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水
人生有三件事不能等:孝、愛和善,它們是幸福的源泉。在四川省綿竹市,有這樣一個幸福的家庭,夫妻倆、公婆、媽媽、兒子、媳婦和可愛的小孫女,一家8口組成了一個和諧美滿的家庭。女主人張艷是一名基層婦女工作者,曾獲得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抗震救災三八紅旗手,2015年注冊四川省巾幗志愿者,還是四川省婦聯“幸福使者·母親課堂”骨干講師團成員。這家人用樸實和寬容守護著最真實的幸福,享受著最舒心的生活。
愛情花開,你就是我的后盾
1963年出生的張艷是東北人,畢業后在黨校任職。她就是在那時認識先生潘厚誠的,潘厚誠是張艷所帶函授班的學生,小她兩歲。小伙子時常幫張艷給班里的同學發放通知,很快,這個衣著干凈、為人樸實的年輕人博得了張艷的好感,漸漸熟悉起來的兩人走到了一起。校園里,時常能看到潘厚誠用自行車載著張艷去上課的情景,與滿園的綠樹紅花相映成趣。
張艷的父母得知女兒與一個小自己兩歲的學生上演了一出“師生戀”,自然表達出了拒絕的態度。可什么也不能阻止兩顆年輕的心的靠近,父母在看到兩人恩愛有加,并對未來有了合理的計劃后,慢慢也就隨他們去了。
1988年2月,張艷與潘厚誠結婚了。一直以來,丈夫都特別支持她的工作,他總是對她說:“放手去干,家里還有我。”夫妻倆的小家不僅被打理得井井有條,丈夫也成了張艷工作的后備軍。
那是2003年初,已在綿竹市婦聯工作的張艷遇見了換屆選舉,需要到成都來購買相關物資。當時的物流系統并沒有現今這么發達,單位又沒有車,潘厚誠便又開車又上貨,沒有一點怨言,中午吃碗手搟面,便接著忙碌起來。物資多,人員少,一直到太陽落山時,才忙活完,累得腰酸腿疼。張艷看著丈夫疲憊的臉,心疼得說不出話來。
還有一次,張艷到漢旺去調研,單位的司機小尹不慎跌倒,腿部骨折,完全不能動彈。張艷情急之下只得給丈夫打了電話,潘厚誠讓她不要急,耐心等等。不多時,他就帶著一名司機趕來,司機開走了單位的車,潘厚誠則背著小尹上車,去了骨傷專科醫院,背上背下,拍片子,找醫生包扎,拿藥之后送小尹回什邡老家。
2009年2月,張艷的父親因病去世了,親人下葬,按照當地的風俗,子女是要全程參與的。但父親下葬那天,因有災后重建視察工作,張艷陷入了父親與工作的選擇矛盾中。丈夫和母親都勸她以工作為重,潘厚誠代張艷送走了父親,而張艷則忍著傷痛,走遍了綿竹受災比較嚴重的漢旺、金花、遵道、九龍等鄉鎮。
張艷知道,自己的背后永遠有一個堅強的后盾,能讓她在勞累過后,放心依靠。
相遇是緣,她是我們的親姑娘
二十多年來,張艷和公公婆婆都和睦相處。公婆都是勤勞樸實的人,常到張艷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幫他們分擔些家務,帶帶孩子。
而真正讓婆媳倆關系發生突變的是2014年。2014年3月,張艷的腳扭傷了,左腳骨折,出院后,不得不暫時拄著拐杖,為了復健,還需要在醫院和家之間來回跑。張艷家住五樓,老人家圖方便,住在一樓。婆婆看張艷拄著拐杖上樓不方便,又沒有人照顧,便主動提出讓她到自己家住。那段時間里,婆婆悉心照料著張艷的起居,做些她喜歡的菜,陪她去復健……近80歲的老人,每天忙忙碌碌,張艷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人都說,傷筋動骨一百天,這一住,就是半年。半年間里,張艷和婆婆之間的感情得到了升華。在許多人的眼里,婆媳關系是最棘手的關系之一,但在張艷家,婆媳親如母女,常上演溫馨的畫面。
張艷知道,公公婆婆這輩子都沒有坐過飛機,也沒有出省旅游過。一次偶然的機會,張艷的高中同學女兒結婚,邀請他們一家人到杭州游玩。杭州西湖,素有人間天堂之稱,張艷覺得,這是一個帶老人出行的好機會。她把這個想法告訴婆婆,詢問她的意見,老人高興得笑開了花兒。張艷便早早擬定好行程,一行人提前幾天來到了浙江。除去杭州外,張艷還帶著公婆游覽了多個浙江的古鎮。
在張艷眼里,無論是公公婆婆、還是自己的媽媽,都是自己最親的人。每到老人生日、母親節等節日、紀念日時,張艷都會精心為老人準備禮物。婆婆有慢性支氣管炎,一到冬天,就只能靠輸液來控制炎癥。張艷便盡可能多做一些清熱止咳的可口銀耳羹、蓮米雪梨羹等送過去;怕老人麻煩,她還買來肉、菜,做成東北餃子,分成小袋凍到婆婆家的冰箱里。張艷和丈夫還常常到老人家中,陪他們聊天,為他們添置一些必要的物件……
2016年7月是張艷婆婆的80大壽,為了給老人一個美好的回憶,一家人出策獻計,為老人準備了一臺晚會。無論是孩童還是中年人,人人都得出一個節目。老人感動地說:“有張艷這樣的好媳婦,是我們前世修來的福分呀,誰說婆媳關系難處,好處的很哩,她把我們當親生父母,她就是我們的親姑娘!”
