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人杰(Jerry renjie)
(Oakwood friend school)
全球經濟再平衡視域下的中美經濟解析
邵人杰(Jerry renjie)
(Oakwood friend school)
近些年來,由于全球經濟金融危機的影響,國際收支平衡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國際收支失衡問題演變的不確定性逐漸加強,全球經濟再平衡對于世界主要的失衡國家來說變得尤為重要,作為東西方兩個最大的國家,中美兩國在全球經濟再平衡方面需要更加努力,本文以此為背景,以中美兩國為例,對全球經濟再平衡角度下的中美兩國經濟發展和演變進行了簡單的分析。
全球經融危機;中美經濟;全球經濟再平衡
國際收支失衡是從2004年開始逐漸惡化的,2006、2007年開始達到頂峰,例如2006年美國經常賬戶赤字占本國GDP的總量超過了6.0%,中東等一些石油輸出國的這項數據甚至高達19.0%,到了2007年,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發展中國家以及日本這項數據基本上都在5.0%以上,中國11.0%、日本5.0%,隨后就爆發了全球金融危機,隨后幾年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明顯出現下滑,2007年,全球GDP增速是5.2%,2008年下降為3.0%,2009年-0.6%,一度出現了負增長的趨勢,圖1顯示的國際收支失衡開始到惡化的幾年間,世界一些主要國家和地區經常項目余額和GDP比率關系變化趨勢。

圖1 2002~2009年,主要國家經常項目余額和GDP比率的演變發展
從圖中可以看出,2009年底,2010年初,美國這項數據下降到3%以下,我國為5%,與此同時,這一年,我國經常賬戶順差為2791億美元,美國經常賬戶赤字為3784億美元,中美兩國成為了當時全球經常賬戶最大順差國和最大逆差國,足以可見兩國在全球經濟再平衡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除去兩國在經濟性質、結構以及對世界經濟的責任等方面的差異,僅僅是從這一項數據就能夠看出中美經濟對于全球經濟再平衡的重要性。
中美兩國自建交以來,貿易額就不斷增加,從最初的23.7億美元上升到2015年的5500億美元,中美兩國已然成為了相互之間重要的貿易伙伴,2015年8月美聯儲在保持自身利率不變的政策聲明中,將中國視為關注的重點,并且還提到了全球金融市場上的中國風險,從這個角度來看,中美兩國的經貿合作已經超越了經濟發展的范疇,已然上升帶了全球經濟穩定發展的層面。兩國貿易發展最大的優勢就是互補貿易,政治層面的干擾和貿易方面的摩擦沒有過多的影響兩國在對方國家的貿易市場份額,本世紀初的“美國消費”以及“中國生產”一方面促進了兩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另一方面也成為了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雙動力,而全球經融危機的產生和蔓延,充分的證明了這種消費和生產分工的經濟增長模式不能持續的推動全球經濟快速穩定發展,兩國必須逐步的調整各自的經濟發展結構,逐步的尋求經貿關系轉型升級,在兩國雙邊經貿關系調整中發現合作的契機,現階段美國正處于“去杠桿”和再工業化階段,而我國處于“去產能”和擴大內需階段,從目前的調整和發展可以看出,中美經貿關系已經呈現出了相互依存的格局,而全球經濟再平衡角度下,中美經貿關系的發展和轉型升級的當務之急是要盡快的達成高水平和雙向平衡的投資協議,打破差異和分歧,增進戰略互信,消除戰略疑慮,加快經貿關系轉型升級。
2014年7月12日,中國綜合開發研究院和美國經濟戰略研究所共同舉行了“中美經濟再平衡戰略”研究成果發布會,并發布了相關研究成果《中美經濟再平衡——基于產業政策的視角分析》,這個研究成果明確的支出兩國在某些方面存在嚴重的不平衡,我國經濟的主要特點是家庭消費相對較低,高儲蓄和投資使得國內產生巨額的貿易順差,而美國經濟的主要特點是國內消費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較大,低儲蓄,過度信用消費,貿易赤字比較高,而兩國的產業政策也為全球經濟失衡提供了生存條件,由此可見兩國產業政策的調整和改革對于全球經濟再平衡的重要性。對美國來說,需要政府積極和加快和私營企業的合作力度,以此來提升美國的競爭力,對我國來說,要通過產業調整促進更多的國民收入流入家庭,例如國企改革、稅收政策調整、工資調整、股息調整等,通過這種政策調整來提高家庭收入,同時較少出口激勵和扶持,重視國內市場,提高進口商品消費的便利性等,而兩國產業政策的調整需要很長的過渡期,而產業政策的調整對于全球經濟再平衡的推動作用卻是至關重要。
綜上所述,作為全球兩大經濟體,中美經濟的發展和調整都會影響到全球經濟再平衡,在面對全球經濟再平衡所采取的措施也有所不同,美國應該重視本國相對實力的變化,而我國的定位應該致力于制造業大國地位的穩固,在保證各自經濟平穩發展的前提下,推動兩國經貿關系轉型升級和產業政策調整,為全球經濟再平衡發揮各自的優勢。
[1]尼古拉斯·拉迪,尼古拉斯·博斯特,王宇.中國經濟再平衡的算術題[J].2013.
[2]魯政委.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急需再平衡[J].商周刊,2012.
[3]劉煜輝.全球經濟再平衡的出路[J].中國經貿,2012.
[4]萬曉西.應對再平衡:不放以退為進[J].中國外匯,2014.
F752.7
A
1004-7344(2016)32-0260-01
2016-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