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華龍
[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南京市中醫院),江蘇 南京 210001]
?
·按摩導引·
“平衡推拿八法”在神經系統疾病的臨床應用
周華龍
[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南京市中醫院),江蘇 南京 210001]
推拿手法是推拿療法的精髓,是檢驗臨床療效的直接和重要標準之一。作者潛心研究,獨創了“平衡推拿八法”,一直應用于臨床,治愈了大量的內、婦、兒、傷科患者和諸多疑難雜癥,現將其手法及在臨床神經系統疾病的應用簡要整理,以拋磚引玉。
平衡推拿“八法”簡介
1.頭部的啄法:①形態: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醫者立或坐位,用單手五指指尖或雙手十指指尖彎曲并攏呈鳥喙狀在施術部位進行反復啄擊,形同梅花針敲叩。要求力量由輕漸重,循序漸進。且各部用力不同,不宜用猛力,以患者能接受為度。或辨證施治。②部位:頭部和脊柱。③作用與主治:頭部可以逐瘀開竅醒腦,振奮陽氣。脊柱部能夠通督整脊,行氣活血,調理臟腑。主治血管神經性頭痛、眩暈、中風后遺癥、帕金森病、小腦萎縮、失眠等。
2.面部牽正法:①形態:患者通常取仰臥位或端坐位,醫者取坐位或立位。醫者用左手拇指或中指牽住患側的特定施術部位,右手施以各種不同的手法進行操作或左右手交替,以施牽正,達到平衡目的。②部位:多用于面部。通常先配用平衡擦法施之。③作用與主治:牽引矯正,以達平衡。主治面神經癱瘓。
3.咽喉部的合喉法:①形態:患者通常取仰臥位,醫者拇指、食指和中指分別從咽喉部的兩邊夾住喉結,腕關節上下抖動帶動喉結運動。要求速度快而力量均勻。②部位:咽喉部。③作用與主治:活血行氣,清咽利喉,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主要治療急性失音,急、慢性咽喉炎。
4.頸部的端提法:①形態:患者取坐位,醫者側立于其背后,用左手掌心貼于前額,右手五指分別置于頸后兩側風池穴部(拇指在左側,其余四指在右側)向上端提,并點揉風池穴及風府穴,力量不宜過重。頸椎器質性病變時禁用。②部位:頸部。③作用與主治:松弛頸椎,滑利關節,減輕頸椎間盤的壓迫,改善神經根和血管的壓迫癥狀。主治頸椎疾病。
5.腹部的三抖法:①點抖法:a.形態:患者通常取仰臥位,醫者手掌彎曲呈弓形,用中指、食指、無名指著力于患者的體表,通過腕關節有頻率的上下抖動來達到治療目的。要求速度快而力量均勻、柔和,并有深透內部的感覺。b.部位:腹部。c.作用與主治:疏通經絡,行氣活血,內動臟腑,增強臟腑功能,調節臟腑平衡。②按抖法:a.形態:患者取仰臥位,醫者用右手掌按于施術部位,通過上肢作一定頻率的上下快速抖動,以上臂之力帶動手部運動達到治療目的。b.部位:腹部。c.作用與主治:溫中散寒,活血化瘀,行氣消積。主治便秘、胃腸功能紊亂、消化不良、痛經、盆腔炎、陽痿、前列腺炎等多系統疾病。③環形抖法:a.形態:患者取仰臥位,醫者的手掌卷曲呈半圓環形,施術從掌根開始到小魚際,再到小指,無名指,中指,食指,大拇指,最后到大魚際,又回到掌根,如此反復,呈圓環形抖動,反復操作。b.部位:腹部。c.功用與主治:行氣活血,調理臟腑,消積導滯,化瘀止痛。主治便秘、消化不良、腹部手術后腸粘連、腹痛、腹瀉、不完全腸梗阻、痛經、盆腔炎、前列腺炎、陽痿等。
6.脊柱部的通督法:①五指撒揉(五指通督法):a.形態:患者通常取俯臥位,醫者五指撒開,以手指螺紋面為著力點,以脊柱為中心,平衡性地按一定施力方向,自上而下進行揉動。要求五指柔和而有力、深透而均勻。b.部位:督脈及兩側。c.作用與主治:疏通督脈,平衡臟腑。治療脊柱及脊柱相關性疾病。②梳經揉法(梳經通督法):a.形態:患者取俯臥位,醫者用拇指、食指、中指尖為著力點,分別在脊柱或脊柱兩側,以督脈、足太陽膀胱經、華佗夾脊穴為主,平衡性地自上而下、連續性地揉動,要求力量均勻,兩側、上下平衡。b.部位:督脈、膀胱經、華佗夾脊。c.作用與主治:疏經活絡,調理陰陽,平衡臟腑。主要治療脊柱與脊柱相關疾病。
8.四肢部的擠捏法:①擠法:a.形態:患者取坐位或臥位均可,醫者分別將左右手拇指與其余四指分開,以手指指腹為著力點,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辨證施治進行擠捏施術。b.部位:上、下肢部。c.作用與主治:引血下行,引火歸原,疏經活絡,行氣活血,止痛化瘀。主治肢體麻木酸痛、血脈不和以及高血壓病、失眠等癥。②捏法:A.捏穴法:a.形態:醫者用手指指端捏按住患者某一穴位或痛點處,以有酸脹感為度。b.部位:四肢部的主要腧穴。c.作用與主治:行氣止痛。治療常見痛證、高血壓、失眠等,以及運用于臨床急救。B.捏經絡法:a.形態:患者取仰臥位或坐位,醫者以手指指腹捏住肢體的有關經絡部位,沿其循行方向邊捏邊行。b.部位:常對稱運用于四肢部的手、足陰陽經絡部位。c.作用與主治:舒經活絡,溫經散寒,理氣止痛,調節、平衡陰陽,主要治療經絡相關疾病。
應用舉例
例 1.腦癱

例2.面癱
患者,男,34歲,因“口眼右偏4個月”慕名求診。患者4個月前感冒后出現口眼右偏,在當地醫院擬診為“Bell’s 面癱”,予以輸液及藥物治療,效不佳,故慕名求診。就診時患者口眼右偏,左目閉合不全,左側額紋淺,左側鼻唇溝較右側淺,口角右偏,人中溝右偏,伸舌偏右,飲水漏水,言語謇澀。治療:牽正法。①患者仰臥位,用牽正法在患者面部施術5~10 min,至面部皮膚紅潤為度,用力宜輕柔、滲透,不宜過重、過板。②接上法,配以0.5寸毫針以瀉法深刺患者左側魚腰、太陽、承泣、迎香、四白、承漿穴;以3寸毫針瀉法進行左側地倉透頰車穴,同時以TDP患側面部治療15 min左右。③用一枚直徑約5 cm的火罐在患側面部進行閃火拔罐,治療1~3 min。手法宜輕柔、快速,不可留有印痕及燙傷。整個治療共30 min左右,每周2次,5次為1個療程。3個療程后患者恢復,口齒清晰,喝水無漏水現象,伸舌居中,口眼基本完全閉合。
例3.腓總神經損傷

(收稿日期2015-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