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林
不妄言教育,就是對教育最大的尊重。只是面對教育范疇內的“贏在起跑線”一說,確實有些看不清楚。
不學無術并不可取,但仲永的典故何嘗不是提醒人們要重視天賦呢?科學發展到今天,對人類大腦的研究還遠遠不夠。引力波的出現,進一步說明人類對太空、對物質內部的探索達到了新的高峰時。只是我們對人體自身的探索還遠落后于對外部世界的研究。當然在科技的進步下,腦科學的研究也是受益匪淺的,例如今天對腦部功能的研究已經從最簡單的左腦理性、右腦感性精細到了大量的小分區如左右前額葉、左右顳葉、左右枕葉等,并且開始了解到這些分區的功能,如負責溝通管理及計劃判斷、體覺辨識、視覺辨識、空間心像……等等。科學家同時發現,盡管人腦結構相似,但不同功能分區的發展程度與活躍度,確實因人而異,也就是說,我們已經可以從科學上證明,每個人確實存在著不同的興趣點和擅長領域,也就是天賦。
曾經時尚的教育終端,未來可能因跟不上更新步伐而變為雞肋。
仲永傷了,但我們應該關注天賦
研究大腦活動機制的科學叫做大腦認知神經科學,它在國內還是一門比較年輕的學科,但其實驗基地形成之迅速,理論著作問世之集中,都反映了該研究領域的重大意義和巨大的生命力。科技部和教育部對認知神經科學研究給予了很大支持,將其列入國家中長期科學與技術發展規劃中重點支持的八大前沿科學領域之一,但國內還沒有在該領域形成集大成者的綜合性科研機構。當然,認知神經科學研究的應用領域是非常廣泛的,從臨床醫學到人工智能、社會科學、與各種人類活動相關的神經認知研究,但對一般人來說,天賦的判斷,還是最重要的應用。有人認為,如果擺對了位置,很可能每個人都是天才,但調查卻說明,最終只有20%的人真正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方向。
天賦并不是很懸的東西
雖然天賦是看不見摸不到的東西,但憑借智慧還是可以對其進行研究的。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中國大腦基因智庫專家陳明吉博士(Dr. Steven Chen)就帶領研究團隊通過新型采樣技術,結合1億個以上醫學指(紋)腦(波)數據的研究,已經基本破解了指紋與腦部發育、腦波與腦部開發程度的關系和分析方法,研制成功了知慧云天賦心智潛能分析系統。與此同時,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大腦基因智庫主任王慧明老師也演示了相關的研究和儀器。目前的天賦心智測試儀器已經直接將腦波監測、指紋采集儀器和PC結合在一起,可在采集信息后自動生成多種報告。在測試中,用戶需要在頭上佩戴腦波測試裝置,收集腦部活躍度信息,同時用采集用戶指紋。在信息采集和分析完畢后測試報告將直接發送至用戶提供的郵箱,采集者本身并不留存用戶的相關測試信息,以避免出現隱私泄密的情況,當然用戶也可以通過掌模或掌印來留存紀念。
從判斷天賦到應用天賦
研究的目的最終還是要有結果輸出才行,在獲得指腦信息并通過電腦進行分析后,會生成非常全面的個人天賦、腦區開發程度、性格特征等測試結果,甚至會根據這一結果提供一些未來的學習發展方向和處世方式。
對于優勢天賦,我們應該了解的一點是,大腦的發育并不是完全平衡的,后天的開發非常重要,大腦發育會在6歲左右達到高峰,7歲后突觸數量其實是在減少的,即出現“用進廢退”的問題,如果未能對優勢潛能進行開發,它也可能會衰退,反之如果對非優勢潛能進行開發,它也可能表現得更強勢一些,這就是有些人在前期并沒有表現出的天賦的領域,通過后天努力也可能會獲得一些成績的原因。另外我們還應該了解的是,目前的測試僅能了解個人的“相對”優勢或劣勢天賦,不存在,也不希望進行個體之間的橫向比較。考慮到后天開發對個人能力的影響,即使了解天賦潛能,每個人的發展方向仍然是無限的,類似《分歧者》這樣測試天賦而劃分人群的黑暗未來,并不應該,也不會因指腦信息測試而出現。
