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雨


摘?要:礦物質藍色顏料十分稀有,且在眾多色彩中藍色自身的藝術價值便使其占有不一樣的地位。本文以架上繪畫色彩體系中藍色這一色彩為研究方向,分析西方藍色顏料在不同時期的來源,以及畫家對其運用的作品進行分析,探討不同時期、不同作品中藍色的應用。
關鍵詞:藍色;油畫;多學科
中圖分類號:J2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20)06-0153-02
一、色彩的來源
牛頓最先用兩個三棱鏡撕開了白光又復原了白光,從而發現了可見光的七色譜。為我們了解研究色彩奠定了科學理論基礎。可見在研究色彩的道路上,藝術家并不是獨行俠,近日科學家將納米顆粒注射到小鼠的眼睛里,使其可看到近紅外光。這項技術目前正在向應用在人類身上而努力??梢姽獾拈撓迶U寬了,我們未來看到的是前人從未涉足的領域,必定會為藝術的發展帶來不一樣的方向。
二、藍色的地位
米開朗基羅畫于1501年的作品《埋葬基督》中,右下角空著的部分,傳聞是為了等待昂貴的藍色顏料才導致未完成。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群青色是唯一被認為配得上描繪圣母瑪麗亞衣袍的顏色。切尼諾·切尼尼在他的《藝匠手冊》中分析了眾多色彩,一向挑剔的他對于藍色系中的群青卻大加褒獎:“一種明亮的顏色,美麗,而且是所有顏色中最完美的一種;很難用語言來表達,也很難對它再進行加工,它的質地無與倫比”。難以再加工,質地無與倫比,在筆者看來這是對一種色彩最高的評價。藍色就有這樣的魅力,無論是畢加索的藍色時期,還是20世紀法國藝術家伊夫·克萊因的藍色單色畫,都在向我們訴說著藍色的魔力和它在藝術史上獨特的地位。
三、代表的五種藍色顏料
1.古老的靛藍
英語靛藍(Indigo)來自希臘語,指“來自印度”,而印度稱其為“Nila”,是指深藍。靛藍作為染料的歷史相當久遠,印度河流域在五千年前就開始種植靛藍,在古典時期也一直在向歐洲出口,作為藥材及顏料,但直到群青的出現才使得藍色在藝術史上的價值真正被世人重視。
2.跨海而來的群青
中世紀的意大利語群青(Oltramarion)表示“來自遙遠的海外”,這種藍色的顏料是由一種叫做青金石的珍貴石頭制成的。大多數東西方作品中使用的群青都來自阿富汗東北部一個叫薩爾桑的地方。青金石本意是指藍色的石頭,實際是礦物的混合物。這導致它本身雖有純粹濃郁的顏色但一經研磨還是會發生變化,降低純度。所以研制天然群青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將青金石中的雜質剔除,所需的過程耗費人力物力,再加上礦區位置固定,運輸費用大。多種原因導致群青的價值不菲。但不菲的價值卻更能彰顯使用者的財富,由此出現了一個奇特的現象,富有的贊助人會和畫家簽訂合同,規定用最好的天然群青色,以及必須的用量,以此來彰顯自己的財富。也因為群青是當時被認為唯一配的上描繪圣母衣袍的顏色,贊助人也以此表達自己的虔誠。杜橋的《圣母子與圣徒》就是中世紀畫家利用大量群青描繪圣母瑪利亞衣袍的典型作品。
3.“頑皮小鬼”鈷藍
鈷藍(Cobalt)來自于波斯(現伊朗)一個礦上。它的讀音與德國民間傳說中一個邪惡精靈的名字相似,所以又被人稱作“頑皮小鬼”,鈷藍的價格僅次于群青,它本身也是很優質的礦物質顏料,極穩定且耐光,但開采它的礦工卻非常討厭它,因為它會吸附砷這種雜質,極易損傷肺。中國十分喜歡鈷藍,利用鈷藍去燒制瓷器,在15世紀中葉的宣德年間是瓷器中藍最好的年代,而后的一百年瓷器燒制已經可以出現成熟的紫色釉下彩了。波斯人最先運用鈷藍作為釉彩,他們用鈷藍制作清真寺頂部的琉璃瓦,這種鈷藍也被稱為“穆罕默德藍”。在17世紀時,人們發現了小鬼藍的又一特性,它能隨溫度改變色彩,于是運用它來制作隱形墨水,將其烤火加熱變會出現綠色的字,以此傳遞保密信息。從16世紀開始,鈷藍便是從藍色玻璃磨粉制成,用作大青主要成分,但純凈的鈷藍顏料是19世紀由科學家路易·雅克·泰納爾制成的。
4.偶然得來的普魯士藍
普魯士藍的發現具有戲劇性,本是制作胭脂紅顏料的配方,卻因為一點血的加入而驚現明亮的藍。無意中發現的亞鐵氰化物,使得這個顏料充滿浪漫的色彩。它也很快流行起來,價格低廉,作為房屋涂料大受歡迎。它也為工業復印打下了基礎,因其強烈的色彩曾被列為三原色的候選,最早嘗試的三色印刷就使用了它。到了19世紀普魯士藍作為顏料就很少被單獨使用了,更多是與藤黃融合調制成綠色使用,因為其作為獨立顏料顏色過亮,且不持久。但普魯士藍著色強度極高,顆粒極細,呈半透明的特性,而且其無毒的特性應該被我們重視并加以運用。像畢加索藍色時代運用的就是這種藍,同樣它也出現在莫奈、梵高等藝術家的作品中。
5.戰士草菘藍
在英文中菘藍(Woad)的發音與野草(Weed)相似,這也巧妙的符合它芥子植物傳播的方式,像野草一般容易傳播瘋長。它也被象征著勇士精神,古英國的大不列顛戰士會在出征前用菘藍涂抹全身來鼓舞士氣,而后發現菘藍具有神奇的治愈能力。但菘藍與靛藍這兩種植物的色彩提取并不容易,要經過很多復雜的化學過程。在17世紀后期,菘藍就基本銷聲匿跡了。
四、結?語
近些年對于色彩的研究逐漸成為各個學科的研究熱點。包括藝術學、設計學、醫學、心理學等在內的多個學科共同探索下,才有了很多科學理論成果,雖然研究過程中存在著一些不足,但色彩依舊值得各個學科領域進行研究,也有很大的研究前景。就像剛出生的嬰兒視力處在最差,看不清周遭的一切形和色,而后視力趨于穩定,逐漸可以看到識別色彩一樣,我們現在對色彩的發現也是處在不斷增多細化的發展過程中。在藝術領域,色彩的應用與理論研究注定不能并駕齊驅,藝術家根據自己的個人感受經驗利用色彩表達出自己的情感。不斷的創作中賦予藍色更多的色彩特性。藍色也運用其獨特的魅力向藝術家、觀者訴諸著自己的性格。靜謐古典主義的靛藍、象征著天空的群青、可以描繪出大海深度的鈷藍、能表達出畢加索憂郁的普魯士藍、有著戰士氣質的菘藍,代表著克萊因自己的國際克萊因藍它們在藝術家的手中實現其藝術價值。我們應該不斷地學習探索理論知識,并且將其運用到創作實踐中,使作品能有源源不斷的知識儲備養料支撐著它持續的發光發熱,而不是沒有底蘊的一顆煙霧彈。
參考文獻:
[1](美)阿恩海姆著.朱疆源譯.藝術與視知覺[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8.
[2](英)維多利亞·芬利著.姚蕓竹譯.顏色的故事[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
[責任編輯:楊楚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