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冰
睡眠不足、熬夜、通宵泡圖書館,幾乎成了北美名校學生的常態。熬夜最痛苦的不是你通宵了一個晚上以后,發現太陽已經升起了,而是當你走在回去睡覺的路上時,有人跟你說“Good morning”。這時,你的一天才剛剛結束,而別人新的一天已經開始了。故有“凌晨9點”之稱。
7月畢業季如期而至,留學市場也進入了黃金期。看著同齡人紛紛出國留學,看上去無比“拉轟”,留在國內的學生和家長也不免心里癢癢。可是,面對五花八門的留學方案,你真的確定自己的孩子很適合留學這件事情嗎?
小留學生、跟風留學、缺乏職業規劃、留學準備不充分……留學的誤區你踏進了幾個,留學的坑你又躲過了幾個?出國留學真的像看起來那么美好嗎?
誰說國外學習輕松?
很多家長和孩子選擇出國留學最大的原因之一,是覺得國外學習輕松,基本沒有什么考試,特別是能夠避開國內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誰知道,出國留學以后才發現,“我只不過把高考分成四年考了,幾乎天天都活在高考般的壓力下。”
就讀于北美名校的中國留學生,實際上體驗到的學業壓力,幾乎可以達到世界最高水平。因為他們通常接受了世界上壓力最大的高中(中國高中)的蹂躪,又要被世界上壓力最大的大學壓榨。絕大多數同學表示出國后遭遇的學業壓力超出自己出國前的想象。
雖然北美的學生升入大學沒有類似高考那樣的統一入學考試,但是入學后的考試、測驗、作業,卻比國內大學繁重得多。一個美國大學課程的總分數通常由Paper、Homework、Quiz、Midterm Exam、Final Paper組成,要拿到A的成績,就要保證在每一次作業,每一次大小考試中都不能出現太大的失分。這就造成了學生時時刻刻都殫精竭慮,精神壓力極大。
根據美國和加拿大的大學學制,一個普通的大學本科生每學期需要選擇5—6門課程,這就意味著以上所有的壓力要乘以5或者6。很多同學都遭遇過要在一周時間內完成四五門期中考試或者期末考試,而每一門考試都要考好,壓力有多大就可想而知了。
美國健康追蹤公司Jawbone之前公布過各大高校學生的睡眠時間,大部分Top50的名校學生都得不到充足的睡眠。排名第一的哥倫比亞大學,學生平均睡眠時間只有6.68小時,平均就寢時間是凌晨1:26,平均起床時間是8:49。
睡眠不足、熬夜、通宵泡圖書館,幾乎成了北美名校學生的常態。熬夜最痛苦的不是你通宵了一個晚上以后,發現太陽已經升起了,而是當你走在回去睡覺的路上時,有人跟你說“Good morning”。這時,你的一天才剛剛結束,而別人新的一天已經開始了。故有“凌晨9點”之稱。
前不久,網上流傳著一張在加拿大多倫多地鐵站拍到的照片:一個大學生穿著一件T裇衫,背面上寫著“Wake me up at St. George Station (請在圣喬治站叫醒我)”。穿著這件衣服在地鐵上打瞌睡時,旁邊好心的乘客就會知道,到了多倫多大學所在的圣喬治城站應該舉起手,在這個可憐的缺覺的孩子背上,duang一下,拍醒他。
素來以勤奮程度自豪的中國學生,在北美的名校里被自己老外同學的勤奮程度震驚到了,原來,國外的大學課業壓力近乎我們的高中,所以,以后誰再說出國留學壓力不大,就把他送到北美去試試看!
