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緯
【摘要】 新時代背景下,信息技術、網絡技術被應用到各個領域,教育領域也對網絡技術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應用。網絡技術在高校建設中的應用,轉變了高校傳統教學模式,有效豐富了教學資源,提高了教學有效性,為師生提供了更多信息獲取渠道,實現了校園網絡化、信息化、數字化,優化了教育資源結構,積極進行高校校園網絡建設與應用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將針對高校校園網絡建設與應用展開研究和分析。
【關鍵詞】 高校教育 校園網絡 網絡建設 應用
引言:高校是我國教育體系的核心組成部分,加強高校建設是提高我國高等教育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高校學生人數不斷增多,教學內容越來越豐富,校園管理難度越來越大,傳統管理模式已不能滿足現代高校教育發展需求,進行校園網絡化建設勢在必行,網絡技術與信息技術融入高校教育已成為必然趨勢。校園網絡建設,為教學提供了便利,為學生知識與信息的獲取提供了渠道,促進了教育現代化發展。
一、高校校園網絡特點及建設情況
校園網絡是為學校師生提供教學、科研和綜合信息服務的寬帶多媒體網絡,是校園信息化建設,實現信息化教學的前提條件,涉及教學系統、電子圖書系統、校園網站、多媒體教學、教學管理等多個方面。其特點是:局域網連接速度快,信息結構多樣化,數據類型復雜,操作方便,易于管理,目前全國高校校園網絡普及度達到百分之九十六點三五[1]。校園網絡建設是信息時代,教育發展的必然需求。網絡已成為人們獲取信息與知識的主要途徑,改變了人們生活方式與學習方式及工作方式。據清華大學調查統計結果顯示:當代大學生普遍喜歡上網,有上網獲取信息的習慣,高校校園網絡在學生間使用率達到百分之九十六點六九;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學生認為網絡是生活和學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百分之六十六的學生認為網絡是信息資源獲取主要渠道;百分之七十的學生表示對網絡有依賴性,每天都在使用網絡,進行校園網建設已成為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高校校園網絡建設與應用
高校校園網絡用戶對象是在校師生,采取開放式結構,除要滿足教學活動需求外,還要滿足基本網絡功能產品對網絡的需求。高校校園網絡建設基本原則是:先進性;經濟性;開放性;可靠性;安全性;實用性[2]。具體建設中應選擇成熟的軟硬件產品,遵循當前網絡建設基本標準,利用好現有資源,提高結構開放性,建設開放結構,充分發揮設備效益,采取模塊化設計思路,從而降低設計難度,保證高校校園網絡建設的經濟效益。此外,要保證網絡安全性,數據傳輸安全是網絡應用前提條件,所以必須采取有效網絡安全防護措施,不僅要設置防火墻,還要設置網絡過濾,安置網絡安全防護軟件。建設中應以國際通信標準為依據,參考11801、ISO、IEC、TIA、ANSI等標準,進行統一規劃設計,保障整個校園網絡兼容性。目前,校園網絡建設常用網絡結構是分層星型結構,這種網絡結構建設成本低,且網絡穩定性好,維護方便,兼容性好,不會因某一節點損壞影響整個網絡通信,且抗干擾能力強。具體建設中,應以功能區確定網絡節點,采用光纖網絡,布線點要以設計方案為依據,BD至FD的距離要小于五百米,端口不宜超過二十個,講臺處設置兩個網絡接口,若對無線網絡有需求,可設置LAN[3]。另一方面,要保障整個校園網絡軟硬件系統可擴展性,為后續使用需求的增長留擴展端口。具體可通過交換機來實現網絡擴充,增強端口可擴展性。因此,校園網絡建設中,要考慮到未來使用需求的增長,保持校園網絡靈活性,合理控制插槽容量和端口數量。此外,為了保障網絡的安全性與穩定性,應將網絡管理平臺融入校園網絡建設中,實時監測故障,以提高校園網絡管理效率,降低故障率。校園網絡是學生學習的助手,能幫助學生獲取信息,更是教師開展教學的輔助工具,等同于一種特殊教育資源,能為開展信息化、多媒體化教學提供便利條件。另外,也為校園管理提供了新手段。傳統校園管理方式,效率低,漏洞多,很多時候不能有效發揮校園管理職能。通過校園網絡進行校園管理,利用數據庫對學生信息、教學信息、資源信息進行管理,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和水平,實現了數字化管理,為教學活動開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因此,各高校應加強校園網絡建設,積極將網絡融入到教育領域。
三、結束語
就目前而言,教育網絡化、信息化已成為必然趨勢。因此,各大高校應認清教育發展局勢和時代發展趨勢,積極進行校園網絡建設,優化校園網絡結構,進行校園網絡應用。具體建設中,應遵循經濟性、適應性、安全性基本原則,將校園網絡融入到教學活動中,促進現代高校教育水平的提高,滿足在校師生對網絡資源的需求。
參 考 文 獻
[1]周偉. 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網絡平臺的研究與實現[D].曲阜師范大學,2013,02:53-55.
[2]崔向平. 高?!叭W”的應用在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策略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3,08:42-46.
[3]馬秀峰,周偉,董清爽. 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支持平臺的設計與實現[J]. 圖書館學研究,2009,12: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