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玉玲 李 萍
?
綜合護理對兒科病房院內感染的影響
余玉玲 李 萍
【摘要】目的 探討綜合護理對兒科病房院內感染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年東城醫院兒科住院部收治的702例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對于2013年收治的353例患兒采取常規護理,設為對照組;2014年收治的349例患兒在常規護理基礎上聯合綜合護理,設為觀察組。比較兩組患兒院內感染發生情況及感染部位。結果 觀察組患兒的院內感染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上呼吸道、下呼吸道、胃腸道感染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結論 綜合護理可以降低兒科病房院內感染的發生率。
【關鍵詞】綜合護理;兒科病房;院內感染
院內感染是指患者入院48 h后獲得的感染。兒科患者因其生理和身體素質的特點,具有較多易感特征,兒科作為一個相對特殊的病區,其院內感染發生率明顯高于其他科室[1-2]。患兒一旦發生院內感染,不但會延長住院時間,還會增加家庭負擔。因此,加強對院內感染患兒的護理,具有重要意義[3]。研究表明,綜合護理能降低兒科病房院內感染的發生[4]。本研究就綜合護理對兒科病房院內感染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年我院兒科住院部收治的702例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對于2013年收治的353例患兒采取常規護理,設為對照組,其中男169例,女184例,年齡3~
12歲,平均(6.9±1.4)歲;2014年收治的349例患兒在常規護理基礎上聯合綜合護理,設為觀察組,其中男173例,女176例,年齡4~11歲,平均(7.2±
1.4)歲。所有患者均符合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相關要求,患兒家屬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兩組患兒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兒給予常規護理,包括兒科日常護理、加強對病房的日常管理等;觀察組患兒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綜合護理,具體如下。
1.2.1 病房合理化管理 患兒體質較弱,易感染各類傳染性疾病,護理人員在病房分配上,應根據患兒病情來分配房間,避免出現交叉感染。對于體質較差的患兒,單獨設立病房;對于過敏性紫癜、腎病綜合征及長期需要運用激素治療等免疫力低下的患兒,需采取保護性隔離,避免接觸感染源,加重病情。
1.2.2 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和手衛生制度 對患兒使用的各種醫療器械,如體溫表、霧化器等,護理人員需定期安排消毒。在護理操作中,護理人員應嚴格按照無菌操作規程進行操作,防止出現交叉感染。此外,醫務人員要重視手衛生制度,因為醫務人員的手是最容易直接與細菌或病毒相接觸,是造成院內感染最直接、最明顯的危險因素,醫務人員要重視手部衛生,嚴格按六步洗手法進行洗手[5]。
1.2.3 合理使用抗生素 研究表明,患兒院內感染與臨床濫用抗生素有關,因此醫務人員在使用抗生素前需做藥敏試驗,要根據藥敏試驗結果選用敏感、抗菌能力強、不良反應少的抗生素,使藥物發揮最佳效果,減少抗生素使用時間,避免出現二重感染和真菌感染。
1.2.4 實施健康教育 加強對患兒的健康宣教,對于預防院內感染具有重要作用[6-7]。由于患兒年齡尚小,具有多動行為,且行為認知、自控能力均較差,會隨地大小便,吸吮手指,摸碰物體表面,更容易受到感染。因此,護理人員應加強對患兒的護理,糾正不良習慣,并囑咐患兒講究個人衛生。禁止患兒串病房,降低交叉感染的概率[8]。此外,護理人員也要加強對患兒家屬的健康教育工作,糾正家屬認識上的錯誤,積極配合醫務工作。
1.3 觀察指標 參照衛生管理部門2001年1月頒布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標準,對患兒醫院內感染情況及感染部位進行統計。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院內感染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患兒的院內感染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院內感染發生率比較[例(%)]
2.2 感染部位比較 觀察組患兒上呼吸道、下呼吸道、胃腸道感染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感染部位比較[例(%)]
隨著醫學診療技術的發展及抗生素的廣泛運用,臨床耐藥菌株的不斷變異及增多,兒科院內感染的發生率明顯上升。因此,兒科院內感染問題成為臨床關注的熱點。
兒科院內感染的發生,涉及以下方面:一方面與患兒自身原因有關。由于患兒年齡小,其呼吸系統和消化系統等發育不健全,機體免疫防御功能低下,極易發生各種感染[9]。本研究結果顯示,兒科院內感染部位仍主要集中于上呼吸道、下呼吸道、胃腸道。一方面與臨床濫用抗生素和激素相關。有資料顯示,在對患兒治療過程中,頻繁更換或增加抗生素劑量,會增加院內感染發生率[10],特別是二聯及以上使用,其會造成菌群失調[11]。此外,醫院消毒措施不嚴,不重視手清潔,病房通風不徹底,患兒不注重個人衛生,均可能增加院內感染的發生[12]。另外,相對于其他科室,患兒因其年齡過小,在治療期間陪護人員過多,造成病房內人員流動性較大,會引起飛沫傳播加劇,造成二次感染[13]。
綜合上述因素,本研究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用綜合護理干預模式,通過加強病房衛生管理,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和手衛生制度,合理使用抗生素,實施健康教育,其院內感染發生率較2013年明顯下降;此外,2014年患兒的上呼吸道、下呼吸道、胃腸道感染發生率也較2013年明顯減少。提示對于護理人員而言,只有采用綜合護理模式,重視兒科院內感染工作,全面落實各項護理措施,給予有效護理干預,才能從根本上降低兒科院內感染的發生率。此外,對于全體醫務人員,尤其是醫院領導,要有控制院內感染的責任感,明確院內感染監護的重要性,這不僅是醫務工作者的責任,也是醫院管理的一個重要內容。
綜上所述,綜合護理可以降低兒科病房院內感染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 徐威萍,胡建兒.兒科病房院內感染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江蘇預防醫學,2008,19(3):55-56.
[2] 杜桂菊,白淑霞.兒科病房院內感染因素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2,2(3):415-415.
[3] Raymonnd J,Aujard Y.Nosoeo mial in fection sinpediatric patients:a European,multicenter prospective study[J].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ogy,2000,21(4):260-263.
[4] 傅靜芬,顧軍養.綜合護理干預降低兒科病房院內感染的臨床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4,29(8):694-696.
[5] 傅月霞.兒科住院患者院內感染原因及臨床護理對策[J].中國實用醫藥,2012,7(19):241-242.
[6] 譚永強.綜合醫院兒科病房醫院感染分析及防治對策[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9,19(1):56-58.
[7] 曹秋花,田秋月,劉橋,等.兒科病區加強院內感染控制健康教育的重要性[J].中國當代醫藥,2011,18(26):154-155.
[8] 姚秋萍,劉曉紅,劉清香,等.新生兒醫院感染調查分析及對策[J].現代臨床護理,2009,8(2):18-20.
[9] 余素明,廖云星,李喬俊,等.兒科院內感染分析及對策[J].感染·炎癥·修復,2005,6(2):93-95.
[10] 于慶峰.兒科患兒院內感染危險因素臨床分析[J].河北醫學,2012,18(11):1558-1560.
[11] 徐蕾.1014例患兒醫院感染原因分析[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雜志,2006,12(2):162-163.
[12] 李旭.兒科病房院內感染249例分析[J].中國微生態學雜志,2004,16(1):43-43.
[13] 張俊華.兒科院內感染的因素分析及對策[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0,23(6):752-753.
東城醫院,廣東東莞 523007
【中圖分類號】R473.72
【文獻標志碼】A 【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07.055
作者簡介:余玉玲(1977.6-),主管護師。研究方向:兒科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