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遠寧
(北流市國土資源局塘岸國土資源管理所 廣西北流 537408)
試論土地整理下區域生態環境的影響
譚遠寧
(北流市國土資源局塘岸國土資源管理所 廣西北流 537408)
以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如果想要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就必須采取土地整理的措施,否則無法滿足我國日益龐大的人口基數。土地整理是通過采取多種措施,對田、水、路、林、村進行綜合整理,提高耕地的質量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最終實現改善農業生態條件和生態環境的行為。土地整理會對區域內的水環境、植被數量結構和空間格局、土壤環境、生物多樣性產生深遠影響,在進行土地整理時一定要制定好生態保護的策略,以生態學、可持續發展理論為基礎,制定相應的機制和管理體系,監督好土地整理工作。
土地整理;生態環境;影響;保護
我國目前面臨的問題在于,人均耕地面積太少、優質耕地消耗太快、耕地的總體質量比較差、局部地區土地嚴重退化等等,耕地的后備資源不足是我國耕地的基本國情。由于中國人口基數本就很大,因此即使實行了多年的計劃生育卻依然無法有效控制人口的飛速增長,加上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導致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目前我國的用地供需矛盾已經接近激化的邊緣。現在,我國的耕地無論是質量上還是面積上都已經嚴重不足,優質耕地不到全部耕地面積的1/3,嚴峻的形勢迫使我們做出改變,因此土地整理的策略應運而生。
2.1 土地整理對于水環境系統產生的影響
土地平整工程和農田水利工程會對水環境產生比較重大的影響,因為土地整理不僅改善了道路系統,還改善了水資源管理系統和自然條件。在進行土地整理的過程中一定會對某些地域的水文產生影響,包括地下水或表面河流,甚至會干擾地面河流的產生過程[1]。農業一般都靠近大型的河流或湖泊,在進行農地整理的時候一定會對河流湖泊的流向、流量以及流域面積產生改變,如果處理不當可能引發洪水或干涸。另外,小型的溪流是比較脆弱的水環境系統,在進行農業土地整理的過程中可能會對這種水環境系統造成不可恢復的破壞,甚至完全摧毀這一環境系統。
土地整理勢必會對周邊的水文結構造成影響,對周邊地區的水資源配置以及水質產生改變。例如修建水庫可以被看作是土地整理的一部分,而水庫建成后對河流的上下游都會造成巨大影響:在水庫的上游,大量土地被淹沒,河流的寬度和深度成倍增長;在水庫的下游,大量河床裸露出來,增加了更多的可耕作土地。
2.2 土地整理對于植被數量結構以及空間格局產生的影響
在進行土地整理的過程中,可能會涉及到砍伐森林等情況,因為要增加耕地面積就必須犧牲部分林業資源。如果以提高農業生產力和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為唯一目標進行土地整理工作的話,勢必會對環境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例如圖1某地區進行土地整理后,整理的天然林業面積下降了0.8%。

圖1 某地區林業面積趨勢
為了將周邊零星的土地整合到一起并開發為耕地,就不得不采取削減森林面積的做法,雖然有效增加了可用耕地的面積,但是卻導致植被數量的大量減少,使得整片地區的生態系統變得單一,不利于應對自然災害,對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是個嚴重的打擊。
2.3 土地整理對于土壤環境產生的影響
在進行土地整理的過程中,一定會對當地的土壤結構、土質等產生重要影響,如果沒有對土壤的表層和斜坡的土壤進行壓實處理,就會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并且對種植在上面的農作物也起不到防止侵蝕的保護作用。當土地整理改變了當地的土壤結構和質地時,會造成土壤肥力的流失,而且會加劇土壤的退化,可謂得不償失。
2.4 土地整理對于生物多樣性產生的影響
在進行土地整理的過程中,一定會對附近的生態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而一旦生態環境受到改變,就會迫使某些無法適應新環境的物種要么逃離、要么消失,不管是哪種結果,最終都將導致該地區的生物多樣性受到極大的影響,生物的種類和數量都將不同程度地減少。例如從西歐國家和斯洛文尼亞的土地整理經驗得出,在進行土地整理時往往只重視目標作物的生長而不考慮周邊的生態環境,最終導致那些地區的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生物多樣性急劇下降,想要再恢復到土地整理前的狀態可能需要百年以及不計其數的資金投入。
3.1 給予生態學基礎理論下進行土地整理
生態學是德國生物學家恩斯特·海克爾于1866年定義的一個概念,它是研究生物體與其周圍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不可能脫離生態環境而獨立存在,因此,在生態學的基礎理論下進行土地整理就顯得非常有必要:在進行土地整理之前要根據當地的生態基礎做一個詳細的規劃,充分利用當地生態的特點,結合當地的水文、地質、生物特性進行土地整理,在不破壞當地生態系統的基本前提下盡量做到雙贏,即成功實行土地整理的同時還能夠促進當地生態的正常運作。
