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品牌的失敗是因為采用由外自內的方法,即先確定目標客戶再確定關鍵的企業內部流程。往往品牌的失敗是因為采用了自內而外的方法,即依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進一步拓展細分市場。但人們會認為,最令人害怕的是不采用任何一種正統觀念,只是停滯不前。而有些企業的特質會對這種一成不變的行為起到“鼓勵”作用。但企業會設定各種機制去抵制這種風險,破壞人們“傾向于在自己的舒適區內做常規工作”的行為。為此,營銷者通常會采用一些他們自認為“很勇敢”的做法(這其實是一個主觀上的認知,取決于各人的見識),而不是采用一些具有差異化的行為。這種做法造成了一個有意思的分化現象,一方面,雖然很多品牌做得越來越大,但卻變得更具同一性,因為大家都希望整個商業流程更快,更節約成本;而另一方面,整個消費者群體卻變得越來越個性化,更注重差異性。
品牌將自己的品牌架構打造得出奇復雜,通過各種方式不斷為自己命名和重命名,讓自己看起來似乎充滿無限選擇性。但由于越來越多的人都在采用大家熱衷的方式,這種做法只會讓品牌更具有趨同性。看看許多品牌都在闡述的企業目的、企業價值、企業行為、品牌聲音、搜索引擎優化,一樣的做法并不能凸顯自己的獨特品牌主張。
現在很多品牌戰略之所以變得如此同一性,一個重要原因是越來越少有執行者做好準備讓自己不輕易妥協。因此,每個人都在尋求變革和差異化,都在追求創新,但卻是以一種同樣的方式,因此沒人創新。事實上只帶來了一些新標準。整個世界都在喊著不要同一性,但事實的行動卻完全按著相反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