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平男
對“閱讀與理解”的理解
劉平男

人教版小學數學新教材在解決問題的內容中,大部分例題明確提出了三步,低年級是:知道了什么?怎樣解答?解答正確嗎?中高年級是:閱讀與理解、分析與解答、回顧與反思。這三步是解決問題的一般過程,也是針對學生解決問題的弊端在程序上的明確規定,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解決問題的習慣,培養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仔細分析后,我們可以發現這三步是一個有機整體。閱讀與理解是基礎,只有學生對問題有了全面、準確的理解,才會有分析與解答的一手信息。分析與解答是關鍵,學生對信息進行加工,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方法,是一個較繁雜的思維過程。這個過程保障了解決問題的方向、途徑、方法的正確。而回顧與反思是解決問題正確的保證。
閱讀與理解,顧名思義是通過閱讀然后理解。其中閱讀有著重要的作用。閱讀是通過數學語言符號獲得意義和信息的一種心理過程,是學生自主探索和自主學習的必要途徑。通過閱讀,學生對數學語言和數學符號進行再認識,有利于進一步熟悉有關數學語言,掌握數學知識,感悟數學的魅力,產生數學渴望。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厘清題目的已知條件、數量關系和要解決的問題,再現問題聯系到的知識,把新的概念或結論納入到已有的認知結構之中,實現知識的同化與順應,獲得理解能力的提高。
那么,怎樣引導學生進行閱讀與理解呢?筆者以新人教版教材五年級上冊第79頁例5(如下圖)為例,談談自己的“三讀一畫”法。

初讀,概括例題的主要事件。出示例題后,要求學生快速讀題,并用自己的話回答:題目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學生的回答多樣。生1把題目念了一遍。師追問:能夠簡單些嗎?生2把條件與問題講了一遍。師追問:還能夠簡單些嗎?生3:兩個人騎自行車在途中相遇。師繼續追問:還能夠簡單些嗎?生4:騎車相遇。在一連串的“能夠簡單些嗎”的追問中,學生能夠繁中見簡。
精讀,理解條件和問題。要求學生再讀例題,邊讀邊想邊畫記關鍵詞句。這是理解的主要過程,重點解決以下四個問題。一是題目中告訴了什么,要求什么。“告訴了什么”是解決問題的依據,“求什么”是解決問題的方向,如果把握準了,解題就不會盲目。二是理解關鍵詞句。學生畫記的關鍵詞有“9∶00出發”“相向而行”“相遇”等。通過討論、交流和演示,學生理解了:“9∶00出發”是在這個時候同時出發,“相向而行”是面對面朝同一個目標行走,“相遇”是兩個人走到了同一點。三是幫助學生理解題目中隱含的關系。引導學生思考:同時出發到相遇,兩人用的時間有什么關系?各自從家出發到相遇,他們走的路程與總路程有什么關系?相遇點會在正中間嗎?四是引導學生找出已知條件和問題之間的聯系,即尋找路程、速度、時間之間的關系,為分析與解答做準備。
復讀,發現題目中的陷阱。再次讀題,師提問:你有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嗎?讓學生發現題目中的兩個陷阱。一是速度是每分鐘多少米,而路程是千米,學生因容易忽視而出錯。二是何時,何時不光是用了多少時間,而是9:00出發,經過這么長的時間,到了什么時候。往往學生求出多少時間相遇就結束,而不考慮何時,致使答非所問。
畫圖,構建數量關系模型。學生三次讀題后,教師引導學生把所獲得的信息用圖表示出來(如下圖所示)。這樣,既能夠使內容和數量關系更直觀,有利于理解,也為分析與解答構建了模型,便于研究。

(作者單位:深圳市福田區上沙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