現在,張艷一家還將這種相處延續到姻親上。兒子結婚后將家安在德陽,張艷和先生則在綿竹上班,親家母就主動挑起帶小家伙的重任,對小孫女呵護有加、寵愛備至。2014年的春節前夕,親家母的母親在德陽生病住院,由于老人年齡大,行動不方便,家人便商量不請護工,由大家輪流照顧。張艷和丈夫知悉后,主動爭取與親家母、舅舅等利用公休假的時間,排班輪流照顧老人,直到老人痊愈回家。那段日子她雖然德陽、綿竹兩地辛苦奔波,但想到能為姻親分憂解難,心里無比欣慰。
收獲溫暖,一起向幸福出發
張艷曾是綿竹市婦聯主席,工作期間,一直跑在前線。2008年四川發生了震驚中外的“5·12”汶川大地震,她因為工作中出色的表現,獲得了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抗震救災三八紅旗手的稱號。退休后,她并沒有過上普通人那樣舒適悠閑的老年生活,而是繼續忙碌起來。她給自己取了個筆名“多聞”,取自孔子的“三損三益”,張艷希望大家都能廣交益友、博學多聞。
2015年,張艷注冊了四川省巾幗志愿者,同年,她被綿竹市婦聯推薦參加四川省婦聯主辦的旨在提高婦女及家庭成員素養的“幸福使者·母親課堂”骨干講師培訓班。培訓結束后,張艷成了“幸福使者·母親課堂”的一名講師。
張艷說,每一次講座自己都是最大的受益者,收獲滿滿的正能量。她以中國傳統國學為基礎,并結合《孝經》《菜根譚》等傳統著作精心制作PPT,組建綿竹市母親課堂分享群,多次走進社區、學校、企業、機關、家庭,為受眾闡明好家風的重要作用,并呼吁大家傳承好家風,踐行好家風。目前,宣講課已經進行了8堂,近兩千家長聆聽了講座,受到好評。
張艷一直信奉“一個人的努力是加法,一群人的努力是乘法。”她想要在自己還有能力的時候,打造一支綿竹本地的小型講師團。目前,這個初具雛形的小講師團里有法官、教師、企業家……
張艷不僅在課堂上講解“孝”“愛”“親”,在生活中,她同樣踐行著“孝”“愛”“親”。
“5·12”汶川地震后,重災區綿竹的很多家庭都失去了自己的至親。張艷因工作關系不僅接觸到了眾多失獨家庭,還接觸到了不少失親兒童。失親兒童是社會上最弱小、最困難的群體,最需要父輩的呵護和關愛。張艷和同事們通過各級組織,漢旺鎮和金花鎮等鎮與幾名失親兒童結對子,共同幫助他們。孩子們都親切地叫張艷“張媽媽”。張艷知道,雖然自己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她希望用自己的力量給予這些失親兒童在未來生活中最基本的幫助,為社會分擔些壓力。
一個家庭之所以和睦,就是“真誠待人、和睦相處、互敬互愛”。相識是一種緣分,而能在同一屋檐下共度一生,則是上輩子修來的福氣,張艷一家就踐行著這樣的準則,讓每一個人在收獲了溫暖的同時,獲得幸福。
責編/昱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