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愛紅
城鄉經濟發展中農村勞動力就業問題
◎連愛紅
本文以農村勞動力就業與生活現狀為切入點,分析了城鄉經濟發展進程中農村勞動力的就業阻礙和造成農村勞動力就業難的原因,并以此提出了改善農村勞動力就業現狀的相關建議,以期緩解當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壓力,使得社會資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進一步促進農村勞動力的穩定就業。
我國疆土遼闊,即便在城鎮化不斷縱深發展、工業經濟如火如荼的當下,仍留較大面積的耕種土地。話雖如此,卻已導致尤以偏遠農村地區、農耕為主要生存方式的農民中,有近千萬農民正面臨著失地的困擾,各種強制性的土地征用,不僅影響了農村勞動力傳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基礎,還從根本上影響到其就業和生活質量;再加上城鄉經濟的飛速發展,簇擁著大量農村勞動力流向城市,在改變就業結構的同時,也衍生出勞動力轉移就業等一系列相關問題。
關于農村勞動力的生活問題。城鄉經濟發展進程的不斷加劇,廣袤的農村土地逐漸成為大量非農用建設用地的關注對象,伴隨著大量合法土地被征用,無數以農業耕作為主要經濟來源和生活依靠的農民陷入了無地可耕的窘困局面。而這些失去土地的農民由于本身文化素質較低、也很少接受過較為高級的技術與勞動技能學習,因此一旦離開了土地,其實際工作能力以及生活本領也都將遭受嚴重的沖擊。盡管目前有關方面及國家政策當中,含有相關內容對這樣一部分因為失地、因為城鎮化進程而陷入失業局面的農民進行一定程度的補償,但是從長遠意義上來看,失地農民就業問題如果不能從深層次意義上得到有效解決,不僅將影響農村勞動力的個體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的提升,同時將引發各類社會矛盾的加劇,不利于國家、社會的長治久安。
關于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就現實而論,主要有兩方面:一是難覓就業崗位。農村勞動力轉移至城市就業,其實則處在一種信息獲取相對困難的境地,其獲取工作崗位信息的渠道很少,絕大多數依靠親戚朋友來獲得招聘信息,而這些信息時效性和準確性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且這種渠道獲得的崗位多為艱苦的底層工作;加上他們對城市里工作崗位的認知不足,往往盲目地在有限的范圍內尋找工作。而部分文化水平略高的農村勞動力在尋找工作時,往往容易提高心理期許度,渴望找到一些技術水平或知識水平要求都較高、且薪酬待遇較好的工作,以顯示自己與其他農村勞動力的不同,然而現實情況卻截然相反,他們從親友、同鄉處獲得的崗位信息多為一些技術及知識要求不高的低端工作崗位,且勞動強度較大,工資收入較低,顯然與之心理預期相差較大,所以他們不愿“將就”。二是工作更換頻繁。農村勞動力所從事的行業具有流動性強、穩定性差的特征,所做的工作多為體力勞動或初級技工,勞動強度大,工作時間長,但工作報酬卻很低。使得部分農村勞動力不甘于屈就于當前工作,故而頻繁跳槽。現實中,大多雇傭者要求勞動者能夠服從企業的工作安排,不怕累,愿意為了公司犧牲自己利益。初級操作工工作雖然簡單,但是卻需要具有一定的耐心,反復進行同一種操作,極易使人失去耐心,粗心犯錯,而一旦出現錯誤則會被辭退,因此崗位流動性較強。
受教育程度不高。受觀念和家庭等因素影響,農村勞動力對教育投資少,故而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知識水平普遍不高;而文化水平又直接與其就業素質、以及對工作的適應、接受能力掛鉤,如此,就間接影響到他們的收入水平,這是阻礙這一群體就業的主要因素。據調查,過半數的城鄉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者的文化水平都只有初中或小學文化水平,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的比例相對較少,而本科或更高學歷的更是寥寥無幾。
專業技能不扎實。城鄉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當前社會就業模式發生了很大改變。農村勞動力原來從事的都是農業方面的工作,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大多缺乏專業技能,不能滿足一些專業崗位對求職人員的技術及能力要求,只能選擇一些單純靠體力勞動就能勝任的工作崗位。由此一來,其就業范圍也就因此受限。
