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小鳳+朱蕾
摘 要:大眾傳媒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所以各大報紙也會不遺余力地使用各種方法去塑造自己的形象,宣揚自己的主張,以吸引更多的忠實讀者。本文通過新年獻詞的語言使用,幫助讀者解讀新聞媒體如何運用各種話語策略來建構自己的形象,宣傳自己的理念。
關鍵詞:新年獻詞;話語;話語策略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話語作為術語,既包括口語,又包括書面語,它既抽象又具體(田海龍,2009)。語言的運用與權力關系、機構特征、意識形態等概念聯系在一起,就會形成一個整體(田海龍,2014)。語言使用根據其在社會中的不同作用可劃分為不同的類型,新聞話語是其中一種類型,它是一種意識形態的生產,所以新聞話語是話語生產者所屬機構態度和立場的體現(迪克,2003)。新聞傳播事業的一個社會功能就是傳授知識和普及教育(童兵,2000)。徐寶璜(1994)在他所著的《新聞學》中說“平時有不看書者,幾無不看新聞紙者,言論行動,多受影響”。大眾傳播媒介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已存的觀念(韋爾伯·施拉姆等,1990)。每一年的新年伊始,各大報紙都以新年獻詞的方式傳遞社會信息,以建構自己的形象和宣傳自己的理念。
一、語料背景
《南方周末》于1984年創辦,全國發行量超170萬,發行量年增長率15%,是中國深具公信力的嚴肅大報和發行量最大的綜合性周報。與同行相比,它有著同類媒體無法企及的500%傳閱率,直接或間接讓眾多讀者享受精神盛宴。據評估,“南方周末”的品牌價值達83.89億元,且多次獲得傳媒大獎,是中國公信力最強的綜合性周報。(http://www.infzm.com/aboutus.shtml)
從《南方周末》歷年的新年獻詞文本來看,2003年之前的獻詞傾向于《讀者》的文藝風格,2003年到2012年逐漸更多地關注民主、公平和正義。2013年開始用更多篇幅記錄國家與民族的命運。《南方周末》新年獻詞的文風轉變與當時的社會背景緊密相關。為了分析新聞媒體自我形象的話語建構,本文以《南方周末》2012年的新年獻詞為例,是因為此時《南方周末》各方面的發展已趨于成熟,并且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全文約1350個字, 62個句子,17段。
二、新年獻詞中的話語策略
《南方周末》在建構自己形象的過程中運用了一定的話語策略。所謂話語策略,指有一定目的和意識地采取一些話語實踐,從而來達到某一目的(趙芃,2008)。新聞媒體選擇合適的話語策略,能更好地達到建構自己的形象、吸引更多的讀者呈現更好的與讀者互動的效果。本文就新年獻詞中的指示語策略、互文性策略、修辭策略進行分析。
1.指示語(deixis)
指示語是指起到指示作用的詞,包含人稱指示詞、時間指示詞、空間指示詞等(田海龍等,2012)。
(1)人稱代詞的使用。人稱代詞的社會功能有施加影響、進行自我保護、表示親和或禮貌等(田海龍,2001)。以人稱代詞為主的指示語的使用是新聞媒體中一個重要的語言手段,人稱代詞可以使話語產生相應的人際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媒體以此來拉近與讀者的距離,使讀者與它產生共鳴。在新年獻詞中,人稱代詞“我們”反復出現,田海龍將“我們”分為兩種含義:一是包含講話人、他的同事及聽眾(inclusive-we);二是只包含講話人和他的同事(exclusive-we)(田海龍,2001)。
例如“我們再次賦予時間以壯麗感,這是我們和你在這個嶄新年頭的第一次見面”,其中“我們”(exclusive-we)是第一人稱代詞,指《南方周末》;“你” 是第二人稱代詞,指讀者。文章一開始向讀者傳遞了《南方周末》新年的問候。通過稱謂指示語我們可以判斷各自的社會身份或地位,以及在一定語境中的相互關系。例如上面句子中的“你”,這種人稱代詞的用法在親疏關系中屬于親密性(田海龍等,2012),文中多次用了“我們”“你”,這種親密的稱呼關系就好似雙方在面對面地交流,交流雙方平等,給人以親切感,讓讀者感覺自己參與其中,從而與《南方周末》產生共鳴。
“所以我們不能止步于抱怨,盡管抱怨本身無可厚非;我們也不能沉溺于低俗,盡管低俗是最起碼的權利。我們理應成就一個更好的自己——為了成就更好的中國。我們在一起,就像一滴水融入另一滴水,就像一束光簇擁著另一束光。因為我們知道,唯有點亮自己,才有個體的美好前程。”這里的“我們”(inclusive-we)將讀者看成是自己團隊的一分子,共同為國家的事業奮斗,表明讀者得到足夠的重視,彰顯出自己與讀者的親密關系,這與媒體建構自己的形象、傳播自己的理念與吸引更多的讀者的目的相符合。
(2)時間指示語的使用。例如“從年初的樂清,到年終的烏坎”中的“年初”“年末”,指事件發生的時間,表明《南方周末》新年獻詞回顧過去一年發生的大事,涵蓋了年度時政熱點,貫穿全年。“黎明”“清晨”指一天的開始,與新年伊始互相輝映。“2011年”指憲政辯論發生的時間,將人們拉回到一年前的大事記,形成互文。
(3)空間指示詞。空間指示語有其篇章功能(textual function),例如“這是這個國家向前的步伐,這更是屬于你我的榮光”,運用“這”三個空間指示語,承前啟后,易于拉近與讀者的距離,令讀者深感是其中一分子,表明國家與每一個人息息相關,將讀者融入其中,增強了所構建形象的可信度。
2.互文性(intertextuality)
“從年初的樂清,到年終的烏坎,公民為土地和自治的權利奏出了時代的最強音。”“從曾經的枯竭僵化走向人性復蘇,從新左派與自由派之爭到2011年的憲政辯論。”“你看到動車調查報告宣告出爐,看到商業系統紅十字會終被撤銷,看到烏坎村即將迎來屬于自己的村民代表。”
