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小鬼是連幸福都懼怕的,即便是棉花也能讓他受傷。——太宰治《第二手記》
第一次聽到尺八的聲音是在2013年的北京MOMA后山音樂節的Stephan Micus音樂會上。Stephan Micus,德國人,世界音樂大師,會演奏很多種樂器,其中就包括尺八。這次音樂節還請到了日本尺八大師倉橋容堂,朋友去了,我沒去,甚是可惜。客觀地講,若不想小家子氣,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最好不要表現在與韓國人爭誰先申請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上,也不要看到日本的東西就說這是從我們中國傳過去的。關鍵在于,哪個國家真正傳承發展,并將它發揚光大。尺八已經成為和風樂器的代表就是一例。我們要感謝日本人幫我們保留了傳統,讓我們通過他們的努力反觀自己曾經的歷史。尺八作為中國古老的樂器,緣起于漢唐,前身叫漢笛,竹制,外切口,五孔,屬邊棱振動氣鳴吹管樂器,以管長一尺八寸得名。其音色或蒼涼遼闊,或圓潤甜美,又能表現空靈飄逸、深沉含蓄的意境。到了隋唐時期,尺八成為宮廷中的主要樂器。在唐朝畫家的《韓熙載夜宴圖》長卷和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畫中就有體現。盛唐時期,尺八隨著文化交流傳入日本,至今在日本奈良正倉院東大寺仍保存有八支唐代的尺八。這些尺八被視為日本的國寶。到了宋代之后,由于宋代是文人社會,流行轉而偏向陰柔、婉轉,此時洞簫演奏便開始走向興盛,尺八則漸漸式微。其實,尺八并非在中國已經絕跡,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度的加大,南音和古琴、昆曲一樣漸漸為更多人所知。非遺走進老百姓生活,力保文化根脈為主旨的恭王府非遺演出季就曾請來南音藝術家。南音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樂種之一,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福建南音樂社用的簫就是尺八簫。老街樂隊的靈魂人物光輝從小在泉州聽著南音長大,醉心于中國古樂的意境,創立了自己的尺八門派:寒山尺八。光輝向“不知何許人。居天臺唐興縣寒巖,時往還國清寺。以樺皮為冠,布裘弊履。或長廊唱詠,或林墅歌嘯,人莫識之,嘗于竹木石壁上書詩,并林墅屋壁所寫文句三百余首。”的寒山子致敬,寫出了《尋隱—寒山子》;向以“清艷明秀”的詩風著稱的近代中日混血文人蘇曼殊致敬,寫出了《還卿一缽無情淚》(蘇曼殊《本事詩》烏舍凌波肌似雪,親持紅葉索題詩。還卿一缽無情淚,恨不相逢未剃時。春雨樓頭尺八簫,何時歸看浙江潮?芒鞋破缽無人識,踏過櫻花第幾橋!)。回歸傳統是對浮躁現世的本能拒絕,是追根溯源,尋覓心之歸所,是一種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