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俊,谷孝鴻,劉國鋒,殷文健
(1.無錫市水產技術推廣站,江蘇 無錫 214021;2.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江蘇 南京 210008;3.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江蘇 無錫 214081)
我國湖泊網圍養蟹業存在問題以及控制對策
何俊1,谷孝鴻2,劉國鋒3,殷文健1
(1.無錫市水產技術推廣站,江蘇無錫214021;2.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江蘇南京210008;3.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江蘇無錫214081)
該文綜合分析了目前我國湖泊網圍養蟹業發展現狀以及存在的一些問題,從河蟹種質資源、養殖管理、病害防治以及對環境的影響等方面進行綜合闡述,并提出了網圍養蟹業可持續發展的控制對策。
網圍養蟹;問題;可持續發展對策

河蟹作為淡水名特優水產品,具有環境適應能力強、食性雜、餌料來源廣、市場前景廣闊等優點,因而河蟹的人工養殖業發展很快。人工養蟹利用的水域類型和養殖方式上也存在著多樣化,湖泊網圍養蟹是用人工方法將蟹苗投放到大水體中,讓其生長發育,這與高投入換取高產出的池塘養蟹相比,由于具備豐富的水資源和天然餌料資源,養殖成本相對較低。目前以網圍養殖為主的養殖漁業是我國淡水漁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生長點[1]。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初在長江中下游的湖泊開始進行網圍養蟹,例如太湖東部水域1991年開始圍網養蟹,起初面積和產量在全湖比重不到10%和1%[2-3];1991年以后網圍養蟹規模不斷增長,至2007年網圍養蟹面積高達11266.7 hm2:養蟹面積和產值占全湖網圍養殖比重達80%以上。江蘇寶應湖網圍養蟹始于1994年,至2008年圍網養蟹面積達16666.7 hm2,產量約為江蘇省河蟹總產量的1/8[4]。但是,由于缺乏科學引導和系統全面的規劃,湖泊網圍養蟹產業在快速發展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
1.1苗種資源存在的問題
1.1.1優質種質資源遭到破壞,種質資源退化我國中華絨螯蟹種質按地理分布主要分為三個水系:長江水系、遼河水系和甌江水系,各地養蟹的實踐證明,長江水系的中華絨螯蟹商品規格大,品質最佳[5]。20世紀七八十年代,河蟹生產主要靠捕撈長江口天然蟹苗、幼蟹進行湖泊放養,致使長江口的蟹苗資源得到相當程度的開發利用。1980年代后期,隨著河蟹人工養殖的擴大及市場需求的增大,長蟹資源被過度捕撈,加上長江上游水利工程建設以及工業污染,破壞了野生洄游蟹生殖產卵環境,造成天然成蟹和蟹苗資源衰退[6]。上海市1970年平均蟹苗產量8.05 t,到了1990年代中后期蟹苗年產量只有500 kg左右,已不能形成苗汛[7]。
1.1.2蟹苗生產管理缺失,蟹苗種質混雜由于我國河蟹生產法制尚不健全,受經濟利益和成本影響,有的養殖企業盲目購進外水系蟹苗進行繁育和養殖,種質低劣的蟹苗抗病力和對環境的適應能力都較低,放養后常常會死亡。
有的苗種廠家忽視親本質量和有效繁育群體大小,選用小規格的池塘成蟹做親本,不經嚴格淘汰,年復一年近親繁殖,導致劣質基因的純合化,終將導致河蟹群體退化[8]。同時由于苗種市場管理缺失,苗種檢疫相對滯后,無證生產與經營屢見不鮮。苗種混雜、種質衰退成為目前河蟹養殖業發展的瓶頸[9]。