教育資源分布不均。“知識改變命運”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都會聽到的一句名言,許多人憑借努力學習知識,改變了自己的命運。雖說,知識確實能使人成長、進步、蛻化,飛躍,但首先得要有接受知識的渠道。我國城鄉教育資源分布嚴重不均,優質的教育資源多分布在城市中,農村只有很少并且質量較低的教育資源,農村勞動力在進入城市務工之前,通常只能在農村接受質量不佳的教育。而城鎮居民長期接受城市化帶來的優質教育資源,使之在日后就業時除卻技能優勢外,還擁有了地域優勢,即便面臨失業等職業困境,也可以在不擔心家庭生活的前提下自由選擇進行職業技能的培訓,或者接受再教育,以尋找更好的工作。而農村勞動力由于工作不穩定、業余時間較少且需要擔負家庭生活的重任,所以,學習的渴望通常難以實現。

城鄉區域文化沖突。自從城市與農村的概念出現以來,就有了城鄉沖突,包括文化沖突、習俗沖突等,其中來自城鄉區域之間的文化沖突尤為嚴重。農村勞動力想要被城市認可,并留在城市,則必須適應城市的主流文化并能夠融入其中。但農村勞動力的父輩大多數世世代代生活在相對貧窮落后的農村,奉行“農耕文化”,秉持“多勞多得”的觀念,而這一切在他們進城之后開始有所不同。當農村勞動力離開家鄉,只身進城后,他們所遵循的原則便與城市中生產活動高度一體化、多勞未必多得的城市文化產生了激烈的碰撞。處在城鄉文化沖突最前沿的他們,不得不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包括冷漠的人際關系等,使得他們情緒焦躁,失落躊躇。盡管農村勞動力主觀上想要融入城市,適應城市文化,但在面對不公平對待時,往往習慣于采用農村的抗爭方式,而這種做法很難被城市所包容,其社會資本就難以提升,也就更難走出職業困境。
拓寬農村勞動力就業渠道。首先,政府除卻必要的經濟補償外,還要考慮到廣大農民日后的發展前景和長遠利益,從政策上對農村勞動力就業予以廣泛的指導,加大培訓力度,為其提高勞動技能和綜合素質提供更多幫助,以確保其能夠參與社會競爭,獲取就業崗位提供更多的選項與支持。同時,積極設立一定的就業扶助機制及流動資金機制,在鼓勵失業農民進行自主創業和自謀職業的道路上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和扶持,如失業農民申請個體工商經營,可以由相關負責部門為其簡化流程、享受下崗職工的稅費待遇等;如需基本投資支持,則應為其降低信貸條件,鼓勵其大力發展生產和自主創業。
加大職業技能教育和培訓。個體影響自身職業發展的變量包括工作經驗、技能訓練和知識等,其中職業技能是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決定了個體的擇業水準、工作穩定性和未來的發展空間。農村勞動力要走出職業困境,獲得穩定持續的工作,必須具備與工作崗位相對應的知識和職業技能,然而失衡的教育資源卻使得他們更加力不從心。因此,相關部門要加大對農村勞動力的再教育,開辦的職業教育培訓要與農村勞動力特點相契合,要根據用人單位對技術人才的需求設置專業課程,并且根據市場的變化,及時作出調整,保證他們所接受的職業技能培訓能夠符合就業市場的發展要求。
妥善協調農村勞動力資源。首先,將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勞動力市場進行整合,打破分割局面,保證勞動力市場競爭的公平性;其次,實現信息互通,促進勞動力市場信息的網絡化。對農村勞動者的就業經歷、就業技能等基本情況實現網絡共享,及時為其提供就業信息,降低求職成本和風險;再者,增強農村勞動力就業意識,壯大農村勞動力市場規模,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取消歧視性規定,規范勞動力市場秩序。
經濟的進步和城鎮化發展離不開農村勞動者的勤勞付出。農村勞動力就業,尤其是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對我國整體勞動力市場的穩定性都有很大的影響。對此,為進一步貫徹和落實各項方針政策,相關耕地保護法規應當考慮到一定的地區差異性,盡可能地將農村用地的保護與大面積的城市發展規劃格局相統一,防止因為非法和盲目進行土地資源占用所帶來的對農民利益的損害以及正常生活節奏的破壞。此外,還要正確認識農村勞動力群體的特點,從觀念、技能、制度、人文等各個方面進行引導和關懷,爭取為他們創造更好的就業環境。
(作者單位:齊河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勞動就業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