申請信丟進紙簍,然后集中精力對付鎖定的少數精英。
絕大部分被名校牌子忽悠來的申請者,交了申請信和申請費,只是幫助人家壓低錄取率而已。
應有全局視野,避免當“炮灰”
趙璧(美國普渡大學政治學系在讀博士)
無論是在國內高考填志愿,還是申請美國高校,中國學生和家長對于專業選擇歷來有非常明顯的偏好,這使很多“熱門”專業的競爭異常慘烈。
例如,如果同一所高中有10個學生同時申請哈佛大學的商學院或法學院,學校只會在這10人中錄取2名學生。但如果這10名學生分別申請教育﹑藝術﹑生命科學、計算機等專業,那么彼此間的競爭就會下降,可能就會有三四人被錄取。
無論是北京、上海這些超級城市的超級“牛娃”,還是二三線城市的申請者和家長,應該有更廣泛的視野和專業選擇,要了解美國本科入學后可以換專業的寬松政策,而不必要相煎太急,一起扎堆申請“熱門”專業。
我在國內讀書時,類似“模擬聯合國”這樣的課外活動剛剛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高中流行,但這么多年過去,二三線城市的高中生也能參加這樣的活動。而如果申請者的課外活動列表中出現宿舍長、生活輔導員、學科輔導老師,甚至球隊經理這樣的字眼,也許反而能吸引校方的注意。
有一個上海的高中生,成績平平,卻愛好收藏石頭。他去哥倫比亞大學面試時,與面試官相談甚歡。面試官甚至把耳環摘下來,交他鑒定。他的申請文書寫到對石頭的熱愛和石頭美學,并提升到人性的高度——由此順利地申請到了名校。
總而言之,申請美國高校要在活動規劃、專業選擇、文書寫作上有全局視野和理性分析,不要盲目跟風和“隨大流”。學生和家長應更自信、更客觀,這樣才能收獲更好的結果。
全新游戲規則下,要在教育起點上下功夫
余云(媒體從業者)
美國名校不再愛北上廣“牛娃”了?我不這么認為。但對于什么是美國名校愛的“牛娃”倒是可以作些討論。
國內教育環境下,評判“牛娃”,唯分數是論。但高考成功,并不一定和人生成功關聯。過30年看,那些擁有“全國物理競賽第一名”、“全國計算機比賽冠軍”等光環的孩子未必輝煌。
當家長和孩子決定加入申請美國高校的行列,就該清醒意識到,單純拼分行不通。
這是另一種全方位的比拼:標準化考試成績、標準化考試成績背后真實的英語語言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面試過程中的社交能力、思維的深度和高度、對自我及人際和物質世界的認知水平、表達的清晰度、表達的有效性和簡潔性、心理結構的穩固性等,以及申請文書中體現出來的明確的定位、申請人思維的銳度,等等。
而要在這種新的游戲規則下表現游刃有余,需要在教育起點下功夫。
單舉一例,在中國教育體系中,小學生、尤其是三年級之前的小學生,閱讀量不輸美國孩子。但越到高年級,孩子閱讀越碎片化,因為他們在疲于奔命,應對各種各樣的考試。而在西方,9年級的學生讀全本的《奧德賽》,12年級的學生,每周都在讀原版經典書,無論歷史還是哲學。這種閱讀習慣,對一生的影響很大。
此外,要支持孩子們追求他喜愛的任何東西,這是人文精神的體現。別把每天花3~5個小時研究哲學的孩子當成“走火入魔”,別讓每天拉3小時小提琴的孩子在“藝術還是應試”中作選擇,比培養學霸更重要的,是培養一個有趣、有益的人。而這個有趣、有益的人,是更可能得到名校青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