1.1.3蟹種培育方式不科學,造成性早熟蟹種的性早熟指幼蟹經過培育1秋齡后蟹體性腺已發育成熟,其規格一般不足50 g,性早熟蟹種由于發育時間短,體內能量積累不足,容易在變態中死亡[10]。早熟蟹不僅給養蟹戶帶來經濟損失,且有不少早熟蟹外逃下海產卵,其對于河蟹種質來說危害大。造成蟹種性早熟原因包括以下幾種:①生長期積溫高,促進性腺發育。一方面人繁苗出苗時間比自然苗汛期提早30~50 d,從而使積溫增加;其次,人工育種水域小且水位淺,有效積溫高,幼蟹新陳代謝強,促進性腺加快發育。②餌料質、量處理不當,造成河蟹營養過剩。培育蟹種時投入餌料量多、質量好,造成幼蟹肝臟營養物質積累,加速向性腺轉移,出現性早熟現象。③蟹種培育時放養密度稀,促使幼蟹相對占有面積增大,造成幼蟹生長環境優良而促其生長快、易早熟。
1.2河蟹養殖技術存在的問題
雖然河蟹養殖面積日趨擴大,但是養殖技術的普及程度以及提高程度仍需加強,許多養殖戶因養殖技術不到位出現虧損的局面。例如江蘇洪澤湖,由于養殖技術問題導致洪澤湖河蟹產量和品質較低,2002年以后出現一些養殖戶放棄養殖的現象,影響河蟹產業的發展[11]。養殖技術問題表現如下。
1.2.1河蟹放養密度過高養殖戶為追求經濟利益,往往采用高密度放養的模式。但是河蟹在人工養殖過程中,由于蛻殼不同步,加之河蟹具有搶食、好斗以及自食同類的習性,在高密度養殖情況下,河蟹對餌料及生存空間競爭壓力大,即使設置蟹穴,栽種水草,投喂適口餌料,也還會自相殘殺,這將影響河蟹成活率以及回捕率,同時也不利于河蟹疾病的防治。
1.2.2餌料質量安全以及投餌方式問題餌料質量優劣直接關系到河蟹品質,例如冰鮮魚一般組胺較高,重金屬、農藥污染風險較大,對消費者帶來一定的健康隱患。同時餌料投喂方式不科學也會帶來一些問題,一些養殖戶不能準確把握飼料投喂時間、投喂量、投喂地點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費[12];有的養殖戶一味追求蛋白質含量,忽視礦物質類等其他營養成分,從而導致河蟹體內及排泄物中氮、磷含量增加,造成“弱質體質”,加大了養殖成本,并造成水中氮、磷量增加。
1.2.3日常管理不到位湖泊網圍養殖與池塘養殖明顯的區別在于養殖面積大、受自然條件影響大,人為調節、控制難度大:因此,容易出現大水面網圍養殖過程中管理不到位的現象。網圍養蟹,防逃建設非常重要,防逃措施是否得力,是決定養蟹是否成功的關鍵環節[13]。如果不定期檢查防逃設施,不及時修補破損圍網會對養殖造成較大損失。不重視網圍區水質的調節(如不及時采取增氧措施,不施加水質、底質改良劑);不重視網圍內水生植物的生長情況,不及時打撈網圍內死草、爛草,以及水草被河蟹攝食破壞后不及時補充,這些對河蟹病害的發生以及成活率都會產生影響。
1.3病害防治問題
隨著水產養殖業的迅速發展和生態環境惡化,水生動物病害不斷出現,制約著養殖業本身發展。近年來,河蟹病害較多,常見疾病有顫抖病、爛鰓、纖毛蟲病、蛻殼不遂等,致病因素有病原生物、理化環境因子、營養因子和敵害生物[14]。發病趨勢呈現以下特點,一是病害已由單一病原向多病原綜合發病演化,并與目前的養殖方式、環境等因素密切相關;二是疾病發病時間長,發病時間由春夏或夏秋兩季發病高峰逐步轉向全年發病[15]。當前,病害防治存在以下一些問題:①疾病準確診斷問題。我國在水產動物病害方面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對病原生物學特性了解尚不夠深入,加上水產動物疾病病原種類多、發病規律復雜、流行趨勢多變,對疾病診斷往往不夠及時、準確。②高效水產藥物少。目前水產養殖用藥種類較少,疾病防治主要依靠化學藥物,藥效不高。③科學用藥知識普及力度不夠,濫用藥物常有發生。一些漁民仍存錯誤用藥觀念,例如:“治病先殺蟲”、“猛藥能治病”、“潑灑沒有錯”等,濫用藥物也會破壞養殖水體微生態環境,產生大量耐藥菌株,引起流行病。
1.4過度養殖產生的環境問題
