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志嬋
(遵義市農村能源工作站貴州遵義563000)
農村能源建設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研究
田志嬋
(遵義市農村能源工作站貴州遵義563000)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前提下,對農村能源建設提出了的要求。農村能源建設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之間存在必然的聯系,需要做好農村能源建設工作,從不同的方面入手,使其為促進小康社會發展奠定基礎。在本文研究中將以農村能源建設現狀為基礎,結合具體情況,對如何在全面建設小康設備的前提下促進農村能源建設進行分析。
農村能源;小康社會;可持續發展
農村能源建設對全面建設小康有重要的作用,是實現小康社會建設關鍵所在,因此在實踐過程中為了提升社會發展水平,要重視農村能源建設,做好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在實踐階段需要明確目標內容,包括: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等,為了促進各個方面的有序協調發展,要綜合進行布局,滿足社會消費需求變化,使其適應建設指標趨勢。
近些年來我國農村取得了突出的進步,在農村能源建設中需要從實際情況入手,做好能源建設工作。以下將對農村能源建設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積極影響進行分析:
1.1 提升農村居民生活質量
由于農村生產力發展水平比較低,很多農村區域的經濟發展跟不上潮流,導致居民的生活質量低。做好農村能源建設工作,能充分利用太陽能、風能和地熱能資源,改變農村原有的消費模式,降低對傳統能源的依賴,進而提升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
1.2 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農業發展在經濟發展中占據重要的地位,針對當前農村發展趨勢落后的現狀,實現能源的有效建設能實現可持續發展。農村生活燃料是以薪柴為主的,直接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同時也成為制約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通過有效的能源建設后,能解決農民生活燃料和能源利用現狀,起到保護生態環境,改善環境的作用。在能源建設過程中需要對廢棄物進行有效的處理,資源合理化的應用,改善了農村衛生狀況[1]。
1.3 提升經濟效益
在農村能源建設過程中,以生態發展指標為基礎,可以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以沼氣為紐帶的能源建設對提升經濟效益有重要的作用。在實踐階段,以循環系統為主導的結合模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將能源建設和農戶住宅、廚房和庭院結合在一起,采用沼氣燒火點燈,能起到節約資源的作用。此外沼液和沼渣等作為有機肥料,能替代化肥和農藥,降低了農業污染,實現循環利用,提升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針對農村建設的重要性,在實踐過程中需要從實際情況入手,結合農村能源建設現狀,做好建設工作,進而達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的。以下將對當前農村能源建設現狀進行分析:
2.1 農村消費結構不合理
當前農村的消費能源主要以煤炭資源和生物資源為主,其中生物資源的利用率比較低,也成為導致消費結構不合理的重要因素。薪柴和秸稈等資源仍然是用的比較多的能源,在應用過程中會出現嚴重的污染的現象,不合理的消費結構,對環境保護和生態發展很不利。隨著農村經濟發展形式的不斷調整,轉換能源利用方向成為當前首要問題[2]。
2.2 能源利用率低
能源利用率對社會整體發展有重要的影響,考慮到消費結構和能源總量的影響,需要合理應用能源,提升利用率。但是在實踐階段能源利用率成為首要問題,農民的節約意識和推陳出新的意識比較差,新資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傳統資源的消耗量大,兩者無法進行統一,在增加環境污染的同時,整體利用率隨之下降。
2.3 能源利用技術落后
隨著生態科技的不斷發展,在農村能源建設中,很多技術應用到實踐中。但是很多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和發達國家相比,工藝技術落后,很多材料的應用率比較低,甚至增加了應用成本,因此在實踐過程中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能源利用率。針對技術落后的現象,需要相關工作人員引起重視,合理應用技術。
針對農村能源建設的重要性,在實踐過程中需要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指標為基礎,從發展現狀入手,落實相關建設體系,滿足小康社會建設指標要求。以下將對如何做好農村能源建設促進小康社會發展進行分析:
3.1 制定有效的優惠政策
新能源和可再生資源建設對農村經濟發展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國家宏觀政策的要求下,需要制定有效的優惠政策,從稅收、財政等方面入手,做好調控工作。政策的落實起到重要作用,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做好農村經濟發展的調查工作,考慮到環境因素、社會因素以及經濟因素,為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論依據。政策的制定能有效促進新能源和可再生資源的建設,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之外,可以以政策為基礎,進行技術改造和結構調整,提升整體競爭力,促進農村能源發展,帶動經濟進步。
3.2 發展可再生資源
盡管我國能源總量比較大,但是由于人口數量比較多,經濟發展對能源有一定的要求,在實踐階段需要發展可再生資源,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以水力發電和風力發點項目為主,能源利用程度如表1。

表1 水力發電和風力發電項目屬性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能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在應用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21世紀建立的可再生能源體系為基礎,在緩解能源不足的前提下,建立可再生能源結構形式,緩解能源不足的現狀。
3.3 完善管理服務體系
我國農業近些年來取得突出的進步,在農業部門的努力下,建立了技術管理隊伍。在實踐過程中需要完善管理服務體系建設,為了避免出現能源建設形式和社會發展前景差距大的現象,要進行技術培訓和指導,適當擴大推廣力度,進而滿足小康社會建設要求。同時小康社會的發展以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為基礎,服務體系必須涵蓋多方面內容,實現能源的有效利用,帶動社會發展[3]。
3.4 深化農村體制改革
針對農村改革形式的特殊性,在實踐階段,要掃除各種體系障礙,利用現有的積極因素,加快農業和農村建設。在農村經營體系改革階段,需要強化農業產前、產中和產后的各種社會化服務形式建設,幫助農民解決實際問題,生產社會化和農戶專業化結合的形式,能起到強化生產技能、提升農民認知度的作用[4]。有效的檢測和檢驗認證體系能促進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深化體系改革符合小康社會的建設指標要求,必須以稅制制度形式為基礎,做好流通體系改革工作,并使政府的引導能夠在一定時期內持續穩定地落到實處,必須以完善和切實可行的法律作保障[5]。
近些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突出的進步,在市場經濟發展背景下,對農村能源建設有了更高的要求,為了滿足小康社會建設形式的要求,必須從實際情況入手,合理利用可再生資源,使其適應可持續發展指標的要求,能不斷推進農村能源的經濟化、商品化和優質化進程,建設符合農村特點的能源多樣化和可替代性的發展道路,因此必須發揮農村經濟的巨大推動作用,促進小康社會的全面進步。
[1]田宜水.試論農村能源建設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J].中國能源,2005,01(12):28~31+22+52.
[2]王革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農村能源問題及其發展戰略[J].科技導報,2011,05(01):53~55.
[3]田雨普.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背景下我國農村體育的發展戰略[J].體育學刊,2012,05(13):6~9.
[4]徐芳.西部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難點及對策[J].生態經濟,2011,10(12):54~57.
[5]周俊.我國居民收入差距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研究[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2(04):46~53.
F323.21
A
1004-7344(2016)16-0321-02
2016-5-20
田志嬋(1965-),女,漢族,高級農藝師,本科,主要從事農村能源與農村環境保護方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