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倪浩
今天是人民幣匯改一周年的日子。去年8月11日,中國央行開啟“匯改”。截至今年8月10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為6.6530,一年間貶值幅度接近8.8%。
據英國《金融時報》10日報道,為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2015年8月11日,中國央行宣布進行“匯改”,將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下調1000個基點,人民幣當天貶值達到1.9%,創造21年來最大單日跌幅。之后的3個交易內,人民幣匯率持續暴跌,迅速進入6.3時代。當年12月份,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開始轉向參考“一籃子貨幣”。2016年初,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形成“收盤匯率+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的形成機制,從而構成過去一年匯改的主要內容。
隨著人民幣匯率走低,市場形成人民幣長期貶值的預期,不僅引發全球金融市場的劇烈震蕩,中國國內還出現老百姓集體換匯的現象,同時也影響中國人的海外消費支出。《金融時報》稱,人民幣的貶值效應,甚至延續到去日本爆買的中國游客,在赴日旅行人數增加的同時,消費卻在持續減少。
針對人民幣匯改引發的資本市場和外匯市場的劇烈震蕩,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學術委員、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10日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說,人民幣匯改啟動的時機并不好,造成短期資金出現外流。“但到今年3月份,中國股市和匯市日趨穩定,新的匯率形成機制從不被理解到逐漸被接受,市場參與者按照新的價格形成機制進行交易,這說明了匯改是成功的”。
但與特別提款權(SDR)中美元、歐元、日元、英鎊這4種計價貨幣相比,趙錫軍認為,人民幣國際化的差距還是非常明顯。“隨著中國經濟不斷開放并融入全球,匯率形成機制應該向著更加市場化的方向推進和改革”。
趙錫軍稱,目前人民幣匯率價格形成機制仍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國內實業主體以及金融機構仍無法完全抵抗金融市場的波動,仍需要央行對匯率形成實行管理。“央行這種管理的責任未來仍然要保留,一直到微觀經濟主體完全有能力應對所有波動,才能慢慢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