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說自己腸胃弱,經常拉肚子,其實可能是炎癥性腸病,就是腸道有慢性炎癥。這可不僅僅是養養就能好的病,必須到醫院接受治療。
潰瘍和腸炎在作怪?
腸道中的任何部位有慢性炎癥都屬于炎癥性腸道疾病,主要包括了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這兩種炎癥性腸道病的癥狀都是嚴重的腹瀉、腹痛、疲憊和體重下降。炎癥性腸病有可能讓患者變得非常虛弱,甚至發生致命的并發癥。
潰瘍性結腸炎是大腸(結腸)和直腸的內膜有慢性炎癥或者潰瘍;克羅恩病則是消化道任何部位(包括大腸和小腸)內膜有炎癥,并且炎癥可能會蔓延到組織的深處。另外,膠原性結腸炎和淋巴球性腸炎也被認為是炎癥性腸病。
癥狀都有什么?
炎癥性腸病的癥狀因為炎癥的程度和發生的部位而有所不同,程度也可輕可重。患者可能感到一段時間癥狀嚴重,過的一段時間又好了。炎癥性腸病的常見癥狀為:
腹瀉:這在炎癥性腸病患者中十分常見。
發熱和疲憊:許多患者都會出現低燒,并且會感到很疲憊、缺乏能量。
腹痛:炎癥和潰瘍都有可能影響到正常的消化道運動,并導致腹痛或者腹絞痛。患者還有可能因此而感到惡心和嘔吐。
便血:患者可能會在上廁所后發現大便帶血,但有時候出血量很少,所以大便顏色并不會有改變。
胃口變小:腹痛和炎癥都會讓人沒什么胃口。
體重減輕:即使沒有減肥,也會體重減輕,甚至出現營養不良的情況,因為消化和吸收功能出現了問題。
出現以上任何癥狀或者排便習慣發生了長期改變,那就應該去看醫生。雖然炎癥性腸病通常并不會致命,但它卻是一種嚴重疾病,有時可能會引發危及生命的并發癥,必須要謹慎對待。
放任不管會出現哪些并發癥?
克羅恩病可能會導致以下其中一種或者多種并發癥:
炎癥:腸壁的炎癥會導致腹瀉或者出血,還有可能造成瘢痕和腸道狹窄。炎癥還有可能穿透腸壁,形成瘺管。
腸梗阻:克羅恩病會影響小腸壁的厚度。久而久之,腸道的某些部位會變厚、變窄,從而堵塞住消化道內容物的流動。這時,患者可能需要接受手術來切除病變的腸道部位。
潰瘍:慢性炎癥會導致消化道的任何部位長潰瘍,包括口腔和肛門,以及會陰部位。
瘺管:有時潰瘍會穿透腸壁,造成瘺管(身體部位之間的異常連接)。瘺管有可能發生在腸子和皮膚之間,或者是腸子和其他器官之間。肛門附近的瘺管是最常見的。如果瘺管發生在腹部,那么食物就有可能“跳過”吸收營養的那段腸道;如果瘺管發生在腸子和膀胱或者陰道間,又或者是穿到了皮膚,那么就有可能造成腸道內容物持續性地滲漏到皮膚。在有的情況中,瘺管可能發生感染,從而形成孔洞,如果不治療就會危及生命。
肛裂:就是肛門組織或者周圍的皮膚出現了細小的裂痕,并可能發生感染。便秘是導致肛裂的常見原因,進而還可能導致肛門周圍的瘺管。
營養不良:腹瀉、腹痛都不利于進食和吸收營養。患者還有可能因為缺乏鐵和維生素B12而貧血。
結腸癌:克羅恩病會影響結腸健康,從而增加患結腸癌的幾率。一般的結腸癌篩查指南建議,克羅恩病患者從50歲開始,應該每10年做一次結腸鏡檢查。不過,由于患克羅恩病的時間和嚴重程度的差異,有的患者可能需要每一兩年就做一次結腸鏡檢查。具體情況,應該詢問醫生。
其他問題:克羅恩病還會造成身體其他部位出現問題,例如眼睛、皮膚或者關節發炎、貧血、骨質疏松、肝臟或者膽管發炎,以及兒童的生長發育遲緩。
藥物帶來的不良反應:某些治療克羅恩病的藥物有可能會阻礙免疫系統的工作,這有可能小幅度地增加患淋巴癌和皮膚癌等癌癥的幾率。發生感染的幾率也有可能因此而增加。如果使用了皮質激素類藥物,還有可能增加患骨質疏松、骨折、白內障、青光眼、糖尿病和高血壓的幾率。
潰瘍性結腸炎可能引發的并發癥包括:
嚴重出血
結腸穿孔
嚴重脫水
肝臟疾病(罕見)
骨質疏松
皮膚、關節和眼睛發炎
口腔內膜潰瘍
患結腸癌的幾率增加
結腸快速腫大
靜脈或者動脈出現血栓的幾率增加
誰要小心炎癥性腸炎?
如果有患炎癥性腸炎的親人,如父母、兄弟姐妹或者孩子,那么自己也要小心。
吸煙的人更容易患克羅恩病,所以最好戒煙。
常使用異維A酸(一種治療痤瘡的藥物)的人。
常服用非甾體類消炎藥的人患炎癥性腸病和病情加重的幾率會增加,這類藥物包括了布洛芬、萘普生、雙氯芬酸鈉等藥物。
在城市生活的人更易患炎癥性腸病。
治療要趁早
作為一種慢性病,炎癥性腸病無法治愈,治療的目的是為了消除炎癥,從而消除癥狀,如果治療效果好的話,患者能夠長期不復發,并且發生并發癥的幾率也會降低。剛開始,醫生會給患者使用消炎藥,如氨基水楊酸鹽和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也可以起到消炎的作用。有的患者,可能需要同時使用消炎藥和免疫抑制劑。對于發燒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醫生可能會使用抗生素來預防或者控制感染。如果藥物治療不起作用,患者可能需要接受手術來切除一部分消化道,但患者在手術后可能需要掛一個“糞袋”。因此,最好盡早開始治療,別拖到炎癥對腸道的傷害太深,不得不接受手術。
生活中要小心謹慎
除了治療,患者平時在生活中要小心避開那些可能激發炎癥的因素。雖然沒有特定的飲食能夠預防或者治療炎癥性腸病,但是做出一些飲食調整的確有利于控制癥狀。根據患者的癥狀,醫生會給出較為具體的建議。例如,如果患者腹瀉嚴重,醫生可能建議他減少纖維和乳制品的攝入,并且要少量多餐。一般來說,炎癥性腸病患者沒有必要完全避免吃哪種食物,除非它的確會加重癥狀。
對于腹瀉和腹痛嚴重的患者,醫生有可能推薦低殘留飲食,就是食物中的纖維或者其他不易消化的成分很少。但患者應該向醫生詢問清楚,需要持續進行低殘留飲食多久,期間是否需要吃膳食補充劑,以免營養不良。另外,患者還要學會減壓,因為壓力會加重癥狀。運動是釋放壓力的好方法,當然最好能找出并消除造成壓力的根源,做到釜底抽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