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龍
摘?要: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促進了內容分發平臺的發展,這些平臺雖然方便用戶獲取和發布信息,但是也因為對發布信息的把關不嚴使網絡信息優劣共存。為了建設風朗氣清的網絡信息空間,有必要分析內容平臺在網絡信息空間管理中的重要責任。本文結合把關人理論,通過分析把關人理論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新變化以及內容分發平臺在信息把關方面的缺位,來探討分析媒介平臺應如何加強信息把關,營造良好的網絡信息空間。
關鍵詞:把關;內容分發平臺;移動互聯網時代;信息
中圖分類號:G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20)06-0068-03
2019年1月29日,咪蒙公司旗下的微信公眾號“才華有限青年”發布非虛構文章《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 次日,該篇文章被指責文中存在多處嚴重失實問題,因疑似造假被刪除。《人民日報》、新華網等媒體先后發文指責其為了閱讀量不擇手段地發布虛假信息。不久,咪蒙向公眾道歉,承認該文章確實是造假,并宣布永久關停旗下微博,微信公眾號暫停更新兩個月。公眾號不久永久注銷,其他多個內容平臺也關閉了咪蒙的公眾號。封禁自媒體已不是首次,虛假信息、毒雞湯、偽原創甚至是違反新聞倫理的圖片、視頻等內容在微信公眾平臺、今日頭條、微博等內容分發平臺中普遍存在。商業內容分發平臺因為無門檻進入和擁有海量用戶的特點,使得信息把關變得異常艱難,信息把關逐漸從新聞發布前的把關轉變為發布后的把關。雖然內容分發平臺能夠在事后及時采取措施處理違規信息,但是平臺的把關依然存在諸多問題,這些問題必須要給予高度關注,并思考如何解決。
一、把關人理論的發展歷程
庫爾特·萊文(盧因)在《食物習慣背后的力量和改變的方法》一文中提出,后來在《群體生活的渠道》中重申了這一觀點。他認為“信息在傳播網絡中布滿了把關人”[1]。懷特把“把關人”概念引入新聞傳播領域,他認為:新聞報道活動是對新聞素材進行選擇和加工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傳遞給受眾的新聞是有限的。懷特所講的這一傳播過程側重于個人的心理因素,忽視了傳播的組織因素。麥克內利和巴斯又相繼豐富了“把關人”理論。麥克內利發展完善了懷特的“把關”研究,他認為把關存在于信息生產發生的各個階段,需要經歷多次把關才會最終把新聞呈現給受眾。巴斯提出了把關中的“雙重行為模式”,他認為傳播媒介的活動主要有“新聞采集”和“新聞加工”兩個階段,其中“新聞加工”這一階段更具有決定性意義,由此,巴斯進一步完善了“把關人”理論。
懷特等人的把關理論主要是基于報紙等傳統媒體的研究得出的。伴隨著移動互聯網高速發展而產生的內容分發平臺,打破了原有的由媒體機構掌握新聞發布的業態,因此原有的把關機制也隨之產生了新變化。內容分發平臺的用戶都可以成為信息乃至新聞的生產者和發布者,因此把關的主體不再是傳統的記者、主編、職業把關人、政府等,傳統把關主體在發揮作用的同時,內容分發平臺中也出現了起把關作用的主體。內容分發平臺中的把關主體在把關中缺乏專業的素養,它們的把關存在許多問題。
二、把關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變化
(一)把關主體泛化
移動互聯網時代,受眾傾向于從微信公眾號、微博、今日頭條等內容分發平臺中獲取信息,傳統媒體也紛紛轉戰其中,傳統的報紙、廣播、電視等信息傳播媒介的用戶轉移到了內容分發平臺中。這些平臺的低準入門檻,不僅為媒體提供了信息發布的渠道,也為用戶提供了信息發布的渠道。傳統媒體在信息發布的過程中,記者、編輯、職業把關人和政府等是傳統媒體時代把關的主體,把關主體相對穩定,把關也相對專業。但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把關人的身份更加廣泛。把關人不再是以往專業的新聞生產者和發布者,受眾、內容分發平臺等非專業的把關人也逐漸參與到把關當中。
受眾的把關作用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自我把關,即決定自己發布哪些內容到內容平臺中;另一類是對他人具有監督作用的把關,即監督他人所生產信息的合法與合規性。受眾在把關的過程中,因為自身媒介素養的限制,常常會成為一個矛盾的集合體,不能對自身或他人的信息做到準確地把關。內容平臺的把關常常是基于平臺內部的把關機制來對信息進行篩選和過濾。這些篩選和過濾通常是采用建立敏感詞庫、大數據內容分析等手段。
(二)把關傾向于事后把關
用戶在內容分發平臺中的海量信息生產,使得信息在發布前的把關變得異常困難,信息發布后的把關成為常態。以“咪蒙事件”為例,其賬號被封禁是因為炮制文章后被質疑揭發,其他的一些自媒體公眾號也是在違法違規信息發布后才被封禁。發布的文章或者視頻信息被刪除是把關的主要手段,這種事后的把關是移動互聯網時代主要的把關形式。傳統媒體時代,信息發布前的把關占據著重要地位,媒體記者、主編、總編輯等人對新聞報道層層把關,確保報道出來的新聞真實準確。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廣大的自媒體缺乏專業的層層把關,事后的把關成為重要的把關方式。事后把關是因為信息發布前信息生產者與內容平臺的把關不全面而導致的一種補救方式,政府是事后把關中堅強的后盾。
