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土資源報》記者 焦思穎 特約記者 陳明 才玉
?
為國家守好“糧倉”
——黑龍江省耕地保護工作紀略
◎《中國國土資源報》記者 焦思穎 特約記者 陳明 才玉

編者按:“要采取多種措施,調動農民積極性,共同把黑土地保護好、利用好。”習近平總書記5月26日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時指出。如何在新的起點上再度奮進,用好地、養好地、管好地?在第26個全國土地日之際,記者隨中央媒體采訪組走進黑龍江,在沃野黑土間尋找答案。
黑龍江省農墾建三江管理局有個萬畝大地號——一個宗地號就有0.11萬公頃耕地,而這塊耕地,平均畝產竟達800公斤。仲夏時節,這片黑土地上插秧正忙,千里沃土孕育著豐收與希望。
地處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的黑龍江省,耕地面積有1593.33萬公頃,在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三江的沖擊下,土質肥沃、一馬平川。資源優勢得天獨厚的黑龍江并沒有止步于此,而是積極開展規模化經營,采用科技、經濟和法律等多種手段用地、養地。2015年,黑龍江省糧食總產量達到684.79億公斤,實現了糧食總產量、商品糧調出量連續五年全國第一。
“要采取多種措施,調動農民積極性,共同把黑土地保護好、利用好。”習近平總書記5月26日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時指出。如何在新的起點上再度奮進,用好地、養好地、管好地?在第26個全國土地日之際,記者走進黑龍江,在沃野黑土間尋找答案。
“建三江人民與天斗、與地斗的過程真是一部血淚史啊!”生長于這片土地的建三江土地整理中心主任黨愛河說。
“從前的旱地,那真是望天收,小澇減收,大澇減產。”黨愛河說。如何改變看天吃飯的命運,建三江人開始了不息的探索。
從1995年開始,建三江大面積實施旱田改水田種植業結構調整。2005年水田面積為24.67公頃,2016年水田已發展到66.67萬公頃。通過以稻治澇,擴大種植面積,增加糧食總產。
從旱地到水田的轉變,靠的是土地整治與水利工程建設的緊密結合,這是黑龍江省土地整治的一大特點。“實行土地整治與水利工程一張圖規劃,水利骨干工程修到哪里,土地整治田間配套工程就建到哪里,著力解決旱田改水田和地表水置換地下水灌溉兩個核心問題,實現握指成拳、集中發力。”黑龍江省國土資源廳土地開發整理處處長王洪斌說。
“剩田無人耕,整了人人爭。”建三江前進農場種糧大戶侯慶見證了土地整治前后的變化。從前的路坑坑洼洼,收糧的人進不來,還要壓價格。“現在水通了、路通了、橋通了、電通了,我們心順了、勁足了!”
