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夢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靜聽;父母責,須順承……”5月16日,41歲的趙青芳在幼兒園給孩子們上啟蒙課。在今年的“國際家庭日”,遂寧市射洪縣趙青芳家庭獲得2016年全國“最美家庭”稱號。
1992年9月,趙青芳剛滿18歲,師專畢業后的她回家創辦了一所幼兒園。至今她的“廣興鎮星星幼兒園”已有學生70人,分為大、中、小三個班級,有教師和保育老師6人。與同一條街的另一所私立幼兒園相比,她的幼兒園無論是人數還是教學面積都要小很多。盡管如此,她的幼兒園卻多次被射洪縣教體局評為“優秀幼兒園”,趙青芳個人也多次被新場村黨支部評為“優秀共產黨員”。
2012年5月3日,趙青芳的前夫袁友政被診斷患有原發性肝癌,全家傻眼了,趙青芳更是感覺天要塌了。悲傷過后,趙青芳說:“我不想讓丈夫哭喪著臉離開人世。”趙青芳抹干眼淚后,提議帶孩子和丈夫去北京、上海、成都等地旅游。
是的,這個普通的四川女子不得不堅強,她身上承載著所有親人的期望。
在此次旅途中,趙青芳為全家人拍下了許多珍貴的照片:“我就想讓丈夫出去散散心,忘記即將來臨的死亡。”
與此同時,面對3位70歲高齡的父母和還在上學的孩子,作為家里唯一的頂梁柱,她獨自一人承受了一切壓力。她帶著病情日益加重的丈夫袁友政不斷到綿陽、成都甚至北京等地看病,傾盡全力籌錢救治丈夫,哪怕只有一線希望。治療期間,丈夫先后三次手術,全程由趙青芳一人陪護,天天為其喂飯、擦身、清理大小便,時時為其按摩身體,陪他鍛煉,開導他對生活要充滿信心。盡管如此,病魔還是奪走了袁友政年輕的生命。那一刻,看似堅強的她終于還是支撐不住,病倒了。大小便不能排泄,被送急診,連續一周臥病在床。
丈夫去世后,趙青芳獨自贍養3位老人,供兒子在成都中醫藥大學讀書。盡管生活艱難,她從未抱怨,更未放棄。趙青芳的婆婆何運碧,獨自一人生活在四川省射洪縣廣興鎮六龍觀村1組,當時家里其他親人都在外地打工,只有二兒媳趙青芳在家鄉工作。為了更好地照顧老人,趙青芳每天都親自到公婆家照顧其飲食起居,盡心盡力地孝順婆婆,在婆婆臨死前服侍左右,為其擦洗身體,左鄰右舍都對她贊不絕口。
趙青芳的父親趙文豐、母親陳玉珍都已70歲高齡,父親長期病魔纏身,兩位老人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無力從事勞動,生活全靠女兒趙青芳維系。尤其是父親趙文豐,常常因病昏迷。有一次,趙文豐昏迷了一個星期,全是趙青芳幫他喂湯、喂藥、擦洗身體,一直到父親蘇醒,經過趙青芳長時間的細心調理, 父親趙文豐的身體恢復了許多。
大家也忘不了當年趙青芳前夫生病住院期間,鄰村一名七十多歲的老人楊光全也住在同一家醫院,老人因病重數度昏迷,加上老人是名五保戶,一直無人照料。當時老人就靠同病房內病友送的零食和水果艱難挨日子,“楊光全住我們鄰村,他看著我從小長大。”趙青芳義不容辭地擔負起照顧老人的責任,堅持每天打兩份飯,親自喂老人。后來,楊光全在醫院病逝。臨死前,老人連連稱贊趙青芳:“心地善良,是個好婦女主任。”
如今,幼兒園已成立23載,她待幼兒園的孩子如同親生兒女一般,耐心教導、關懷備至,將家庭之外的時間和精力,完全用在了這些孩子身上。孩子們看到她就高興地歡呼起來,爭先恐后地簇擁著她,如同對待自己的母親一樣。
“現在最大的愿望是想買輛校車,用于接送幼兒園的孩子上學和放學。”趙青芳說。農村地區很多孩子父母均在外務工,孩子們上學需趕很遠的路,家長為省事和方便,就將孩子送入有校車的幼兒園就讀。而她的幼兒園因缺乏校車,一直制約著幼兒園的發展壯大。
如今,趙青芳已再婚,夫妻倆生活美滿。“百善孝為先”,是趙青芳最常說的一句話,這句樸實的話展現了她孝敬父母、尊老愛幼的美好品德。一個背負高齡父母、讀書孩子、群體幼兒如此重擔的女人,以自己驚人的毅力和強大的內心,用實際行動撐起了這個最美家庭。
責編/沫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