留學誤區好多坑
朱喜龍是滬上國際課程一對一輔導培訓機構禮頓私塾的校長,在他看來,雖然報名的學生家長超過九成是公司老板或者企業高管,但他們的想法并不成熟,很容易被出國留學熱沖昏頭腦,跟風思想嚴重。
“孩子是否適合出國,能否就讀一個好學校,并不是他們考慮的重點,他們就覺得出國留學不需要參加國內的中高考,國外教育制度優秀,學習輕松,孩子可以少受應試教育的苦。”
其實,國外大學的入學要求,一點也不比國內大學低,只是因為審核的方式不同,造成了學生和家長的誤解。尤其是美國、加拿大、英國和其他英聯邦國家,對于大學新生申請,很在意的是高中3年的平均成績(大學、大專在讀生還要提供在讀成績),會考、高考也是考慮的因素。某種意義上講,相比于國內大學只參考高考分數,美加大學考核的更加全面,也更加嚴格。不是說遞交申請,就一定可以被錄取的。無論是國外的高中、大專、大學還是研究生,在審核申請人資料的時候,高中(或大學、大專)成績的重要性,要遠高于語言成績。許多學校甚至針對學術成績合格、但是暫時不具備合格語言成績的申請人,提供了雙錄取項目,以便留住優秀的潛在學生。
“申請國外的大學,需要考托福和SAT,我們這邊培訓,基本上一門功課需要8萬,兩門下來就是16萬。來學習的70%是平時成績中等或者中等偏下的,這就導致不會有太亮眼的成績去申請國外的名校,從而很容易被中介忽悠,讀到一些社區大學,甚至是野雞大學。”朱喜龍說,“‘到新西蘭讀大學沒有門檻,因為不需要語言成績,一些中介常對學生及家長這么說。然而,中國學生到了新西蘭才發現,他們去的只是新西蘭某大學下設的語言學校學習語言,而真正要進入大學學習,依然必須通過ILETS考試,成績須達到6.0分以上。有的學生因為在國內學習不好,盲信‘不需要語言成績也能在新西蘭留學,往往因過不了ILETS這一關而打道回府,從頭至尾沒有進大學讀過一天書。”
“‘××大學分學院往往是很多注冊了與綜合大學相近名字的學校招生的‘法寶。由于新西蘭注冊校名完全是市場化運作,因此,一些教育機構往往會為了招攬學生,注冊與新西蘭名校相近的名字,如奧克蘭理工學院與奧克蘭大學實際上完全無關。而不了解內情的家長,常常以為其就是該大學的某個學院。”朱喜龍表示,“一些國際生比例很高的學校,有不少就是靠中國留學生撐起來的,在國內就是學習、生活習慣不好的孩子,到國外環境一下寬松了,更容易被帶歪,很有可能是花幾萬、幾十萬出國留學一趟,啥也沒學到。而且由于語言不過關,上課聽不懂,注意力就無法集中,也無法跟老師同學展開互動,學習成績也就可想而知,結果被學校勸退也就不意外了。”

2015年9月25日,中國留學生在美國華盛頓白宮外熱烈歡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
國內首家A股上市留學公司“太傻留學”的資深顧問武毅告訴記者,留學熱持續了十幾年,存在的誤區卻幾乎沒有變過。誤區之一是認為學校排名比專業重要。“不少學生和家長在選擇美國留學時,動輒要申請前50位、甚至前20位的大學。選擇綜合排名靠前的學校本身并沒有錯,但你不知道的是,幾乎所有的院校排名都不是官方的,甚至有一些實力很強的院校并不參與這類排行榜。像羅格斯大學,學生很難在一些大學排行榜上找到它,但它卻是美國創建最早的九所高等學院之一,以培養政治家、企業家著稱。”
另外,在選專業的時候,也存在一窩蜂現象。IT、金融、商科等搶手專業,盡管文憑含金量高,但入學競爭異常激烈,因為扎堆現象嚴重,有些專業范疇已出現人才飽和的現象。選專業不能盲目追捧熱門,而應從是否有利于就業考慮,眼光放長遠些。“現在國外的金融經濟就業率也不高,而歐美學到的一些先進理論,回國后很可能遭遇水土不服,這樣兩邊不討好。目前來看,比較關注個人興趣的文科類、藝術類選擇正在慢慢上升,而報考理工類大學的人數相對較多。”
