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南
實現納稅人“不進地稅門、不找任何人、辦成所有事”
作為國家稅務總局確定的“5+7”改革試點地區之一,2016年是寧夏回族自治區落實《深化國稅、地稅征管體制改革方案》、加快推進稅收現代化的關鍵之年。截至今年6月底,這個西部省區已完成“合理簡并納稅人申報繳稅次數”和“推行辦稅事項區內通辦”兩項改革試點任務。
圍繞試點工作,如何在辦稅負擔上做“減法”,在納稅服務上做“加法”, 打造“兩優”發展環境,形成釋放改革紅利、推進工作發展的綜合效應?近日,《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專訪了寧夏地稅局黨組書記、局長馬建民。
將五大發展理念
植根于寧夏地稅工作之中
《中國經濟周刊》: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對于寧夏地稅,如何把五大發展理念深深植根于地稅工作之中?
馬建民:自治區黨委書記李建華專門對地稅工作做出批示,“認真分析我區稅收形勢和發展趨勢,著力涵養擴大稅源。”涵養稅源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切實降低企業成本,在依法管理的同時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為此,我們要按照協調發展理念,聚焦減輕稅收負擔,把優化稅收環境和落實稅收優惠政策放在更加重要位置來推進。
一方面要按照轉變職能、簡政放權、優化服務的要求,堅持放、管、服三管齊下,進一步深化稅務行政審批、“三證合一”登記制度等改革,在辦稅負擔上做“減法”;持續開展“便民辦稅春風行動”,為納稅人持續提供多元化、個性化納稅服務,在納稅服務上做“加法”,優化稅收環境,降低市場主體制度性交易成本。
另一方面要更加積極主動地落實好各項稅收優惠政策,深化宣傳、優化流程、簡化手續、做實服務,使各項稅收優惠政策“應享盡享”,讓群眾有更多獲得感。不斷創新稅收管理和納稅服務,更好地服務納稅人、更好地規范稅務人。
面對持續加大的經濟下行壓力和持續增多的政策性減收因素,我們主動適應經濟和稅收新常態,迎難而上,凝神聚力,努力化解各種不利因素對稅收收入的影響,稅收收入呈現穩中有增、穩中提質的良好態勢。2015年,寧夏地稅系統累計組織各項收入383.98億元,增長9.77%,增收34.2億元,為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可靠的財力保障。
推進涉稅審批“三集中、三到位”,
實現“三個倍增”
《中國經濟周刊》:近年來,寧夏地稅在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方面推行“兩集中、兩到位”,它為寧夏地稅工作帶來哪些變化?
馬建民:2015年初,寧夏地稅將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作為轉變職能、簡政放權的切入點,在全系統全面推行“兩集中、兩到位”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即把納稅人辦理的所有涉稅事項向辦稅服務廳集中、所有涉稅審批事項全部向審批辦集中;審批辦人員向辦稅服務廳進駐到位、審批權限向審批辦授權到位。
首先,經自治區編辦批準,在自治區、市、縣三級地稅機關統一設立26個行政審批辦公室,與政策法規部門“一套人馬兩塊牌子”,專司稅務行政審批工作。行政審批辦全部進駐政府政務中心或地稅局辦稅服務廳。
其次,對地稅機關的執法依據進行全面梳理,按國家稅務總局和自治區要求編制發布權責清單,明確審批依據和審批機關,限定審批類別和審批時限。按照“法無授權則禁止”的原則,凡是沒有列入權力清單的職權一律不得行使,凡是沒有列入審批目錄的事項一律不得再審批。
第三,在銀川市興慶南區地稅局等單位試點成功的基礎上,在全系統全面推行“兩集中、兩到位”行政審批模式。2015年以來,寧夏地稅系統共受理、辦結各類審批(備案)事項2萬余件,其中受理各類減免稅1.5萬戶,減免稅款35億元;受理延期繳納稅款50余戶,緩征稅款4億元。
《中國經濟周刊》:今年,“兩集中、兩到位”又升級為“三集中、三到位”,這一升級帶來哪些新變化,請介紹一下這一方面的情況。
馬建民:今年,我們著手打造網上審批平臺、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大力推行“行政審批向網上集中、事中事后管理到位”,將“兩集中、兩到位”升級為“三集中、三到位”。
行政審批向“三集中、三到位”的推進,進一步規范審批行為,優化服務環境,降低納稅人辦稅成本,提高稅收征管效能,實現“三個倍增”。
第一是效能倍增,網上審批讓納稅人不跑路。納稅人在線提交電子申報資料,審批人員在電子稅務局的審批平臺對材料進行預審,預審通過后直接進入審批程序。今年1—6月,自治區政務中心地稅行政審批窗口辦理核準類減免稅7戶,減免稅643萬元,實現“不進地稅門、不找任何人、辦成所有事”。
第二是效益倍增,網上審批讓征納成本更節約。納稅人通過移動App應用,將所有涉稅電子資料全部保存在電子檔案庫中。地稅部門通過放權限、優服務,使自治區地稅局行政審批事項減少99%,市級地稅局審批流程減少71%。目前,試點的銀川市興慶區南區地稅局辦理備案類減免稅78戶,減免稅收1132.46萬元。
第三是效率倍增,網上審批讓審批過程更透明。通過金稅三期系統,對行政審批時限和流程進行監控,使行政審批事前、事中、事后整個過程更加公開透明。
連續舉辦三年
“大學習、大練兵、大比武”
《中國經濟周刊》:寧夏地稅系統“大學習、大練兵、大比武”這項活動已經連續舉辦了三年,有什么重要意義?取得了哪些成績?
