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憶/編譯
?
勞埃德·沙普利(1923-2016)
楊雪憶/編譯
本文作者阿爾文·羅思(Alvin E.Roth)是美國加州斯坦福大學的經濟學教授,他和勞埃德·沙普利共同獲得201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勞埃德·斯托維爾·沙普利是美國著名的數學家和經濟學家,2012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勞埃德·斯托維爾·沙普利(Lloyd Stowell Shapley)在博弈論的各個領域內幾乎都有著巨大的貢獻,堪稱博弈論之父。博弈論屬于數學科學范疇,主要研究人們的決定如何影響他人。從政治到醫療,沙普利的研究成果在廣泛的領域內都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他和數學家大衛·蓋爾(David Gale)共同發表在《美國數學月刊》上的論文——“論大學錄取和婚姻穩定性(On College Admissions and the Stability of Marriage)”讓他贏得了201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今年3月12日去世的沙普利于1923年出生于美國馬薩諸塞州的劍橋市。他的父親是天文學家哈洛·沙普利(Harlow Shapley),母親叫瑪莎(Martha)。沙普利曾在哈佛大學劍橋分校取得數學學位。1943年,大學三年級的沙普利應征參軍,加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在美軍駐中國空軍基地服役期間,他破解了蘇維埃氣象預報的密碼并因此獲得了美軍的青銅星章。
戰爭結束后,哈佛畢業的沙普利加入了蘭德公司,在這里工作了兩年,為美軍提供研究和分析。正是從這里,沙普利開始了對博弈論的研究,并進入了博弈論創始人——約翰·馮·諾依曼 (John von Neumann)的視線。
1949年,沙普利開始在新澤西的普林斯頓大學攻讀數學博士學位,這里是博弈論發展壯大的溫床。很快,他結識了數學家約翰·納什(John Nash)和經濟學家馬丁·舒比克(Martin Shubik)。1954年,沙普利重回蘭德公司并且一呆就是27年。1981年,他加入了洛杉磯的加利福尼亞大學,2001年正式退休。
根據博弈論,任何情況下人們收到的回報都或多或少受他人行為的影響。沙普利是最早提出“博弈論核心”構想的人之一,這個核心其實就是人們的行為所產生的一系列結果。而不論個人是否與他人組成同盟,最后他們得到的結果都是不相上下的。
然而,不是每一次博弈都會產生“核心結果”,一旦有,便意味著競爭。沙普利和蓋爾的論文就對這一概念進行了進一步的探究——在一個雙向配對游戲里,配對的有兩組,一組是尋求婚姻的年輕少男少女,另一組是選擇學生的高校和選擇高校的學生。配對開始前,每個人心中都已經有一個最優選擇。
在一對一的男女配對中,每個人要做的就是選擇一個配偶,而“核心結果”就是那些配對最終都穩定下來(在這個試驗中,就是結合的男女的婚姻是穩定的)。每個人做出選擇,配對完成之后,基本上所有人都對自己最后的配偶表示滿意。
1960年,蓋爾曾問沙普利:“不論人們一開始的最優選擇是誰,最后都能獲得穩定的婚姻嗎?”沙普利在回信中回答:“讓每個男生先向自己最想在一起的女生求婚,然后讓女生們在追求者中選出最喜歡的那一個,但先不告訴這個男生,而是告訴其他男生他們已經被拒絕。直到再也沒有追求者出現,女生才告訴她最喜歡的那個男生,他被接受了。接著,那些被拒絕了的男生會向他們的第二選擇、第三選擇求婚,直到被接受為止。最后,每個女生都只剩下一個追求者。這時候他們的婚姻就是穩定的,因為男方和女方都會對拒絕過他們的異性產生反感?!?/p>
由此誕生的“延遲接受算法”被美國醫學院用來分配畢業生實習醫院,也有越來越多的城市用此辦法分配學校名額。
20世紀70年代,沙普利和已故的經濟學家赫伯特·斯卡夫(Herbert Scarf)提出了“以物易物”的概念,也就是在不涉及金錢的情況下交換不可分割的物品。這一成果積極地促進了腎臟移植,讓捐獻者與其選定的受贈者器官并不匹配的情況有了解決方案。20世紀90年代開始,在沙普利雙向配對和“以物易物”概念的影響下,一群被稱為“市場設計者”的經濟學工程師誕生了,目標是通過有實效的方式來修復被破壞的市場。
20世界60年代早期,沙普利和約翰·米爾諾(John Milnor,沙普利在普林斯頓大學的校友)開啟了叫“海洋博弈”的研究。即海洋中任何獨立的個體影響力都是有限的,只有當他們集體作用時才會對整體產生影響。之后,沙普利和羅伯特·奧曼(Robert Aumann,另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共同對這一概念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研究結果被收錄在蘭德公司1968年“非原子博弈的價值 (Values of Non-Atomic Game)”中。
盡管勞埃德和我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獎,但我們從未一起共事過。他的工作對我而言是至關重要的,如我對市場設計實踐的研究。他一度被禁止參加任何會議,但我相信他表面的言辭激烈實為他內在靦腆的一種表達。
月球上有一個火山口被命名為沙普利,那是為了紀念沙普利的父親。而在博弈論的世界里,沙普利也會像一個巨人一樣被銘記。
[資料來源:Nature][責任編輯:絲 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