Kristeva(1986)認為,互文性是指任何話語都是一長串話語鏈上的一環,既受制于又得益于并且改變著其他的話語。“新左派與自由派之爭,2011年的憲政辯論,動車報告的出爐,商業系統紅十字會的撤銷”,這些都是《南方周末》前一年的重點報道、公眾關注度高的事件。這些話語的使用,很好地起到了互文的功效,因為讀者已知這些事件,所以并沒有對這些事件作進一步闡述,而把這些已發生的事件放在新年獻詞中,表明自己的媒體立場:《南方周末》貫穿歷史,新的一年里會持續關注涉及社會“公平、平等、正義”的熱點問題。
3.修辭(figures of speech)
排比、明喻、暗喻、夸張、引用等修辭手法使我們的語言更生動。修辭手法的運用使事情淺顯易懂,抽象事物具體化。
(1)比喻的使用。比喻一般是將兩個相似事物之間進行比較,通常會把抽象的事物具體化,通過與人們所熟知事物的相似點來被認知(郭秀梅,1984),明喻和暗喻是比喻中的兩種基本類型。明喻(simile)是將具有某種共同特征的兩種不同事物連接起來的一種修辭手法,比喻詞有“像、好像、仿佛”等。 暗喻(metaphor)一般是將兩個無關事物之間制造出一種比較,這種比較是暗含其中的,且不直接運用“像”字等(馮翠華,2005)。如“像一束光簇擁著另一束光”就是直接運用明喻,“像”字的使用,把自己與讀者比喻成光,讓人充滿了希望和正能量,從而更好地拉近與讀者之間的距離。又如“憲法聲如洪鐘、固若磐石”;再比如“時代的最強音”指公民的權利,“廟堂之上”指政府。明喻、暗喻的使用,使語言更形象生動,更具有說服力——《南方周末》與人民大眾緊密相連。
(2)象征(symbolize)。文章中多次出現“光”,這是一種象征手法,人們一看到“光”這個字,會給人一種正義與希望的感覺,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一切正能量的東西。這在獻詞一開始及全文中也都有體現。例如“太陽,光亮,陽光,清晨,黎明,光芒”;這同時與新年伊始的大背景相契合,符合當時所表達的語境。
(3)排比(parallelism)。“從……升起,從……升起,從……升起,你看到……看到……看到……點亮自己……點亮自己……點亮自己……”排比的使用,營造了一種宏大的氛圍。 此外,“點亮自己,權利便能著床,能動的個體由之生焉,公民由之成焉;點亮自己,權利便會團結于權利,公民社會由之生焉,制衡權力的力量由之成焉。”這種文言文的句子穿插其中,可以很好地展現《南方周末》行文句式多種多樣。而與此同時,獻詞中反復出現這些含有積極意義的詞匯:壯麗、太陽、光亮、陽光(2處)、光芒(5處)、榮光(2處)、力量(2處)、希望(3處)、照亮(2 處)、點亮(7處)、溫暖、光彩、光(8處)、照射、燭照、光明、正義(5處)、 真相(2處),所以整個獻詞充滿了一種積極向上的筆調,而這與新年開始遙相輝映,給讀者一種正向的力量。《南方周末》的讀者定位于知識分子,這便要求其行文典雅。這些修辭手法的運用,使《南方周末》更具有吸引力,更親近于民,從而也就更好地吸引讀者。
《南方周末》正是通過上述話語策略,從時間和空間上塑造自己的形象: 站在時代的前沿,有著廣闊的視野、濃厚的人文關懷與文化色彩,展現了自己對內容的扎實把握和對社會問題的持續關注。同時通過這些話語策略很好地向讀者傳遞自己的理念:《南方周末》確實是真實地在反映社會,為改革服務,與百姓的生活緊密相關,有著其獨特風格,并奉行“彰顯愛心,維護正義,堅守良知”的理念。
參考文獻:
[1]田海龍.語篇研究:范疇,視角,方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
[2]田海龍.批評話語分析:闡釋、思考、應用[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4.
[3]迪 克.作為話語的新聞[M].曾慶香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
[4]童 兵.理論新聞傳播學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5]徐寶璜.新聞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
[6]韋爾伯·施拉姆.大眾傳播媒介與社會發展[M].金燕寧,蔣千紅,朱劍紅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0.
[7]趙 芃.景點與游客:景點介紹文本的語言學分析[J].天津商業大學學報,2008,28(5):42-45.
[8][11]田海龍,等.旅游話語研究:理論與實踐[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2.
[9][10]田海龍.“我”、“我們”的使用與個人性格[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1,(4):75-80.
[12]Bakhtin M.The Dialogic Imagination: Four essays[M].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81.
[13]Julia Kristeva,Toril Moi.The Kristeva Reader[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6.
[14]郭秀梅.實用英語修辭學[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5.
[15]馮翠華.英語修辭大全[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