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躍宏,中學高級教師,郴州市八中校長。
想起一位教育前輩
付躍宏,中學高級教師,郴州市八中校長。

今年4月,素有“北魏南李”之譽的李鎮西老師在《中國教育報》評論版上發出“最好的學校要招最好的學生?”的質疑聲。之后,遠在福建的姚躍林老師立刻亮出相反的觀點:“最好的學校要招最好的學生!”兩人各執一端,各圓其理。筆者細細拜讀后,不顧位卑學淺也來說上兩句。
爭論首先讓我想起了一位教育前輩——平民教育家晏陽初。晏陽初,1890年生于四川,1920年開始致力于平民教育。他認為中國的大患是民眾的貧、愚、弱、私“四大病”,主張通過辦平民學校對民眾,首先是農民,先教識字,再實施生計、文藝、衛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培養知識力、生產力、強健力和團結力,以造就“新民”。晏陽初先生一生致力于為平民辦教育,尤其到鄉村為農民辦教育。他自認為:我是個“傳教士”,傳的是平民教育,出發點是仁和愛。他被譽為“世界平民運動之父”。
為什么會由一個不相干的爭論想起這位教育前輩?因為我從爭論中看到了晏陽初先生倡導的平民教育的影子。“最好的學校也要招‘差生’”,這是當下絕大多數老百姓最切實最期盼的呼聲。換一種說法,就是老百姓希望自己的孩子都能上最好的學校。我們的總理也講了,孩子不僅要有學上,更要上好學。但是,現實與呼聲是有差距的。好學校這種資源本就稀缺,大多數出身農村的孩子是很難上好學校的。一位教育工作者長時間研究家庭經濟條件與學習成績之間的關系,研究結果表明,家庭經濟條件好與學習成績是正相關關系。也就是說,要上好學校,家庭經濟條件相對較差的農村學生是處于劣勢的。連起跑線都不一樣了,終點線肯定難贏。這么多年來,上北大清華的農民子弟一年比一年少,一位有識之士發出不平的聲音:“從此寒門無貴子。”聲音為誰而發?聲音又警醒了誰?
當然,我也看到了精英教育的影子。“最好的學校招最好的學生”,這是當下中國教育的現狀。君不見,從高校到高中到初中再到小學,各類教育都分三六九等;君不見,每年入學之際,眾多家長為了孩子能擠進所謂的好學校而費力勞神,手段百出。“好學校招好學生”,說白了就是為特定的對象、為少數尖子生提供優質教育,就是“有教分類”,其實質就是精英教育。建國幾十年來,中國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可惜,我們的教育仍然沒走出精英教育的窠臼。
爭論是有意義的。我們可以從中厘清前進的方向。方向一旦錯了,再努力也徒勞,更可能是致命的。300多年前,美國的教育思想家洛克在《教育漫話》中寫道:“教育上的錯誤較別的錯誤更不可赦免。教育上的錯誤正與配錯了藥一樣,開始搞錯了,決不能借第二次或第三次去彌補,它們將攜帶根深蒂固的污點,通過人生的各個路口及車站。”是堅持平民教育的方向砥礪前行,還是執著于精英教育的美麗夢幻?我們必須作出理性的選擇。
其實,我們教育的老祖宗、文圣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已作出了選擇——有教無類。而近年來,“適度分流、分層也許正是實現優質均衡的重要舉措”,但這條路肯定不是指向“優質均衡”,因為我們已經走了幾十年,路沒走寬,卻越走越窄了。
當下的農村狀況與晏陽初先生所處的年代有著巨大的不同,農村民眾也不再是“貧、愚、弱、私”。雖不同,但農村教育的差距卻擺在那里。目前,我們最大的任務就是把農村教育扶上來。新時期,需要新的晏陽初;新時期,需要新的平民教育。教育側供給改革要求我們的政府向農村提供更多的優質教育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