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意
如果你是一名旁觀者,請你牢記“我們應該永遠像只有自己一個人在場時一樣去行動。”
最近一位入住北京望京和頤酒店的年輕女士在客房門口遭到一名陌生男子的襲擊,在長達五六分鐘的施暴時間里,她多次向酒店保安、房客求助,但他們都選擇了漠然旁觀,最后僅有一位女客人伸出援手,事件曝光后,輿論嘩然,人人紛紛譴責旁觀者的自私冷漠。還有不少社會學專家結合近幾年頻發的類似事件,表達了對中國人集體“俠義精神”的喪失、道德淪喪、人心不古的憂慮。
實際上不光是中國的社會學家在憂慮此事,其實早在幾十年前國外很多社會科學家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并對此進行了持續和深入的研究,試圖找出是什么造成了這些旁觀者的袖手旁觀,是否麻木不仁、人類相殘真的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趨勢?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與很多學校合作開展暴力干預培訓課程,來改變旁觀者效應,鼓勵旁觀者采取行動,預防欺凌和暴力事件。
旁觀者越多越冷漠
1964年3月,美國28歲的女子吉蒂·吉諾維斯在她位于紐約皇后區的寓所附近被一名持刀兇徒奸殺,期間歹徒曾兩次離開又返回繼續施暴,過程持續30多分鐘,據事后媒體的調查稱,有38位吉蒂的鄰居目睹了該暴行,但沒有一個人出手相助或報警。《紐約時報》在頭版頭條刊發“美國社會正在變成一個冷漠的社會”。
這一事件也引起了包括社會學、心理學等很多領域專家的興趣,其中紐約大學心理學家約翰·達利和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家比伯·拉塔奈的研究結論影響最廣,并獨樹一幟。他們認為正是有多達38位的旁觀者造成了這一令人不寒而栗的結果,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旁觀者效應”,也就是說在有他人在場的情況下,個體會認為別人將會施以援手,或者已經予以幫助。
達利和比伯為此設計了一系列實驗,其中之一是在不知道實驗目的的情況下將學生分成三組,二人組、三人組和六人組,在有助手突發癲癇的情況下,二人組有85%的測試者實施了幫助行為,而六人組卻僅有31%選擇給予幫助。并且他們采取行動的反應時間也有明顯差異:兩人組的平均反應時間不到一分鐘,而六人組則接近三分鐘。達利教授認為,如果個體相信有其他人在場時,那么他出手幫助的概率將大大減小。“這是由于出現‘責任擴散了,”達利說,“當只有你一個人在場時,你會覺得有責任幫助受害者,但是如果有其他人也在場,這種幫助的責任會擴散出去,你會覺得這不是你一個人的責任,并且還會有意無意地等待別人的行動,因為出于本能,絕大多數人會在遇見危險的第一時間首先保護自己,這種個人利益的自保行為會在有其他旁觀者在場時擴大。”不僅如此,不幫助受害者的自責和內疚感也擴散了。最終“誰都有責任”變成了“誰都沒有責任”。
隨后發生的很多現實中的例子令人遺憾地驗證了這一點,1987年,三名新罕布什爾大學的學生對一名新生實施了輪奸,在施暴過程中其中一名罪犯還向經過走廊的路人吹噓炫耀,但是沒有人阻止或者打電話報警(包括該層樓的宿舍舍監在內)。2009年,在加利福尼亞州里士滿市舉行的一場高中生舞會會場外,多達20個人目睹了一個15歲的學生遭到輪奸。2011年,中國廣東一名叫小悅悅的2歲女童被汽車撞倒,有超過18人經過或者看到女童受傷,卻沒有一人停下來予以救助。
網絡化、城市化助長冷漠
在我們這個物質文明飛速發展的時代,人性是不是真的在變得越來越冷漠和殘忍?不得不承認,近幾年發生的眾多網絡暴力事件確實證實了這一點。2006年,美國密蘇里州49歲的女子蘿莉為了報復早前與她女兒吵過架的13歲女孩梅根,在社交網站上虛擬了一名16歲男生喬希·埃文斯,先向梅根表示好感,然后又不斷對其進行十分惡毒的謾罵和侮辱,眾多網民在毫不了解真相的前提下,不但沒有對梅根提供任何維護和幫助,反而加入了羞辱她的行列,最終導致梅根自殺。
2014年,中國四川瀘州一名19歲男孩因感情受挫,在網上發表想要自殺的言論,引來數萬網友的圍觀,然而人們并沒有開解或者積極展開救助行動,而是大量發表了類似“你到底還死不死?”“你必須死!”“到底死了沒有?”“趕緊死!”等等。其中不乏一些資深有不小影響力的網絡大V。最后男孩自殺身亡。
根據美國網絡安全干預中心的統計,只在網上發生或伴隨面對面的攻擊的這種網絡欺凌正在逐漸大幅增加。新澤西州萊德大學的臨床心理學家約翰·舒勒分析認為互聯網增長了欺凌和傷害的潛在旁觀人數,而這使得責任分散現象加劇。并且人們在網上會變得更加刻薄,這是因為“當你看不到受害人的臉時,你會變得更加無恥。”約翰·舒勒說。網絡為人們提供了一個隱身的保護外衣。“人們無需擔心自己看起來或聽起來是什么樣子的。”尤其是在這種態度形成了一種群體價值認同體系后,約翰·舒勒將之稱為“旁觀者去抑制效應”。
一些心理專家認為相對大城市的比較高發的人們冷漠旁觀傷害事件發生的原因也可以適用這一解釋。城市越大型化,人與人之間形成良好關系的幾率越小,并且匿名化程度越嚴重。
正確有效的求助手段
而即使去除了“責任擴散”和“旁觀者去抑制效應”,要使得一個陌生人不再袖手旁觀也不是那么容易。首先他必須要真正注意到正在發生的事,而不是腦子里想別的事情,對周圍的環境匆匆瞥過。其次他必須把事件判斷為緊急的需要幫助的情況而不是模棱兩可。第三,他必須感覺到自己的責任。比如,他是唯一的旁觀者或者指定的被求助者,那么他會立即承擔這種責任。最后他還必須有行動的能力和意愿,當人們身處需要被救助事件中時,會立刻本能地快速衡量一下行動所需要付出的代價和可能冒的風險。如果代價太大或風險太高,那么他很可能會放棄。
了解了這些,當你是一個緊急事件的受害者,尋求幫助時,你應該要勇敢地求救,不要不好意思;而且一定要大聲引起他人的注意,從人群中指定一個人幫助你;明確地告訴對方發生了什么情況;然后明確告訴他應該做什么;如果可以,你要盡量降低他幫助你的成本和風險,消除他的顧慮。
政府或者行政部門和組織能做的還有更多,美國近些年開展了一系列旨在改變一些不好的社會規范的旁觀者干預計劃。比如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與很多中小學學校合作開展暴力干預培訓課程,來改變旁觀者效應,鼓勵旁觀者采取行動,預防欺凌和暴力事件。加利福尼亞的心理學家萊文·肯斯基也在進行一個“英雄想象計劃”,這是一個旨在對抗從眾性和服從性的負面效應的項目。他們希望能夠通過引導從眾的力量,創造出一個能引導正確方向的新的社會從眾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