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志國
美國托拉斯企業在其國內的失意,不等于托拉斯的失敗,更不等于托拉斯的終結。
1904年到1921年,美國前后三任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威廉·霍華德·塔夫脫、伍德羅·威爾遜,任內分別提起44起、90起、80起托斯拉分拆案。
這18年,被視為世界反壟斷的黃金歲月,也是幾乎其他所有國家構建反壟斷機制時必須參照、借鑒的一段歷史,約翰·皮爾龐特·摩根的北方證券公司、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的標準石油公司、詹姆斯·布加南·杜克的美國煙草公司等著名托拉斯企業,都在此期間被成功分拆。
標準石油公司分拆案尤值一提。
托拉斯是標準石油的創始人約翰·D·洛克菲勒的發明。1882年1月2日,洛克菲勒和他的合伙人簽署了一份“標準石油公司托拉斯協定”,要求旗下數十家公司的股東,將其所擁有的公司股票換購新成立的托拉斯股票,分紅權益不變,但為了保證公司法律、財務、投資并購、業務優化方面決策的高效,所持股份附著的議事、表決權必須交由標準石油的9位核心領導成員即所謂信托人行使。
一家股權相對分散、行動卻高度一致的壟斷油氣企業應運而生,幾乎沒多長時間,標準石油公司便控制了美國90%的石油煉制、運輸以及25%的油源。洛氏“管理圣經”一時風行美國,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90%的經濟被洛克菲勒和他的托拉斯同伴們緊攥在手心里。
正因為這樣,標準石油公司的分拆便具有非同一般的標志性意義。1911年,當鏖戰5年方見分曉的“標準石油公司案”終審判決宣布,標準石油公司被分解成新澤西標準石油、紐約標準石油、加利福尼亞標準石油等33個獨立公司,且相關事宜必須在6個月內辦結的消息傳開,美國反壟斷陣營的歡欣雀躍程度可想而知。在他們看來,這不僅是正義對“反動勢力”的勝利,公眾對“托拉斯鼻祖”的勝利,更是政治權力對大企業權力的勝利。美國第26任總統西奧多·羅斯福一語中的:“我相信那些阻止和損害競爭的壟斷與不仁不義的歧視,以及托拉斯機構中有害于跨州貿易的其它弊端,都能夠通過國會調節商業的權力加以制止。”
然而,美國托拉斯企業在其國內的失意,不等于托拉斯的失敗,更不等于托拉斯的終結。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美國商業的托拉斯被套上了籠子后,政府卻把托拉斯智慧引入能源治理的過程。得克薩斯州鐵路委員會成為美國主要油商的“隱形托拉斯”,經由油價控制、產量平衡、政策協調來維護油商們的利益。包括得州在內的各產油州也團結在一起,成立了州際石油契約委員會,來統一對政界和市場發聲。
為了獲得國際石油市場的優勢地位,美國政府甚至不惜“自毀長城”, “變臉”支持美國油企的“托拉斯回潮”。從標準石油公司分離出來的新澤西標準石油公司和紐約標準石油公司,20世紀20年代便已分別完成對卡特石油公司、漢伯爾石油公司以及真空石油公司、馬格諾利亞勘探公司的兼并,順利成為上下游一體化的“小標準石油公司”。而且,新澤西標準石油公司的體量、收入、資源擁有量,沒幾年便穩穩超過原來的“母公司”。
不僅如此,美國政府更鼓勵這些企業“走出國門”。以上兩家公司加上兄弟公司加利福尼亞標準石油公司以及得克薩斯公司、海灣石油公司,和英國石油公司、殼牌公司,結為石油史上著名的“七姐妹”, 1930年代初到1970年代初,是左右世界石油市場風云變幻的絕對權力。
只是,聰明反被聰明誤。某種意義上,1960年9月歐佩克的成立 ,可以被視作石油資源國的一次“托拉斯式大反擊”。隨后十年間,伊拉克、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委內瑞拉等石油資源國,借助該“類托拉斯”通道,對“七姐妹”設置于本國的平臺公司步步蠶食,先亦步亦趨要求由“三七開”,而“五五開”,而“55%:45%”的利益分成;及至后來,更完成了對這些平臺公司的控股,甚至是赤裸裸的國有化。
此番角逐的結果是,“七姐妹”的影響力江河日下。有的成員甚而慘遭同行合并,江湖傳奇黯然曲終。1973年的“石油禁運”,標志著世界石油市場的出牌權已經轉移至歐佩克。而到了2006年,哪怕合并、兼并仍在出現,哪怕相關大國還試圖為本國公司推波助瀾,但是,從資源儲備量的角度,世界前十大石油公司、十大油氣公司, “石油七姐妹”成員或接續者,均無一上榜。
現在,又似乎到了歐佩克“英雄氣短”的時候。前不久的第169屆歐佩克石油大會,對油價下跌的大趨勢顯得無計可施,針對石油市場未來、產油國經濟轉型等話題沒有產生任何有效成果。我們難道正處于托拉斯在石油領域的最后時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