從老牛拉犁,到機械插秧;從一家一戶耕種,到標準化農田規模化經營,數字記錄了黑土地上發生的變化。“以前是條播,隨手揚籽,一坰地收成8000斤;現在包給合作社,產量能到1.6萬斤。”侯慶說。
“通過土地整治,把小規模經營、分散零星、區塊差異較大的耕地,整治為集中連片的優質農田,有效破解了土地流轉難、集中難、種植品種統一難等問題,為發展大機械作業、推廣先進適用的農業技術奠定了基礎。”黑龍江廳駐農墾總局國土資源局建三江分局局長周衛江說。
在規模化利用土地的同時,建三江分局還千方百計節約利用耕地,將灌溉、排水管道埋到地下,既能減少水分的蒸發,蓋上黑土之后還能繼續耕種,節約用地。此外,黑龍江億畝生態高產標準農田建設規劃確定了生態、水利、田間、科技、信息五大工程,以及田、土、水、路、林、電、技、管八大任務。
自2001年實施土地整治以來,黑龍江累計投資290億元,整治規模227萬公頃,新增有效播種面積11.73萬公頃,增地比例達到6%以上,是國家標準的2倍多,增地率始終居全國之首。
“土地短期來看是利用,長期就要注重保護。”黑龍江廳總規劃師孫恒這樣認為。
從前的黑土地“隨意插柳樹成蔭,手抓一把攥出‘油’”,隨著不斷地耕種,地力會有所下降。“拼命種地不養地,黑土地必然無法持續,用地的同時還要護地、養地,科技、法律手段少不了。”孫恒說。
今年4月21日,《黑龍江省耕地保護條例》經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內容涵蓋了耕地的規劃建設、保護管理、整治利用、監測評價、法律責任等內容。《條例》規定非農建設占用耕地應當將耕作層土壤進行剝離利用,為開展表土剝離提供了法律依據。
富錦市探索出一條用科技手段養護黑土的道路,從土壤培肥、中低產田改造、科學測控等方面加強黑土地保護。
“富錦市積極推行大型農機標準化耕作,定期深松深翻,科學施肥,合理輪作,改善了土壤結構,提高了土壤肥力。通過實施秸稈還田等辦法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目前全市共有大型農機合作社12個,標準化耕作面積已達6.67萬公頃。為配合科學施肥,及時掌握耕地質量變化情況,全市已設立土壤監測點18個,為農業增產增收提供有力保障。”富錦市國土資源局局長蔡元軍說。
在富錦市的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內,遍布的各個物聯網終端會實時采集和監控農業生產中各個環節的關鍵數據,對包括土質、水質、空氣質量、土壤墑情、氣象、病蟲害等大數據實行智能分析。
在富錦市市長李源波看來,糧來自于良田、良技,一粥一飯關系國家安危、人民幸福。好土才能產好糧,耕地質量不容忽視。
“黑龍江作為農業大省,支出大、收入低、發展落后,個別地方黨政領導存在‘種企業’比‘種糧食’更合算的想法,甚至有急功近利行為。”黑龍江廳耕地保護處調研員于洪鳳坦誠地說,“所以,管控性保護一定不能少。”
建三江分局就遇到過在農場及管理區周邊取苗床土、挖溝、建設看護房、占用耕地等違法用地情況。而這一切都沒有逃過執法監察高清視頻監控系統的“法眼”。
在建三江分局主控中心,通過鏡頭控制和轉換,可以清晰地看到各監控點的實時畫面。
2013年來,建三江分局在農場場部和重點管理區架設監控點,監控設備通過無線網絡技術將數據傳輸到各國土資源所,再由金土工程專網傳輸到局主控中心。監控點的高清攝像機可以平面360度、上下90度地旋轉,最佳有效監控半徑4~5公里,監控面積70~80平方公里。對監控點轄區內的重點地段可實施24小時錄像照相,錄像存儲時間可達2個月。
“該系統應用在耕地保護、土地執法、用地審批、全程監管、權屬認定等各項業務工作中,加大了耕地保護力度;提高了國土資源部門對違法行為的巡查能力,能在第一時間制止和查處違法用地行為,實現違法用地行為發現于初始、消滅于萌芽;緩解了日常巡查壓力,對于違法者起到震懾作用。”周衛江介紹。
除了源頭實時監管外,黑龍江還健全了責任機制。自2009年開始,黑龍江省政府分管領導與市地政府分管領導每年簽訂耕地保護目標責任狀的做法,改為每年由省政府主要領導與市地主要領導簽訂耕地保護責任狀,已連續簽訂了8年。
“通過年年簽訂責任狀,進一步明確了地方行政區域內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的剛性任務,逐步強化了我們的耕地保護意識和依法用地意識。”李源波說。
“2015年黑龍江省耕地面積達到0.159億公頃以上,比2006年增加0.0426億公頃以上,已超額完成了國家下達全省到2020年耕地保護0.1158億公頃的目標。黑龍江將保護好這片黑土,為國家守好糧倉。”孫恒堅定地說。(原載《中國國土資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