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
釋放市場資源配置能量,推進經濟發展動力轉型
鎮江新區,“長三角”地區國家級開發區的后起之秀,建區以來,“創新載體”引領發展方向,使其在江蘇全省乃至更廣范圍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
黨的十八大召開尤其是2015年底中央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后,鎮江新區的“創新載體”如何延續和升華?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近日實地調研得出的印象是——方向明晰、思路縝密、措施具體、效益斐然,其內生動力的核心則是: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進一步理順,開發區管理機構已然變身“專業園區運營商”。
“頭腦風暴”形成戰略思維
在鎮江新區,《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見到了管委會副主任楊菊蘭,而楊菊蘭的“陣地說”立刻引發起記者的濃厚興趣。
“開發區的良性發展離不開兩大要素——經營好產業的企業家、運營好陣地的管委會。什么是‘陣地?‘陣地就是開發區以及進區企業都能夠得到持續性成長的政治經濟生態。”楊菊蘭如數家珍地向《中國經濟周刊》介紹起新區主事者們的“陣地運營觀”。
“‘陣地意識的形成源于7年前的一場‘頭腦風暴。”楊菊蘭說,“今天的鎮江新區是由幾個層次較低、規模較小的開發‘板塊組合而成的,當時的背景是主城區不斷擴張、遷移,要求‘退城進園數年形成的開發園區轉型升級融入主城,而在如何轉型這個問題上意見并不統一。比如我們的‘丁卯工業板塊要納入主城區肯定要對其功能再做調整,盡管當時的企業入園門檻早已是‘無污染或‘微污染。此時此刻,開發房地產,以商業業態將其‘整建制轉為城市可能操作更簡單、收益更直接,但這一方土地或將因此而失去更好的發展前景,與園區共同成長的干部們在感情上也難以割舍。于是,當時的決策者將有關單位負責人集中起來,讓大家各抒己見,在思想的碰撞中最終形成了一個全新的概念——‘運營好科技引領的城市板塊,這就是一直延續到今天的新區功能定位。”大學畢業就來到園區一直工作至今的楊菊蘭在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回憶往事時仍然很有些念茲在茲。
“‘頭腦風暴的過程艱難曲折,但實踐證明其成果非常積極。”楊菊蘭認為,“尤其是思維的轉換、理念的升華——現在我們看項目,大家會不約而同地以‘運營頭腦去分析、邀請專家學者來評判,這個項目好在哪里,你想供給它什么,你能供給它什么?”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了解到,從靠政府向找市場轉變,從會融資向善經營轉變,從能建設向善運營轉變,瀚瑞控股、中瑞產業園、大學科技園、大路通用機場等“園區發展公司”的陸續組建標志著鎮江新區穩步進入了“專業園區運營商”的市場化時代。而“頭腦風暴”作為開啟智慧之門的有效形式得以薪火相傳,引入先進思想、提升運營品質,被看作是新區“陣地運營”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黨政官員每年都到深圳等前沿地區學習觀摩,管委會還通過“總裁俱樂部”等形式組織企業家共同參與各類活動,用楊菊蘭的話說,這叫“創新思維的經常化供給”。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互聯網+”也被引進思想碰撞,比如與深圳的“虛擬孵化器”深度合作,讓新區企業老總與深圳專家團隊隔空對話,一線城市甚至是國際一流企業的管理資源、資本資源、技術資源被引入鎮江并逐步實現本土化。
“鏈式招商”催生產業集群
“專業運營”,重在“專業”,鎮江新區主事者將其又分為“運營者的專業素養”和“運營項目的專業水準”。《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調研發現,“引進一個項目、聚集一片園區、催生一個產業”的“鏈式招商”應被看作兩大“專業”之集大成者,航空產業則可視為此類“集成”的代表作品。
中共鎮江新區黨工委書記郭建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與傳統招商模式相比,鏈式招商比拼的不是政策的紅利水平,而是產業的集群基礎。”
2008年11月,國產C919大飛機項目啟動,鎮江新區果斷與四大涉航央企建立戰略合作,高端切入相關產業;2013年5月,又圍繞專業化標準組建航空航天產業園、產業研究院以及目前國內也不多見的航空產業專家庫和顧問組。短短幾年間,成功引進航天海鷹、菲舍爾等近30個涉航項目,為國產大飛機及波音、空客、龐巴迪等國際行業巨頭提供合格零部件。與“一機”相配套,新區著力打造“兩翼”——通用機場和航空學院。目前,華東地區首個A類通用機場——鎮江大路機場已建成30米×800米跑道、30000平方米停機坪、3000平方米停機庫并投入使用,駐場通航公司達10家;背靠通用機場,又連續引進德揚大棕熊飛機、格萊賽爾、席勒直升機等3個整機項目;機場二期建設完成后還將再引進3~4家整機制造項目。坐落在產業園內的“江蘇航空職業技術學院”聘請外教為區內各涉航企業提供“訂單培養”,總投資10億元的南航金城學院鎮江校區也已完成項目簽約。基于對產業集群的整體研判,中國航天三院先進復合材料成型工藝技術研發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輕型通用飛行器設計研究院等科研機構成功入駐新區組建的江蘇省航空產業產學研聯合創新平臺。目前,鎮江新區已經成為國家級航空產業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包括航空研制、航空教育、航空旅游、航空金融四大板塊的航空全產業鏈雛形初具、走勢看好。