馬建民:在稅收工作領域,隨著信息技術的應用廣泛,規模龐大、結構復雜的金融電子交易和電子商務不斷增長,征納雙方信息不對稱狀況日益加劇,稅收征管面臨高度的復雜性和諸多不確定性。
從自治區來看,經濟、產業和稅源結構發生巨大變化,社會分工和專業化水平越來越高,納稅人數量快速增長,組織形式、經營方式、經營業務也呈多樣化、多元化趨勢,加之企業財務制度也在不斷變化,靠傳統的人海戰術、以票控稅等稅源管理方式已難以適應信息社會迅猛發展的現實。
我到寧夏地稅工作之后,大家普遍反映的問題是基層編制少、人手緊,特別是高素質的人才緊缺,工作壓力大。另外,相當一部分干部到企業去不會查賬,干部職工的業務素質問題已成為制約地稅事業科學發展的瓶頸。
要根本解決這個問題,最可靠和最現實的途徑是提高干部隊伍素質和信息化建設水平。2013年初,自治區地稅局黨組決定開展“大學習、大練兵、大比武”活動。
通過連續三年舉辦這項活動,寧夏地稅系統作風得到轉變。工作中認真負責、敬業愛崗的多了,敷衍塞責、拖拉推諉的少了;干部之間相互交流學習、工作體會的多了,在一起閑聊的少了;工余時間看書學習的多了,應酬玩樂的少了。
如今,學業務知識、練崗位技能、比工作能力在全系統蔚然成風。全系統1800名干部中已有6人榮獲自治區“五一勞動獎章”,53人榮獲自治區“青年崗位能手”,20人入選稅務總局專業人才庫,1人入選全國稅務領軍人才。
“辦稅事項區內通辦”,
解決納稅人多頭跑問題
《中國經濟周刊》:請介紹一下寧夏地稅“辦稅事項區內通辦”試點工作的相關背景?
馬建民:為了最大限度便利納稅人,我們堅持創新管理服務,加強國稅、地稅合作,依托“金稅三期工程”和“互聯網+稅務”行動計劃,整合征管資源,以納稅人為中心,優化納稅服務,在地稅系統推行“辦稅事項區內通辦”。
通過數據信息互通、前后臺貫通、內外部聯通,打破納稅人涉稅事項屬地辦理的限制,推行“辦稅事項區內通辦”。納稅人可不受區域限制,就近辦理有關涉稅事項。這一舉措有效解決納稅人辦稅多頭跑,到實體辦稅服務廳辦稅排號等候等辦稅中的“堵點”“痛點”問題。
今年5月,率先在銀川地稅部分單位進行“辦稅事項區內通辦”試點。納稅人可以通過辦稅服務廳窗口、辦稅服務廳自助終端、網上辦稅系統等多種方式實現區內通辦。
“辦稅事項區內通辦”作為寧夏地稅承接全國深化國稅地稅征管體制改革的專項試點任務,是對現有辦稅服務模式的一次重要變革。截至6月22日,寧夏地稅系統已辦理“區內通辦”業務入庫戶數14戶,29筆,入庫稅款110306.79元;審批類業務22戶,27筆,為確保“營改增”平穩順利實施、方便納稅人奠定堅實基礎。
《中國經濟周刊》:目前,寧夏地稅在扎實推進征管體制改革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馬建民:首先,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進一步簡政放權,行政審批事項下放99%,平均審批時限壓縮80%以上,辦稅流程壓縮70%以上,營造了快捷高效的稅務行政審批環境。
其次,國稅地稅合作形成新常態。積極探索國稅地稅全方位合作的新路子、新模式,在石嘴山市開展共建網上辦稅服務廳試點,及時總結推廣吳忠市、中寧縣等地國稅地稅一體化辦稅工作經驗,國稅地稅管理協同、服務互助、信息共享的格局初步形成。
第三,征管改革試點工作成效顯著。在中衛市深化征管改革試點,通過轉換征管職能,優化工作鏈條,實現收入進度和收入總量快速增長,土地使用稅、房產稅平均增幅超過30%。此外,全系統在財產行為稅風險管理、土地增值稅清算等方面都有創新突破,稅收征管水平向更高層次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