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時代,基于數字技術的網絡文學憑借其在泛娛樂化內容、傳播、版權營銷等方面的優勢得以蓬勃發展。在發展的同時,網絡文學領域也產生了許多版權問題,影響了作者及傳播者的利益。本文將對網絡文學版權保護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問題的幾點管窺之見。
【關鍵詞】新媒體;網絡文學;版權保護;措施
【作者單位】何玉玲,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圖書館。
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將人類社會帶入新媒體時代。網絡文學是新媒體時代互聯網技術催生的一種新的文學形式和出版形式,也是一項欣欣向榮的文化產業。由于在傳播過程中復制方便、創作收益及市場利益巨大,網絡文學得以繁榮發展,但隨之產生的侵權、盜版問題在作者、傳播者之間引發權益糾紛,阻礙了網絡文學健康發展。這種現象引起了業內人士對國家行業監管力度及相關法律法規的探討。
一、新媒體時代網絡文學發展狀況
網絡文學是運營商運用網絡技術建立文學平臺(網站),以“邀約入駐”模式吸引作者和讀者,一方面為作者提供創作服務與傳播管理,另一方面為讀者提供作品閱讀服務與收費管理,進而廣泛傳播的新興文學創作、網絡傳播和自出版形式。
我國網絡文學誕生于20世紀90年代初,歷經20多年的發展,創作隊伍和用戶規模日益龐大,產業運營風生水起,呈現蓬勃興盛的發展態勢。主要表現為:一是創作隊伍龐大且作品數量多。截至2015年,國內最大的網絡文學運營商閱文集團創作人員已達400萬人,占業界創作人員總人數95%以上;創作作品累計約1000萬部,占行業總數的90%以上。二是網絡文學用戶規模龐大。截至2015年,網絡文學用戶達3.5億人,約占國內網民總數的48%。三是IP改編與版權營銷成為發展趨勢。據不完全統計,2011年至2014年,共有161部網絡文學作品的影視版權售出。2015年閱文集團IP改編作品占據了90%的市場份額,改編方向主要是頁游、動漫、網絡劇、電視劇、電影、實體圖書及周邊等。四是網絡文學運作收益可觀。近年來,閱文集團、百度文學等平臺推出的多部作品受到讀者追捧,點擊率不斷上漲。同時,平臺運營商運作這些作品,通過實體書出版、IP版權銷售等方式獲得了豐厚的收益。五是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統計,截至2013年,我國綜合性文學網站約300個,網絡文學網站241個,原創文學網站268個;2015年騰訊中文和盛大文學共同成立閱文集團,旗下擁有起點中文網、創世中文網等原創文學網站、數家廣播網站以及數個移動APP,成為國內規模最大、最具實力的網絡文學運營商。六是產業的產值規模逐年增長。2015年,網絡文學產業產值規模突破70億元,比2014年增加了14億元,環比上漲25%。
上述數據表明,在新媒體時代,網絡文學已經成為文學領域的生力軍,它是國民閱讀的主要選擇方向、IP改編等相關產業的源頭、400多萬年輕文學創作者的生存主業或業余愛好,以及在數字出版產業中發展勢頭強勁的優勢產業。因此,對于網絡文學涉及的權益問題不能簡單處理,我們要協調作者、傳播者和使用者的利益,這對我國立法、執法、監管等機構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二、新媒體時代我國網絡文學版權保護現狀
網絡文學的核心是作者與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規定“通過信息網絡擅自向公眾提供他人的作品”“故意刪除或者改變通過信息網絡向公眾提供的作品”“提供作品卻未指明作品名稱或作者,或者未支付報酬”等行為都屬于侵權。網絡文學所處環境完全開放,信息難以掌控,復制技術使用方便,傳播分享極為自由,加之豐厚利潤的誘惑,導致侵權行為易發、頻發,版權保護存在一定的難度。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作者維護版權的意識淡薄。