優良水環境是養好河蟹的基礎,河蟹通常喜生活在餌料豐富、水面開闊、水質良好、水草叢生的水域,水中溶解氧、pH值、光照及其他水生生物等環境因子對河蟹的生長都有一定的影響。由于網圍養殖的快速發展導致的養殖規模擴大以及過度放養對養殖水域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危害,表現如下。
1.4.1對水生植物造成影響水草是養好河蟹的必備條件,食性分析表明:自然條件下水草在河蟹食物中出現率可達60%以上;同時種植水草還能保持水質清新、減少病害、提高成活率和保持河蟹健康色澤。湖泊雖然天然具備豐富的水生植物資源,但是事實證明,高密度的網圍養殖活動對湖區水生植物產生破壞性,最終影響湖區水質而制約養殖自身發展[16-17]。例如在大量網圍拆除前,東太湖的高密度網圍養蟹使得養殖區內水生植物種類較單一,耐污染、再生能力強的金魚藻、狐尾藻在養殖區呈優勢種分布;同時河蟹的選擇性攝食以及人為耙撈水草做河蟹飼料,使得網圍周圍及被耙過水草區沒有飼用價值的莕菜、野菱、水鱉等大量生長,植株自然腐爛分解消耗水體溶解氧,釋放H2S等有害物質,從而影響湖泊水質[18-19]。
1.4.2餌料和藥物的投入影響水質由于河蟹對餌料利用和轉化率低,餌料系數高,大量殘餌沉積至湖底或被分解后參與湖泊中的物質循環,從而影響湖泊環境;同時密集網圍使得湖水流速減慢,水體環境容量小,從而影響水質。筆者2007—2008年對東太湖的環境調查表明,在人工投餌情況下,高、中、低密度網圍養蟹均會造成外源氮磷在湖泊不同程度的累積。每生產1 kg河蟹平均要向湖中凈輸入氮0.29 kg、磷0.051 kg;養殖區水體溶氧濃度較非養殖區低;底質營養鹽含量和耐污染的底棲生物密度高于非養殖區[20]。高密度網圍勢必造成病害發生及蔓延,由于在湖泊中進行藥物防治的用藥量要高于其他水體,藥物的大量投入將對湖泊水質產生進一步影響。
2.1保持長江水系河蟹品質
保持長江水系河蟹品種是一項很復雜的工作,可采取以下幾方面措施:①限制長江流域引進其他水系的蟹種混雜養殖;禁止捕撈長江干流及長江口成熟親蟹和抱卵蟹,提高天然蟹苗的產量;實施純長江水系河蟹優質苗種人工放流增殖;有計劃地對長江幼蟹進行捕撈,放到湖或池塘養殖,減少滯留于江中的幼蟹群體,增加大規格產卵親蟹的比例。②強化河蟹良種選育與品種創新工作。我國在河蟹良種選育方面已開展了相應工作,2000年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將“長江水系中華絨螯蟹提純復壯與品種更新”作為重點項目組織攻關,歷經10年培育成長江水系河蟹新品種“中華絨螯蟹長江1號”,是我國第一個長江水系河蟹新品種。該品種生長速度快,形態特征顯著,體型好,規格整齊,雌雄體質量變異系數均小于10%,目前該品種已在江蘇地區得到大面積推廣。(3)加快河蟹原良種生產體系建設。建立河蟹原良種場,能使得人工意義上的純種河蟹不受人為混雜養殖等影響的干擾,原良種場生產體系是河蟹苗種優化工程的載體,也是河蟹產業化發展的核心和關鍵。為此,要建議國家加大對現有苗種場的資源整合、基礎設備改造和政策扶持力度。
2.2加大河蟹苗種生產和市場管理力度
加大對《水產苗種管理辦法》《水產原良種生產管理規范》等法規的宣傳貫徹和執法力度,提高全行業良種意識,依法實行河蟹種苗生產許可證制度,規范水產種苗生產行為,保證河蟹種苗質量,保障河蟹產業健康發展。
2.3采用科學的蟹種培育方式
控制河蟹蟹種性早熟首先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必須從河蟹原種的提純復壯和親蟹選育做起,從根本上提高和恢復原種的質量。在人工培育蟹種的過程中防止蟹早熟可以通過以下方法進行:①人工放養苗時間應接近或晚于天然苗出苗時間;②有效控制餌料質、量,少投或不投高蛋白精飼料,而以植物性餌料為主,若中后期發現生長過快,應控制投飼,少投或不投;③適當增加培育池的水深,高溫季節多換水,培育池中栽種遮陽植物,減緩水溫升高,降低蟹種生長的有效積溫。