武毅指出,許多家長對海外院校的認知還是明顯不足,往往只會看學校排名,而忽視一些學校的專業特色以及一些地區的優勢。“不要因為一個校名丟了自己。愛好是學習的最大動力,若是你自己都不喜愛,怎么能學習好,最后又怎么能夠將所學運用到工作中呢?學生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愛好,挑選自己喜愛學習的科目。而且你在上海,金融、會計類的就業機會肯定比蘭州大得多,在歐美也是一樣,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就業優勢,如果沒有考察清楚,貿貿然為了校名,很有可能導致不能順利畢業,或者根本就找不到工作。最新發表的《2016留美中國學生現狀白皮書——勸退學生群體狀況分析》報告指出,2013年到2016年間,共有2914名中國留學生被勸退,其中七成在美國就讀時間不到兩年。而被勸退的學生里,超過四成為大學本科生,其中34%就讀全美排名前50名的大學。”
因為對出國留學的流程不清楚,很多家長都是委托留學中介機構代為操辦,這里面的水很深、坑很多。而且,很多家長是在孩子中高考結束后才考慮出國,時間倉促,決定也比較草率。
該不該讀美高?
在武毅看來,如果決心要出國留學,那么至少需要提前兩年做準備,時間充足一點,應該從初三或者高一就著手準備。“國外對學生的評價,學術能力GPA(高中成績)只是一方面,他們還非常看重作為成熟的社會人所應具備的一些能力,比如你的興趣愛好、課外活動、社會實踐。如果想要展現全面的自我,就必須向人家展示你為自己的興趣付出了多少,又為此取得了怎樣的成就,這些都不是通過考試培訓速成的。”
禮頓私塾的校長朱喜龍指出,國內目前正在興起一股開辦國際學校的熱潮。2014年上海還只有40所國際學校,兩年時間一下子激增到140多所,其中高中108所,初中34所。而在浙江、江蘇甚至山東等地都有不少國際學校成立。這些學校或者部分引進國外高中課程,或者全程教授國外課程,算是為準備出國留學的孩子開通了避免高考的直通車。“正是因為看好這塊教育市場,在利益驅動下開辦的這類國際學校也是良莠不齊。最大的問題是師資。只要會講英語的,就去上國際課程,可到底教不教得明白,就是另外一回事情了。至于管理體系,也頗為讓人擔憂。畢竟中國與英美課程的體系完全不一樣,如何讓中國教育背景的教師理解、執行國外的教育理念,如何將課程進行更好的本地化,這都是極大的挑戰。”
如果感覺在國內讀國際學校還不夠純正,是不是可以選擇直接到美國讀高中甚至初中呢?
旅美學者、知名的留學專家薛涌最近撰文指出——讀美高,一定要經過考試。因為美國的私立學校實在太復雜了。大部分質量不如中上等的公立。有些是為無法應付公立學校學業的學生準備的。還有些,比如說天主教的“教區學校”,大部分其實就是弱勢階層的“公立”。另外還有許多“學店型”的,見錢眼開,只要肯付學費就行……陷阱實在太多了。最安心的方式,就是選擇那些要求成績的學校。另外,越是精英的學校,越不會設立針對國際學生的特別英語課程。這種學校,就是要求你去了以后完全按照其學術標準讀書。
但是薛涌非常反對學生通過刷題戰來上美國高中名校。他認為這種考出超過自己實際水平的虛高成績,可能導致孩子長期上課聽不懂,成為名校中的“沉底學渣”,被同學們看不起,無論是學業自信還是社會自信都將徹底崩潰。
“讀大學還好。比如你混進常青藤,哪怕是‘沉底學渣,只要勉強畢業,至少有個哈佛耶魯的牌子,回國還能糊弄不少人。但是,你讀了一個格羅頓這樣的頂尖寄宿學校,當個‘沉底學渣,最終上個州立大學,拿著個高中文憑能混事嗎?(查查就知道,幾乎所有頂尖寄宿學校,都有這種上很差大學的學生!)”薛涌指出,“況且,大學生心理發展已經定型,沉底就沉底,傷害也許不大。青春期的孩子在心理發展期,此時沉底,陰影籠罩一生,永世不得翻身。相反,老老實實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臨時考一下,按照分數上個二流的好學校,當個學霸和學生領袖,這種成長期的自信會伴隨孩子的一生。”
萬一考分不太理想怎么辦?那就晚讀一年。薛涌認為,中國家長往往把起跑線當“搶跑線”,美國家長則挖空心思把起跑線當“助跑線”。怎么當“助跑線”?顧名思義,就是后退幾步,然后再沖。這也是美國家長爭相讓孩子留級的原因。晚一年讀書,孩子成熟得多,表現好得多,日后競爭,處處占便宜。
國家教育哪家強?