談及“鏈式招商”,楊菊蘭認為除了上下游及周邊產品的“配套組合”,更高層面、更寬視野地考察“產業鏈條”并統籌謀劃應當是鎮江新區的一大特色。“實際上我們的理念是不斷拓展和深化的,比如對‘并購的認識。一些很有市場前景的行業苦于缺乏某個關鍵‘環節,而擁有核心技術的專業團隊卻在渴望資本推力,此時,有資源整合能力的行業大佬來并購專業團隊,投出來的項目可能技術更高端,市場更歡迎。所以這兩年我們在有意識地引進融資和保理這樣的業態。”楊菊蘭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了解到,短短幾年間,鎮江新區已經聚集了深創投、深圳力合、英菲尼迪等數十家風投機構,政府和銀行2011年聯合設立的“科技銀行”貸款額度從幾千萬達到了近7個億。今年開始,該區跟國內巨頭合作的產業基金開始向專項“進化”——比如集成電路基金、航空產業基金以及籌劃中的新材料、新能源基金。據悉,“十三五”該區計劃引進各類基金200億元以上。
“人才高地”昭示新區未來
“一流的發展水平需要有一流的科技人才。”鎮江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組織人事部部長孫家政認為,“新區的發展寄希望于企業的運轉,而企業的運轉又離不開人才的實力。為此,新區很重要的一個‘運營目標就是‘打造人才高地。”
孫家政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發達地區的快速發展都與其重視人才、培養人才、引進人才、善用人才密切相關——深圳引進的人才專業化、年輕化特點明顯;浙江省首批37個特色小鎮新吸引1.3萬人才;蘇州重金引進科技團隊使納米技術產業產值突破300億元……從這幾個例子中不難看出,人才競爭已經成為地區發展戰略中最有全局影響力的競爭,誰掌握了人才誰就掌握了未來。”
據孫家政介紹,近年來,作為“運營”項目之一,鎮江新區在人才工作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對話世界500強”、第三屆青年遺傳學家論壇、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百名高校師生看新區”等一系列引才活動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有影響;創新總裁俱樂部、創業人才聯誼會、青年企業家“O2O朋友圈”、中瑞Swirlab(風暴眼)創新空間等平臺集聚了一批國家“青年千人計劃專家”、江蘇省“雙創計劃人才”;機關事業單位引進優秀年輕人才385名,其中研究生以上學歷者達30%;企業累計引進高校畢業生8255人,專業技術人員中35歲以下人員占比達64.5%,成為推動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力軍。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在調研中得知,圍繞“做實新興產業放大增量動力、做新傳統產業釋放存量動能”,鎮江新區累計引入和培養國家“千人計劃”專家21人、省“雙創計劃”人才79人、市“331計劃”人才189人。與“專家學者”受到同樣重視的是“能工巧匠”,全區持有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勞動者超過4萬人,占適齡勞動力的1/3,其中,高技能人才(高級工及以上)超9000人,占技能勞動者總量的21.3%;中級工近14000人,占技能勞動者總量的33.2%。一支數量充足、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技能人才隊伍正在形成。鎮江中船瓦錫蘭公司在全球造船行業產能過剩的背景下,依靠其國內最強的水動力設計團隊,開發出一系列暢銷產品,2015年實現應稅銷售4.53億元,同比增長42.8%,今年以來增長勢頭依然強勁。江蘇正丹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則以“363名職工中擁有180名高級工”成為區內企業的典范。
孫家政認為:“每一名員工都活躍起來,就能為新區全面開啟‘二次創業新征程提供源源不絕的動能。因此,未來5年,新區將著力選拔培育30人左右的高層次青年創新人才、40人左右的高素質青年管理人才、100人左右的優秀青年創業人才和數量更多、覆蓋更廣的青年技能型人才,努力形成‘群星璀璨的生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