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晨 田晨輝 唐 迪
(河南中醫藥大學,鄭州 450000)
?
刺絡放血埋線治療神經性皮炎25例臨床觀察
張晨田晨輝唐迪
(河南中醫藥大學,鄭州 450000)
神經性皮炎又名慢性單純性苔蘚,是以陣發性劇癢、皮膚苔蘚樣變為臨床特征,是一種慢性、瘙癢性神經功能障礙性皮膚病。本病好發于頸項、上眼瞼、雙肘伸側、腰骶部等易搔抓部位,病程遷延,反復發作,長期難愈,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目前臨床對該病的治療多以外用藥為主,療效欠佳。2014年9月—2015年9月,筆者采用刺絡放血埋線治療神經性皮炎,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一般資料
選擇48例本院皮膚科門診確診的神經性皮炎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25例和對照組23例。治療組男15例,女10例;平均年齡(52.36±10.12)歲;平均病程(6.54±3.51)年。對照組男12例,女11例;平均年齡(53.27±10.14)歲;平均病程(5.87±2.95)年。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
診斷標準:符合《常見疾病的診斷與療效判定標準》[1]中神經性皮炎的診斷標準。納入病例標準:①符合以上診斷標準。②年齡16~65歲。③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排除病例標準:①2周內有使用糖皮質激素及抗組胺藥物史者。②皮損局部有潰瘍或感染者。③妊娠及哺乳期婦女。
治療方法
治療組給予刺絡放血加穴位埋線。刺絡放血操作方法:囑患者取舒適體位,暴露皮損部位,常規消毒后,用7 號一次性注射用針頭迅速垂直點刺,深3~5 mm,根據皮損面積大小點刺2~3下,點刺后迅速用閃火法將火罐吸拔于上,留罐3 min,使之吸出少量的瘀血。起罐后用無菌紗布擦去拔出的血液,然后用75% 酒精棉球拭擦干凈,防止感染。穴位埋線主穴取風池、肺俞、膈俞。上肢皮損多加雙側曲池,下肢皮損多加雙側足三里、血海。操作方法:常規消毒后,用約1 cm長0號醫用羊腸線放置于9號一次性埋線針針管的前端,左手拇、食指繃緊進針部位皮膚,右手持針將埋線針迅速垂直刺入皮下,緩慢進針至肌肉層,刺入約1.5 cm,當患者出現酸、麻、沉、脹等針感時,左手邊推針芯,右手邊退針管,將羊腸線埋置在穴位內,退至皮下后快速出針,針孔處用消毒紗布按壓止血后,用創可貼固定,1 d后去掉創可貼。每周1次,4次為1個療程。
對照組給予皮損局部外擦復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每日1~2次,4周為1個療程。
兩組均治療1個療程后判定療效,半年后判定遠期療效。
治療結果
療效判定標準:按照《常見疾病的診斷與療效判定標準》[1]擬定。痊愈:皮損全部消退,癢感消失。顯效:皮損及癢感消退80% 以上;有效:皮損及癢感消退30%~80%;無效:皮損及癢感消退30%以下。
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治療組和對照組患者療效比較(例)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遠期療效對比:半年后有效病例隨訪,治療組復發3例,復發率為13.6%;對照組復發7 例,復發率為43.8%。治療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
討論
神經性皮炎中醫稱之為“頑癬”“牛皮癬”等。中醫學認為本病病位在肌膚,多因情志不遂、氣血運行失調,凝滯于肌膚,或外感風濕熱邪蘊滯肌膚、營血不足。病程日久,耗血傷陰,血虛化燥生風,治以養血潤燥、熄風止癢。刺絡放血通過除去皮損部位瘀血,促進血液流動,配合拔罐,開泄腠理,可迅速改善皮損部位瘙癢癥狀,達到祛瘀生新、疏通經絡的目的。現代研究也表明,刺絡放血具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降低神經肌肉的興奮性、促進局部營養代謝、提高機體免疫力的作用[2]。穴位埋線取穴風池,位于項后,為神經性皮炎皮損好發部位,取之可祛風清熱、宣通氣血;肺俞為肺之背俞穴,肺主皮毛,可起祛風潤燥止癢之功;膈俞為血會,可養血疏風、活血止癢;配穴曲池、足三里,為手足陽明經合穴,可祛風清熱,補氣活血;血海滋陰潤燥,活血化瘀。埋線是一種融多種效應于一體的治療方法,羊腸線作為一種異體蛋白埋入人體后,在體內軟化、分解、液化、吸收,穴位得到長效刺激,與刺絡放血配合,共奏祛邪扶正止癢之功。根據臨床觀察,刺絡放血結合穴位埋線治療神經性皮炎,直達病所,療效確切,操作簡便易行且復發率低,患者易于接受,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吳少禎,吳敏.常見疾病的診斷與療效判定標準[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648.
[2]牛永義.刺血療法治療強直性脊柱炎臨床療效觀察[J].中醫正骨,2006,18(11):52.
(收稿日期2015-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