2.4提倡科學的養殖方式,加強管理
在湖泊開放性水域進行養殖前,須徹底清除養殖區內的野雜魚,這能提高產量、降低餌料系數。河蟹放養密度需依據網圍區水域條件、水草的豐歉和歷年生產情況來確定,水草多的水域,每667 m2可放養蟹種600~900只;水草覆蓋面積較少的,每667 m2可放200~400只。餌料結構上,要做到“精青結合”,投餌量要根據當天水溫和上一天的攝食情況酌情增減。日常管理上要堅持早、中、晚巡查;及時打撈網圍內死亡的水草,防止影響水質及缺氧的發生;定期檢查和加固防逃設施。
2.5做好病害防治
建立健全水生動物疾病防控體系,提高水產養殖病害監測預報和防控能力,科學、有效地預防疾病的發生。加快水產疫苗的研制和產業化進程,政府應在疫苗產品開發、設備投入、生產資金和推廣使用上予以支持。病害防治要以防病治蟲為中心,查清病因,對癥下藥;鑒于化學藥物防治的弊端,應考慮采用生態預防的方法,將對病害的預防由被動的治療過渡到依靠做好種苗免疫、加強水質管理、改善生態環境、使用微生態制劑等方法進行防治。
2.6控制養殖規模
網圍養蟹的總量控制和合理布局十分重要。網圍養蟹的總量控制應考慮在維持湖泊、外蕩養殖外源污染物投入/產出平衡的條件下,即網圍養殖投入的外源氮、磷量應不超出產出量的前提下計算得出一個湖泊、外蕩最大的養殖總面積。同時單個網圍的養殖容量要從養殖區環境和產品質量角度綜合分析得出,通常采用較低密度、大規格放養蟹種較好。同時,網圍養殖區應避開水源保護區、泄洪洪道和航運通道,并與自然保護區合理分配水面。
[1]朱成德,余寧.滆湖漁業高產模式及生態漁業研究論文集[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7:231-234.
[2]谷孝鴻,王曉蓉,胡維平.東太湖漁業發展對水環境的影響及其生態對策[J].上海環境科學,2003,22(10):702-704,711.
[3]吳慶龍.東太湖養殖漁業可持續發展的思考[J].湖泊科學,2001:13(4):337-344.
[4]李應森,王武,徐進,等.湖泊圍欄生態養蟹——寶應模式(上)[J].科學養魚,2010(6):14-15.
[5]周剛,朱清順,胡本龍.不同水系中華絨螯蟹生長比較的初步研究[J].水產養殖,2003,24(6):34-37.
[6]陳校輝,朱清順,嚴維輝,等.長江江蘇段中華絨螯蟹資源現狀及保護對策初探[J].水產養殖,2007,28(2):8-10.
[7]戴祥慶.上海地區河蟹養殖業的發展與思考[J].水產科技情報,1998,25(4):147-149.
[8]王篤彩,閆斌倫,徐加濤.河蟹育苗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水產科技情報,2010,37(4):157-161.
[9]王成輝,李思發.中華絨螯蟹種質研究進展[J].中國水產科學,2002,9(1):82-86.
[10]徐興川,朱正東中華絨螯蟹性成熟蟹種的形成、危害、識別及預防的探討[J].淡水漁業,1994,24(6):3-6.
[11]韓克清,史樂雷,陳月珠.洪澤湖網圍養蟹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對策[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05(10):81.
[12]盧守章.湖泊網圍養蟹常見問題與改良措施 [J].漁業致富指南,2010(21):35-36.
[13]候傳寶.網圍養蟹應注意的問題[J].中國水產,1999(2): 23.
[14]樊祥國.我國河蟹養殖現狀和發展對策[J].中國漁業經濟研究,2001(2):14-15.
[15]農業部漁業局養殖課題組.我國水產養殖病害防治問題研究[J].中國水產,2006(4):12-13.
