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7月2日
絲綢之路于公元七世紀建立,在戰亂中被廢棄了數百年后,這個曾經連接中國與中亞、中東、非洲和歐洲商人的古老而龐大的貿易之路實現了首次復興。那時候中國的奢侈品被全世界垂涎,絲綢之路也成了中國外交和經濟擴張的渠道。“絲綢之路”一詞最初是在19世紀由一位德國地理學家創造,被中國欣然接受。中國希望復興絲綢之路,再現它過去的榮光。
中國一家船運公司—中遠集團在今年4月獲得了希臘第二大港口比雷埃夫斯67%的股權。7月份,中國在巴基斯坦建立的核反應堆工程將進入第三階段,中國也于近期宣布它將在巴基斯坦給一條大型高速公路注資,并給塔爾沙漠中的一個煤礦投資20億美元。在今年前5個月中,中國超過半數的海外合作合同是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簽署的,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就像已經拉響汽笛出站的蒸汽火車,中國最大的經濟外交政策也正在緩緩加速。
中國官方稱這一政策為“一帶一路”。這一政策受到了習近平的高度重視,中國表示將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累計投資4萬億美元。2014年,中國外長王毅單獨將“一帶一路”列為習近平主席外交政策中最重要的特色。
中國在絲綢之路沿線的對外直接投資持續增長。據官方測算,2015年中國在一帶一路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增速比總的對外直接投資增速快兩倍。去年,44%的中國新工程項目是與“一帶一路”國家簽署的。而在今年的前五個月,這個比例達到了52%。
“一帶一路”也挑戰了美國及其思考世界貿易的傳統方式。在傳統觀點下,世界有兩大主要貿易集團,跨大西洋以及跨太平洋的,前者是與歐洲貿易,后者是與亞洲貿易,美國則是歐亞兩方共同關注的焦點。兩個區域貿易協議,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關系協定(TTIP)的提出,象征著這種思維模式。但“一帶一路”將亞洲和歐洲視為一個整體,而美國并不是其中的焦點,中國才是。
西方政治變味了?
《展望》7月刊
西方政黨如果黨內團結,一般在選舉中獲勝的概率更大,因此人們通常很重視對黨的忠誠。所有的政黨都是有特定的政治目標和意識形態,有相同政治目標的人為了他們支持的人能夠在選舉中獲勝并執政團結到了一起。然而,在大多數選舉中,政黨組織允許黨內的議員們在投票時順從他們個人內心的真實想法。因此,最后的投票結果往往出現內部分歧。當議員中出現了對他們所屬政黨的不滿情緒的時候,黨內就容易出現分裂。這種憤怒和不滿只是分裂的誘因,最真實的原因是人們內心的“原則”。很多時候,忠誠只是一種美德,比起人們內心的“原則”,忠誠有時候也不可靠。
為何美國要花更多的錢于軍事,而非外交?
《新聞周刊》7月8日
奧巴馬一直強調只靠武力并不能解決美國在海外的棘手問題,但是如果說一個國家的財務分配情況能夠反映這個國家的策略,比起外交官,美國更倚重它的士兵們。對于2016財年,五角大樓擁有6000億美元可支配軍事預算,是911事件發生前年度軍事預算的兩倍,同時也是美國國務院外交支出的10倍。而且這一比例還在擴大,奧巴馬已經要求國會于2017年再增加220億元預算給五角大樓,而國務院的預算不變。這主要的原因是近年來,軍事基本醫療福利的費用增加,而且用于新型武器和軍事技術研發的費用擴大,所以不得不壓縮國會的開支。另外一個原因是美國國會黨派出現了職能障礙,自1986年以來,一些社會問題比如關于墮胎法的爭議,使得國務院無法通過一些關鍵性的外交策略,從而喪失了一些優先權。
心理疾病也可能需要生理治療
《大西洋月刊》7/8月刊
科學家研究發現,由身體某些地方的常規感染引起的免疫系統疾病,可能會攻擊到大腦中的一些關鍵受體,從而導致類似于精神分裂癥的精神疾病。在治療這一病癥時,并不是用常規精神疾病藥物,而是直接對免疫系統進行治療。精神疾病可能是由生理疾病引起的這種觀點起源于19世紀晚期,科學家發現,當人的免疫系統出現問題,比如人在與一次重大的感染疾病做斗爭時,可能會引起嚴重的絕望情緒甚至是自殺的想法。這一觀點的提出與發展提醒人們在關注精神疾病的起因時,不要忽略人的生理條件。心理疾病就像發燒,它可能是多種疾病出現的癥狀。
印鈔救經濟,亞洲寬松潮再起
《天下》7月6日
最近幾年,倫敦的房地產市場超火,亞洲買家大量涌入,光去年就投資了80億美元置產。但一場脫歐公投,讓這股熱潮瞬間熄火。各國普遍看衰脫歐之后的英國經濟,盡管英國經濟占全球GDP不到4%,脫歐帶來的市場波動和不確定性,卻已為脆弱的全球經濟蒙上了巨大的陰影。為了應對不確定的風險,支持經濟增長,亞洲各地不約而同,紛紛打出寬松牌。6月28日,韓國公布下半年政策展望聲明,計劃推出規模超過20兆韓元的財政刺激方案,其中一半將用于創造就業和振興區域經濟。隔天,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也承諾,將調動所有可用的政策工具來維持日本經濟運轉,抵御英國脫歐的沖擊。7月1日,臺灣“央行”宣布降息半碼,正式成為英國脫歐后,新一波亞洲貨幣寬松潮開的第一槍。中國大陸、印度、印尼和馬來西亞也都傳出降息和降準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