3.2 重視生態保護以及可持續發展
當今的發展既要保證滿足當代人的發展需求,又不能損害后代人的發展需求,因此提出可持續發展理念[2]。在進行土地整理的過程中要做到盡可能的結合當地的生態環境進行規劃,如果實在沒有辦法在不破壞環境的情況下整理土地,就要保證對環境的破壞做到最小的限度,并且在進行土地整理的時候,要注意周邊環境可維持的時間,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現在無法解決的同時滿足生態平衡和土地整理的要求能夠被我們的子孫后代解決,當然前提是給予他們足夠的時間。
3.3 加大對于土地整理的資金投入
如果想要保證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甚至促進生態發展的前提下進行土地整理,就需要足夠的資金投入。簡單的整合零碎土地雖然廉價,但不符合當今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如果在進行土地整理時能夠得到環境學家、生態學家等專家的幫助,就能實現人與自然的雙贏,所以投入足夠的資金是非常有必要的。另外,在研究如何保證不破壞生態的前提下進行土地整理這一課題時,如果有專業的實驗室供相關專家做研究的話,那么最終的效果一定會優于紙上談兵之后進行實踐的效果。
3.4 重視景觀生態設計
景觀生態規劃是一項系統工程,它根據景觀生態學的原理及其它相關學科的知識,以區域景觀生態系統整體優化為基本目標,建立生態系統優化利用的空間結構和模式。國內的很多園林等景觀在建造時就已經充分考慮了如何與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例如武漢的金銀湖濕地生態公園就是在金銀湖邊建造的一座觀景公園,它完好地保存了建造前的金銀湖濕地生態,只在蘆葦叢上架設廊橋、在岸邊鋪小路,做到了基本維持金銀湖濕地生態系統的原樣。
3.5 積極開展環境影響評價以及監測
為了保證土地整理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最小,開展環境影響評價和監測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現在,很多的呼吁或者理念,只要沒有人監督、測評,就會成為空話,保護生態環境也如此,其中偷懶和節省成本是在進行土地整理過程中破壞環境的主要原因。最好的監督做法是,在進行土地整理之前,對當地的生態環境做一個評估和監測,以具體數字的形式記錄下進行土地整理前的當地生態狀況;在土地整理剛完成的階段再做一次監測,依然以具體數字的形式記錄下生態狀況;最后分別于完成土地整理后1年、2年、5年等時間段做多次監測,記錄下數據。如果完成土地整理后的當地生態系統受到很大影響,相關執法部門可以采取相應的措施。
3.6 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
法律是對人最好的規范,在應對土地整理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時,立法就成了最佳的監督措施。目前我國對土地整理的規范還不夠健全,土地整理工作還存在很多問題,與此同時,又沒有針對性的法律法規去規范、限制土地整理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因此,盡早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就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在立法時應考慮周全,并制定具體的規定,例如:在進行土地整理時,如果污染、填占、改道河流,應予以怎樣的處罰;如果破壞了森林、濕地等生態系統,應予以怎樣的處罰等等。
雖然我國面臨耕地面積不足的嚴峻現狀,需要對土地進行高效的整理,但無論如何也不能以犧牲子孫后代的資源和環境為代價。本文針對土地整理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如何做到擴大可用耕地面積的同時維持優質生態環境,為生態環境的健康穩定以及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盡自己的一份力。
[1]吳超.探討土地整理的區域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研究[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5(21):5626~5627.
[2]廖洋.新時期土地整理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與優化策略[J].財經界,2014(15):277.
F301.2
A
1004-7344(2016)10-0192-02
2016-3-17
譚遠寧(1975-),男,助理工程師,本科,主要從事鄉鎮土地整理、測量、地質災害防治、礦山管理等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