在天賦的應用領域,可用于個人的職業規劃、人力資源的崗位選擇、心理醫生的性格分析等非常多的方面。而對剛剛走上人生道路,面前有著無數選擇的兒童來說,這一結果更加重要,它不僅可以指導最佳的學習方向,同時也便于家長對孩子的管理,例如同樣就感受周圍世界來說,體覺辨識能力相對較強的兒童,可能會更偏向于通過觸摸來探索事物,雖然可能容易出危險,損壞東西,但并不一定是個“熊孩子”“多動癥”;而體覺辨識能力較差,更偏向于視覺辨識的孩子,則可能比較少去動手觸碰,同樣能了解周圍,這并不一定是“膽小”“不活潑”。
由于兒童還不能準確表達自己的需求,也不能明顯表現出自己的喜好、性格、天賦等,所以天賦心智潛能分析變得更加重要,讓家長可以更有針對性地進行培養,減少在金錢、時間和精力上的浪費。例如讓聲音感受能力及身體協調能力都相對較差的兒童去練琴,就是不太好的選擇,而他/她可能擁有非常出色的畫面與空間感知能力,或者邏輯推理、計算、動手操作能力,那么就不妨轉向美術或數學、工程學等方面進行培養。
千萬不要誤解天賦是在為孩子的偏科找借口,那些相對較低的天賦也關系著人的總體素質甚至生活能力,例如空間感知能力較弱可能就會出現容易迷路的問題,長大后更面臨著開車時的位置感知問題,所以即使天賦較低,也應該進行一定的培養。只是在這些方面家長應該接受孩子學習的困難與緩慢進展。
讓天賦回歸教育本心
發現天賦的重要性之后,更為關鍵的還是如何將其引導并教育。面對“如果可以重來,我一定會把孩子教育好”的假設,我們更多需要反思的是如何因材施教,而不是一味地拼爹拼金錢。作為國內首家服務于教育培訓產業價值鏈整合的O2O教育一站式服務云平臺,北京慧聯教育運用最新的技術研發實力和資源整合能力,基于共享經濟,聚合教育資源,為教育機構與家長解決教育難題。慧聯教育通過搜索,匹配,測評,智能選課等功能,配合點評分享,在線學習交流,線下活動等方式幫助0~15歲孩子家長挑選更適合孩子的教育資源,解決家長的選擇困惑。是一款貼心的管家式教育服務平臺。并幫助教育培訓機構實現便捷招生、優化資源配置,共享資源價值的互聯網+教育新增長。
O2O教育能為孩子的學習環境帶來改變,十分令人期待。
對此,北京慧聯教育董事長林華峰說:“要解決天賦利用、地域篩選、課程排名等問題,我們就需要一款可靠精確的評估系統和可靠的智能選課系統。而在新的互聯網+時代,很多人還希望這一套程序能夠盡量地直觀而方便,在各個平臺上都能操作和管理,那么這一系統又必須是全平臺、全天候的,甚至應該是基于天賦評估或分析、公正的課程評估排名、盡量多的教育資源信息,以及基于以上3點和客戶要求(如花費、時間、地點等)的自動化排課與選課系統。這也是我們慧聯教育的一貫追求。”不僅如此,慧聯教育2015年投入研發資金600多萬,開發了基于地域篩選與教育機構整合的慧聯樂學平臺,讓家長通過微信平臺方便快捷地完成線上教育資源選擇,這是從無到有的突破。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在北京市已經有近1200家教育培訓機構以及數十萬家長聚集于此,為自己的孩子選擇合適的教育課程。
寫在最后:重視天賦不僅僅是對教育事業的尊重,更是對人性的尊重。面對當前教育體制下的諸多弊端,只是希望為人父母之后,我們不要再讓自己身上發生的“悲慘”在后輩身上再次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