三、內容平臺把關缺位的原因
(一)寬松的準入機制
內容分發平臺寬松的準入機制使公眾可以隨意注冊并在平臺中公開發表言論,無條件準入為公眾提供便利的同時,也使得平臺對于信息的把關趨于乏力。像今日頭條、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平臺,公眾只需要進行實名制認證注冊就可以成為平臺用戶,并且能夠發表言論、發布文章和視頻等。寬松的準入機制,使得平臺的管理條例幾乎淪為一個裝飾品,并不能對使用者形成有效的約束力。海量用戶的涌入,使得平臺無法對用戶的使用動機做出甄別,也缺乏有效的把關機制來甄別用戶所發布的信息。
(二)局限的把關機制
平臺在把關的過程中,根據相關的法律法規形成了自己的敏感字詞庫和大數據智能分析系統,但是這些依靠于計算機數據系統的把關機制過于簡單化和機械化。雖然有的平臺也采用了人工審核機制,但是海量的信息內容,使得人工的力量顯得極其微弱,微量的人群難以對海量的消息內容一一把關。即便大數據智能分析系統與人工審核結合,把關依然存在漏洞。用戶在使用過程中學會了如何繞過大數據智能分析系統來規避敏感詞匯庫,同音錯別字組成的詞和首字母簡拼成了規避的常用手段。大數據分析系統雖然可以檢測文章的相似度,但是并不能核實文章的真假。人工審核大部分缺乏必需的媒介素養,并不能準確辨別文章真假及相關內容是否涉及新聞倫理問題。
(三)逐利的商業本質
內容平臺開發的目的并不單是為了方便受眾獲取信息,而是為了追逐商業利益,獲取財富。基于“報紙的二次售賣”理論來看,平臺受眾是內容平臺售賣的對象,平臺扮演了報紙的角色,把信息呈現給受眾的同時,也把受眾賣給了廣告商。內容生產者雖然不需要向平臺繳納費用,但是平臺間接從內容生產者那里獲得了他們所帶來的流量,這些流量也間接為平臺帶來了利益。逐利的商業本質因此就需要平臺為用戶提供喜聞樂見的內容,各種質量參差不齊的信息就充斥了網絡空間,平臺為了迎合用戶愛好,也會有意縱容低俗內容的流通。
四、內容平臺加強把關的出路
(一)完善平臺把關機制
內容平臺在用戶準入和信息發布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缺陷,彌補這些缺陷,才能讓平臺的把關更完善、更有效。在用戶準入上,平臺必須嚴格標明管理準則,讓每個用戶了解哪些可以做,哪些是嚴令禁止的,明晰用戶在平臺中的權利與責任。對公眾賬號的申請和管理上,不僅要嚴格考慮賬號所涉及內容的影響,而且在賬號運營階段也需要對其跟蹤管理,不定期檢查賬號發布的內容是否合規合法,存不存在打擦邊球的現象。此外還要不斷完善敏感詞匯庫,優化人工智能的算法,提高大數據分析系統的辨別能力。最后還要加強對人工審核員的職業培訓,提高他們的媒介素養。
(二)強化社會責任感
內容平臺不能只著眼于商業利益而忽略社會責任。內容平臺擁有數以億計的用戶,其影響力可見一般。強大的影響力自然也意味著要擔負起重大的社會責任。平臺既要積極引導用戶生產優質的信息內容,傳播健康向上的精神,也要積極響應國家政策,為建設風朗氣清的網絡空間環境積極承擔責任,引導用戶在網絡空間中遵紀守法。我國互聯網技術發展迅速,各種平臺生長的速度遠高于用戶媒介素養提高的速度,因此,媒體平臺也應充當用戶媒介素養提高的培育者。基于龐大的用戶數量,平臺可以充當培訓用戶素養的媒介,通過在平臺中投放媒介素養的相關信息,以及不定期開展媒介素養答題活動等,促進用戶媒介素養提高。
五、結?語
內容平臺為用戶表達自己的聲音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渠道,但是因為用戶的媒介素養水平高低不同,使得發布的信息良莠不齊,給信息把關帶來了許多麻煩。不論是平臺寬松的準入審核還是把關機制的缺陷,這些問題在未來會隨著技術的發展不斷被解決。但是平臺不能一昧追求商業利益,也應當承擔起責任,響應習近平同志的號召,為建設風朗氣清的網絡綠色空間做出表率。用戶也要承擔起自己的責任,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媒介素養,提供優質的原創內容,遵守國家法律法規,不發布違法信息和虛假信息,監督信息生產的合法合規性。平臺和用戶共同努力,未來的網絡空間環境一定會更加健康,風朗氣清的網絡環境就會建成。
參考文獻:
[1]陳力丹.把關人理論與傳播的五種自然控制[J].東南傳播,2017(4):20-23.
[2]王樂萍,陳磊.國內關于“把關人”理論的研究綜述[J].新聞世界,2014(4):204-205.
[3]阮立,朱利安·華勒斯,沈國芳.現代把關人理論的模式化——個體、算法和平臺在數字新聞傳播領域的崛起[J].當代傳播,2018(2):86-91.
[4]朱大鵬.網絡新聞的把關機制[J].青年記者,2010(30):15-16.
[5]王雪樺.論自媒體傳播的公共責任[J].中國出版,2013(15):51-53.
[責任編輯:艾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