網絡文學作者傾注精力創作,對版權的維護卻往往漠不關心。如在網站注冊時,作者對網站的服務協議條款一般直接勾選“同意”,這是一種被動選擇,一旦出現條款內的糾紛,作者可能會失去申辯的機會;申請建立新作時,作者對網站標出的“專屬作品”“駐站作品”“授權作品”三種傳播授權常常糊里糊涂地選擇;一部作品完成后,很少有作者去專門監管機構登記作品版權、評估作品的版權價值,以致在版權運作過程中失去先機;其他網站未經許可轉載作品、提供作品下載,甚至不署原作者名時,很少有作者去追究責任或維護權益。這些版權意識淡薄的表現使得“擅自發表他人作品”“不支付報酬”等侵權現象頻繁出現。
第二, 一些作者缺乏道德、法律意識,故意剽竊他人作品。網絡文學龐大的作者陣營中不乏價值觀扭曲者。在作品點擊量、訂閱、打賞等利益驅動下,他們不潛心于文字的磨礪,不注重知識的積累,只要覺得別人的創意好,就據為己有。2015年9月24日筆者在起點中文網看到署名“西部耕夫”的作者聲明:“《天下伏羲》第八十六章《東尋人類》寫景的句子‘大河滔滔,水面忽寬忽窄,水流忽湍忽緩,忽而在平坦的闊野中如長龍飄逸……受到育人難《天蘊仙緣》第786章《大有所獲》引用,頗感榮耀。歡迎大家引用,只是得說明出處。寫作是一件嚴謹的事,你不寫明出處,就會有人斥責我抄襲!”筆者打開育人難的作品,果然看到這段關于景物的描述。對于這種抄襲行為,網站沒有專門的解決措施,原作者也只是打打“口水仗”,這對侵權者來說無關痛癢,很可能成為日后產生糾紛的隱患。
第三,網絡運營商盜版侵權現象嚴重。正規的網絡運營商根據作者選擇的作品授權等級進行傳播,并與作者簽署《文學作品使用協議》,獲得作品的網絡傳播權、改編權等。但是有不少網站法律意識淡薄,它們為了達到商業目的,未經著作權人和授權網站的許可,也不支付報酬,就擅自將受讀者喜愛的某些作品或網站的VIP章節放到自己的網站上傳播,并提供下載。這種行為侵犯了作者的著作權和授權網站的傳播權,損害了他們的利益。如閱文集團2015年因盜版行為遭受的直接損失高達20億元。
第四,復制盜鏈行為頻繁出現。在數字時代,復制技術越來越簡單,網頁可以直接盜鏈,頁面文字可以快速抓取,讀者可以無限制、零成本地使用網絡上的作品——只要沒被原作者發現。這種復制盜鏈行為在移動應用、IP改編等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
第五,行業監管力度較弱。我國網絡文學目前還處于探索和發展階段,行業監管部門對網絡文學平臺的監管還不夠完善,對《著作權法》的“網絡信息傳播權”保護沒有形成有效的監督機制;學界、業界對網絡文學市場監管模式研究還沒有形成定論,實際操作缺乏相應的標準。
第六,相關法律制度有待健全和完善。我國目前適用于網絡文學的法律法規是《著作權法》《著作權法實施條例》《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等,但這些法律法規都沒有明確界定網絡文學的稱謂,對網絡文學也沒有明確的保護條款。相關法律條文的制定嚴重滯后于網絡文學的發展,勢必形成盜版侵權者肆無忌憚、著作權人維權艱難等局面。因此,網絡文學的版權保護、版權交易等法律制度亟待健全與完善。
三、新媒體時代網絡文學的版權保護措施
網絡文學中的侵權盜版行為違反了國家《著作權法》等法律及行業監管的規定,損害了著作權人、傳播權人的正當權益,擾亂了版權交易市場秩序,造成了版權糾紛,影響了網絡文學健康發展。文學界、出版界、法學界等對完善國家有關法律制度、強化版權保護措施的呼聲很高。筆者認為,對網絡文學版權的保護應調研先行,超前立法,監管到位,規范運管,升級技術,教民普法。
第一是調研先行。調查研究是科學決策的前提和依據。網絡文學版權歸根到底是受國家法律保護的,其涉及立法、司法、執法、監管等多個方面,其中,立法是根本。鑒于目前相關法律制度制定的滯后問題,筆者倡議產學研各界對網絡文學發展及版權問題進行廣泛調查和研究,兼顧創作者、網絡文學平臺運營商和讀者三者利益,聽取多方意見,為國家制定網絡文學版權相關法律法規提供理論依據。
