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彩平
摘 要:功利主義是一種以實際功效或利益作為道德標準的倫理學說,產生于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英國。邊沁是功利主義倫理理論的確立者,他提出的“快樂主義”“幸福最大化”“效果論”對當今中國社會影響深遠。本文以“剩女”現象為例,從功利主義視角考量,學校和家庭灌輸的“幸福=成功”“幸福=物質”等思想,使得女性對幸福的衡量標準發生了偏差,以致被滯留在婚姻之外。
關鍵詞:功利主義;功利性教育;“剩女”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一、邊沁的功利主義倫理學
1.快樂主義倫理學
伊壁鳩魯認為人是源于自然且感性的個體,其本性是趨樂避苦,尋求快樂和擺脫痛苦是其人生目的。邊沁在繼承伊壁鳩魯相關倫理學說的基礎上,又對其進行了深展解讀。他以苦樂原理作為其倫理理論的基石,從而確立了苦樂在人們行為中的重要支配地位,這可以在《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開篇中的聲明里得以證實。他這樣說道:“自然把人類置于兩個至上的主人——苦與樂——的統治之下,只有它們兩個才能夠指出我們應該做些什么,以及決定我們將要怎樣做。”或者,我們也能了解到與苦樂寶座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是因果的鏈環和是非的標準。我們所有的言行和思考,都要受這二者的支配。
此外,在他看來,增加快樂或免除痛苦是人的本性,因為人類行為的唯一是非標準就是快樂和痛苦,這也就使得追求快樂或避免痛苦自然而然地成為人的行為的最終目的。
2.“幸福最大化”原則
“幸福最大化”原則即效用最大化原則,或者說是功利主義原則。具體來看,功利主義原則是指其按照看來定會增大或減小利益有關者所持幸福的傾向,或者說是促進或妨礙這一幸福的傾向,來贊成或非難某種行動。而功利則是指客體的一種性質:它傾向于給利益有關者帶來快樂或幸福等,或者傾向于防止利益有關者遭受痛苦或不幸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邊沁的功利主義注重的是個人的苦樂感受和利益,他在《道德與立法原則導論》中也曾說過,理解不了何謂個人利益,卻去談論共同體的利益,這是毫無意義的事情。然而,當某個事物傾向于增加某個人的快樂總和時,或同樣地傾向于減小某人的痛苦總和時,它就會被說成是促進了此人的利益,或者說是為了此人的利益。另外,在涉及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相互沖突的內容方面,他極為反對的是為了他人或社會的利益而犧牲個人利益的行為,因為這會使得“幸福最大化”原則最終滑向利己主義的深淵。
3.效果論
邊沁的功利主義思想重結果輕動機,他認為:“如果排除了其他因素對行為的影響,那么行為的后果就是動機產生的。”但他指出:“動機是人天生具有的企圖達到快樂本能的欲望,尚未指向任何具體的目標,只是一種未確定的心理狀態,因而是中性的。”在他看來,行為的動機是中性的,不能成為道德判斷的標準,對我們的價值評價不起決定性的作用,起作用的是行為所帶來的效果。功利主義思想的實質是效用,效用原則把能否滿足人的需要和增進人的幸福作為道德合理性的客觀標準,“道德的標準應該不僅僅是最高的,而且應當是唯一的;就好像它應當成為我們的所有的行為甚至我們所有的情感的唯一主人”。其強調效用是判斷人類一切行為善惡與否的唯一標準,只要該行為能夠給當事人或利益相關者帶來幸福、快樂或減少不幸、免除痛苦,那么該行為就是合乎道德的,就是善的行為;否則就是惡的。
二、功利性教育的主要體現
隨著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教育被蒙上了功利主義的色彩。功利性教育是指片面地強調教育的工具性和短期效能,而忽視個體作為完整的人的個性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德行和心靈的培養、長期效益的追求,呈現出急功近利的思想和行為價值取向。功利主義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但教育的目的也不是為了把人培養成一個純粹的精神存在。我所批判的是一種極端狹隘的個人主義、物質主義的功利思想,它使教育變成謀取外在“物”的一種手段。按照教育載體的不同,可以將教育分為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
1.家庭教育功利性的表現
在傳統的建立在血緣或地緣關系上的群體本位思想的影響下,“望子成龍”“光宗耀祖”的成才觀,使中國父母在子女的教育問題上,看中子女對父母的“反哺”、對家族的貢獻,他們認為,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續,承載著自己未能完成的愿望,對其抱有很高的期望。而在中國,實現愿望的最佳途徑就是讀書,他們甚至將財富等作為衡量成功的唯一的價值取向。尤其是那些處于社會下層、收入不高、教育程度低的家長,他們走教育功利化的途徑正是希望教育能夠帶來可觀的經濟價值,讓孩子實現社會地位由下而上的快速提升,滿足家長壓抑已久的夙愿。還有一種是收入和教育程度高的家長,他們沒有時間照顧孩子,一直忙于自己的工作,他們不理解幸福是什么,以為錢可以滿足孩子的一切渴望,可以填補孩子不在自己身邊的空缺,忽略了對孩子的人文關懷。
2.學校教育功利性的表現
長期以來,中國學校教育的重要評價標準就是分數。“考高分——升重點大學——找個好工作”成為了一種思維定勢,很多人把學習當作改變自身命運的一種途徑。分數成為衡量一個學生好壞、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高考被認為是學校教育的終極目標,升學率成了衡量學校教育質量好壞的唯一指標,學校教育資源的投放和分配都是為備戰高考準備的。其具體表現如下:一是高考考什么學校就教什么,大部分學校在高一下半學期就根據學生在學科上的優勢進行了文理分科,在課程時間安排上,哪一科占的分值重,一周中就多設置幾節課,在授課進度上,高三上半學期就已經將所有要考的課程內容填鴨式地傳授給學生。二是怎么考就怎么教,搞題海戰術,訂閱不同類型的試卷、題報,如 《三年高考五年模擬》,而培養學生人格長的思想品德課等則成為了“點綴”;三是怎樣有利于升學就怎樣管理,如學校按成績的高低劃分出“奧賽班”“實驗班”“普通班”和“差生班”等。
三、功利性教育對“剩女”現象形成的影響
教育作為社會的一個子系統,是一種提升個人素質、塑造品格和養成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活動。而在極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功利主義思想的影響下,無論是在顯性還是隱性教育中,我們都在告訴孩子,幸福就是獲得豐厚的財富、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擁有令人艷羨的工作、得到“最好條件”的婚姻,這種功利性思想促進了“三高”剩女的形成。在工作和婚姻里,她們一直想要體現出自己的價值,獲得別人的認可;一直掙扎在物質和財富的泥潭里,習慣用成功與否來衡量是否幸福,不愿輕易走進婚姻的殿堂。但是,這種群體意識顯然并不一定能帶給她們快樂和幸福。因為,物質、財富和地位的滿足只是最低級的幸福,精神上的富足才是最高級的幸福,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最大幸福”(即幸福最大化)。可以說,幸不幸福與一個人的心境有關,而與成功不成功不是必然相關。
參考文獻:
[1]邊 沁.道德與立法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2]邊 沁.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M].時殷弘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3]唐凱麟.西方倫理學名著概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4]張興峰.德州市學前兒童家庭教育功利化的現狀與對策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7.
[5](英)約翰·穆勒.功利主義[M].徐大建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6]秦靜文.“剩女”媒介形象解析[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