[16]張關海.湖泊網圍養殖與水環境保護[J].淡水漁業,2000,30(7):36-37.
[17]于洪賢,蔣超.放養河蟹對黑龍江東湖水庫底棲動物和水生維管束植物的影響[J].水生生物學報,2005,29(4):430-434.
[18]李文朝.東太湖茭黃水發生原因及其防治對策探討[J].湖泊科學,1997,9(4):364-368.
[19]何俊,谷孝鴻,劉國鋒.東太湖水生植物及其與環境的相互作用[J].湖泊科學,2008,20(6):790-795.
[20]何俊,谷孝鴻,劉國鋒.東太湖網圍養蟹效應及養殖模式優化[J].湖泊科學,2009,21(4):523-529.
池塘裝上物聯網系統“互聯網+”助天津農民智能養殖
2015年12月6日,天津市北辰區水產養殖戶趙景連告訴記者,東趙莊村水產養殖基地里八個露天養殖池塘現在都安裝了水產養殖物聯網系統,池塘水體的pH值、溶氧量和水溫全部接受互聯網統一監測,稍有異常立即處理,比以往大大降低了養殖風險、生產成本。
“按照網絡系統提供的數據,我給魚池及時加氧、喂食,一年下來魚長得挺肥挺好,我的收益也比以前多好幾成……”昨日(12月6日),天津市北辰區水產養殖戶趙景連告訴記者,東趙莊村水產養殖基地里八個露天養殖池塘現在都安裝了水產養殖物聯網系統,池塘水體的pH值、溶氧量和水溫全部接受互聯網統一監測,稍有異常立即處理,比以往大大降低了養殖風險、生產成本。
西堤頭鎮東趙莊村,根據每個池塘里安裝的監測探頭,能實時測出池塘水體的pH值、溶氧量和水溫這三項基礎數據,并通過無線技術傳送到信息管理平臺再顯示到屏幕上,數據實時更新,一目了然,讓農民實現了“智能養殖”。而以前按照傳統的養殖方法,老趙在巡塘中發現了問題,需要先對養殖水體采樣化驗,看看到底是哪項數據出現問題,然后再“對癥下藥”,經過現場采樣,化驗,再到出結果得一個小時左右。這一個小時,就有可能導致整個池塘缺氧,造成魚蝦大量死亡,造成巨大經濟損失。
趙景連告訴記者,他的養殖池塘進入水產養殖物聯網系統統一管理后,不僅可以實時監測,還可以直接看到數據分析結果。“發現數據變化不正常了,一般都能趕在魚蝦出現應激反應之前及時采取措施,極大地降低了養殖風險和生產成本,生產效益自然就提高了。”趙景連說,“十二五”期間,北辰區首套水產養殖系統在西堤頭鎮東趙莊村水產養殖基地投入使用,并隨后進行了功能升級,他算是第一批受益養殖戶。
東趙莊村養殖專業合作社副理事長趙國維說:“這套監測系統不但對水能進行水質檢測,還能對水面以上及園區進行全覆蓋無死角的監測,這樣杜絕了養殖戶私自對水產品使用生長素類藥物。不僅如此,這套養殖系統還配備手機終端服務功能,養殖戶隨時都能用手機監測池塘內的生產情況。
(www.bbwfish.com)
The problems of pen crab farming in Chinese Lakes and the strategies
He Jun1,Gu Xiaohong2,Liu Guofeng3,Yin Wenjian1
(1.Aquaculture Technology Extension Station of Wuxi,Wuxi 214021,China;2.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Limn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AS,Nanjing 210008,China;3.Freshwater Fisheries Research Center of Chinese 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s,Wuxi 214081,China)
Pen crab farming has become a main part of inland water fishery in China in the past twenty years.However,because of the lack of scientific guidance and system overall planning,a series of problems hasappeared during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pen crab farming.This paper stated the existing problems,such as germ plasm resources,breeding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the influence on environment,etc.Finally,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pen crab farming are put forward.
pen crab farming;problem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S966.1
A
1004-2091(2016)01-0041-05
10.3969/j.issn.1004-2091.2016.01.008
何俊(1982-),女,工程師,主要從事淡水養殖技術研究與推廣.E-mail:71105130@qq.com
2015-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