第二是超前立法。目前“法律制度的制定滯后于網絡文學發展”在社會已基本形成共識。我國版權保護依據主要是《著作權法》《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等,這些法律法規對網絡文學版權沒有專門的解釋條款,對網絡文學侵權行為沒有詳細、準確的界定,也沒有嚴厲的懲處條例。筆者倡議國家立法部門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防患于未然,盡快修訂和完善現有法律法規,或者制定專門的《網絡文學版權保護條例》,從立法角度對網絡文學版權做出準確、詳細的界定,對網絡文學侵權行為進行科學、準確的解釋,加大懲罰力度,切實保障網絡文學版權所有者權益,為司法、執法、監管等部門提供準繩依據。
第三是監管到位。筆者呼吁政府行業監管部門制定網絡文學產業監管制度,聯防協作,由分散監管向統一監管轉變,在市場準入、運營機制、授權等級、版權維護、侵權投訴、平臺界面、信息管理等方面執行統一標準。如各網絡平臺界面應統一設置侵權投訴通道;各網絡運營商應使用統一的注冊協議、授權等級及《作品使用協議》等;健全實名制注冊制度,構建版權登記暨版權價值評估體系,加大對網絡文學市場的監督力度和對侵權、盜版行為的懲罰力度;對遵紀守法的著作權人給予必要的獎勵;從市場監管角度平衡權益,切實加強對網絡文學版權的保護。
第四是規范運管。網絡文學運營商是連接作者與讀者、作品與傳播的紐帶,其運營機制與管理服務無不牽涉版權維護與保護問題,既要保護作者的版權,也要保護平臺自身的權益。行業監管部門應鼓勵和引導它們依法建網、依法治網、依法管網、依法自律,在處理與作者的關系時,以“誠信、公平、互惠”為原則,建立監督與投訴機制,維護作者的版權,同時,加強對自身所得授權利益的保護,堅決打擊侵權和盜版行為,維護市場秩序。
第五是升級技術。數字技術是網絡文學賴以生存的基礎,也是滋生侵權行為的條件,所以研發防盜版、防盜鏈技術是版權保護的關鍵。筆者建議監管部門結合國際互聯網通用標準,制定網絡文學平臺技術標準體系,加強對核心防盜版技術的研發,推廣“DCI數字版權服務體系”,完善版權確認程序以便著作權人登記取證,從而有效解決版權管理與保護中遇到的難題。此外,還可以借鑒國外版權保護技術和知識共享協議,研究探索適合我國市場的版權保護、技術、知識共享協議體系及運用體系,兼顧版權交易中的多方利益。
第六是教民普法。《說文解字》定義“法”為“平之如水”,筆者認為若要防止網絡文學侵權行為,必須對作者、讀者、傳播者進行普法教育:鼓勵他們學習和了解《著作權法》等有關規定,增強版權維護意識,接受實名注冊,主動進行版權登記;鼓勵他們自行監督維權,發現侵權行為主動投訴。此外,應警醒故意侵權者敬畏法律,讓他們依法自律,從而在網絡文學市場營造出人人遵法守法的和諧、平衡環境。
總之,新媒體時代,網絡文學的發展面臨機遇與挑戰共存的局面,在繁榮興盛的同時也不可避免產生了許多侵權、盜版現象,嚴重侵害了版權所有者的權益,擾亂了網絡文學市場秩序,阻礙了網絡文學良性發展。我們必須從立法、執法、普法等方面加強管理,保護版權者的權益。
[1]王文姬,李潔. 新版權時代對我國網絡文學版權的保護[J]. 出版廣角,2015(16).
[2]陳玢. 中國當代文學作品在國內出版發行芻議[J]. 出版廣角,2015(16).
[3]速途研究院. 2015年網絡文學市場年度綜合報告[EB/OL]. http://www.sootoo.com/content/651132.shtml,2016-02-18.
[4]魏玉山. 2014—2015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EB/OL]. http://www.chuban.cc/cbsd/201507/t20150715_168554.html,2015-07-15.
[5]陳益男. 1995年,中國第一個原創文學網站“橄欖樹”建立[E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23bdbb0100044t.html,2006-05-05.
[6]網絡文學的發展背景[EB/OL]. http://wenda.so.com/q/1366522319064275?src=140,2013-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