朱喜龍指出,“目前上海有21所國際課程試點高中,其中11所為公辦高中,它們分別提供美國高中AP課程、IBDP課程、PGA課程等國際高中課程;在浙江、江蘇甚至山東等省也有不少國際學校,相信通過政策引導,中國學生的高中教育將會呈現出越來越多元化的趨勢。”
在朱喜龍看來,中外教育各有優劣。國內的試卷、作業比較多,學習過程比較被動,也顯得較為枯燥;老師的教授內容更強調理論性,導致學生的動手能力不足。但學生的基本功非常扎實,特別是數理化方面表現突出。國外的作業考試內容更多傾向于報告、項目,沒有定規,學生自己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更高、更強,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更突出,而且在求知的過程中容易跟同學產生思維碰撞,會有更多創新的東西呈現出來。
武毅也指出,國外的教育強調以學生為本,更具靈活性。學生在就讀過程中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隨時換專業,而在國內,換專業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此外,國外的老師對學生的個人關注會更多,樂于提供學業上的建議,讓學生發現自己的特點,找到合適的專業。
不過這看上去妥妥的素質教育,卻也遭遇了不小的挑戰。比方說歐美人的數學計算能力時常遭到國人詬病。英國《每日郵報》透露,只有1/20的英國成年人能全部答對10個小學數學問題。約15%的父母在針對8歲孩子的簡單分數問題上折戟,25%的父母最多答對4道題。而這些問題,是為11歲以下兒童“量身定制”的。
而在每3年一次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測試中,上海的教育體系正迅速成為全世界最出色的系統,上海的數學、閱讀和科學科目測試均居世界第一。而英國沒有任何科目進入前20名,上海15歲學生的數學能力比英國學生領先3年。
為此,英國教育部負責學校改革的國務大臣吉布7月12日宣布,“上海式數學教育”將成為英格蘭的標準教育模式。根據英國教育部的計劃,將在未來4年投入4100萬英鎊,在相當于英格蘭小學總數一半的約8000所小學中,針對5歲以上的學生增加計算練習,除了保障正確率,還要加快運算速度。當他們的計算能力過關后,才能進入難度更高的學習階段。為保障教學質量,每所小學將安排兩名教師受訓,通過專業書籍的學習和實踐,來體會“上海式數學教學辦法”。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冷靜地指出,英國人在小學中推廣上海數學教學模式,中國也不必沾沾自喜。中國在基礎教育領域一向強勢,但“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也是普遍現象,一旦延伸至大學或研究領域,歐美人的腰桿就又挺直了。
說到底,基礎教育和學術研究是兩個截然不同的領域。前者的主要目的,在于兜底,在于使學生具備基本的科學、計算水平。后者的目的,則在于拔尖,培養精英。
實際上,教育從來不是簡單的教學問題,而是與社會氛圍、價值觀念、家庭教養等密不可分。中式教學風格與歐美文化和價值有著較大差異,甚至是相沖突的。如何讓東西方教育的優勢互補、交相融合,對每個國家的教育者、乃至每個家庭而言,都是一項不小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