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友國+胡旭
【摘要】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形勢更加錯綜復雜。做好經濟報道特別是黨報經濟報道,必須著力提升專業化水平。本文從培育專業精神、積淀專業素養、力求專業表達三個層面探討了提升經濟報道專業化水平的內涵和路徑。
【關鍵詞】經濟報道;規律性;生動性;專業化
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希望廣大新聞輿論工作者勤學習、多鍛煉,努力成為全媒型、專家型人才。專業化水平是衡量新聞工作者能否履職盡責的重要標尺。專業化,既表現為從事新聞輿論工作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又體現為對報道領域全面情況、動態變化、發展規律的真切了解和把握。從事經濟報道的新聞工作者要培育專業精神、提升專業素養,以專業眼光記錄經濟生活,以專業水平反映經濟運行,推出更多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經濟報道。
一、專業精神:責任,探索,創新
經濟領域的規律縝密而復雜,且隨著經濟發展而不斷變革。新聞傳播和輿論引導的規律富有時代性和變動性,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輿論傳播格局變革和新聞輿論工作實踐深化而不斷呈現新的特征。認識并把握了規律,符合并體現了規律,才稱得上“專業”。面對復雜的經濟形勢、繁重的改革任務和變革中的輿論格局,做好經濟報道必須高揚專業精神,不斷深化對經濟生活的認識和對經濟規律的認知。
政治責任再強化。經濟報道的一大功能是傳播黨和政府的經濟政策和主張。當前,由于經濟下行壓力持續,人們對經濟走勢看法不一。作為主流媒體,經濟報道要主動發聲、準確發聲、理性發聲。新聞工作者要充分運用自身的專業積淀,并調動相關部門和專業領域的有用資源,及時全面準確解讀經濟工作的新政策新舉措,對經濟運行情況作出實事求是的系統分析,揭示問題及其成因,指明努力方向和重點,傳播主流聲音,表達理性觀點,著力增強影響力和引導力。
探究規律再深化。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領導再三強調堅持問題導向,這是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風的深刻轉變,對新聞輿論工作極具指導性。在經濟報道上堅持問題導向,首要的是發現和提出問題,重要的是分析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新聞工作者要保持探索現實世界的“好奇心”和對新情況新問題的新聞敏感,帶著發現問題的眼睛和促進解決問題的責任,深入基層一線,了解掌握經濟發展的最新變化,總結經驗,探究規律,提升經濟報道的質量和分量。
工作創新再實化。創新是專業精神的內核。新形勢下,經濟報道的角色和擔負的任務發生了很大變化,更需要從“重宣傳”轉入“重闡釋”,報道成就要由羅列展示轉為深入探究原因、總結經驗、揭示規律,宣傳政策要由政策告知轉變為政策解讀、熱點引導、疑點辨析。要改變單一化報道形式,探索運用多元組合化報道方式,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挖掘題材,追求報道深度與形式生動的統一,以收到良好的傳播效果。
二、專業素養:守正,專注,理性
十八大以來,中央在經濟工作上提出一系列新主張新政策,很多都指向具體領域具體問題,強調精準、務實、管用。從事經濟報道的新聞工作者必須提升專業素養,避免陷入照本宣科的“本本主義”、患上束手無策的“本領恐慌”。
守正:堅持正面引導為主、明辨是非、澄清謬誤。守正是融于專業素養中的政治素養,是政治素養統領下的專業素養。從事經濟報道的“守正”,就是要把黨和政府對經濟形勢的研判、提出的政策主張、作出的決策部署作為觀察經濟現象、開展經濟報道的“主基調”,堅持正面引導而不隨波逐流,注重獨立判斷而不隨聲附和,注重分析問題而不渲染問題;同時,更要注意經濟報道不是“傳聲筒”,要順應人民群眾利益關切,經過深入采訪、多方求證,主動發聲,理性報道。
專注:認真研究經濟生活熱點、經濟運行走勢、經濟政策變動。隨著我國經濟體量不斷增大,經濟活動更加海量化,經濟運行特征發生深刻變化。突出表現為,新熱點新現象層出不窮,影響經濟正常運轉的各種因素越來越復雜且較難預測。同時,與之相應,經濟政策不斷調整和變化。只有專注和鉆研經濟政策,才能認清進而理順經濟政策調整和變動背后的深層次邏輯,準確解讀和傳播經濟政策。
理性:秉持客觀真實,推出具有公信力的報道。越是處于復雜輿論環境,越要注重培養和堅持理性。“對一些經濟指標回升,不要喜形于色;對一些經濟指標下行,也別驚慌失措”(人民日報《開局首季問大勢》)。具有理性,就不會被紛繁的經濟現象所迷惑,把握“時度效”要求,開展理性引導。聚焦重大決策,把握“時度效”要求,重點把握“時”,站在政府決策與群眾利益的交匯點,及時闡釋決策的背景和意圖,引領社會輿論。聚焦經濟熱點,把握“時度效”要求,重點把握“度”,以富有理性、建設性的內容促成和凝聚社會共識。聚焦典型,把握“時度效”要求,重點把握“效”,按最新政策取向和發展戰略選取事例,發掘亮點,提煉總結其中可復制推廣的經驗,以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
三、專業表達:嚴謹,生動,雋永
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解放軍報社時指出:“要善于思考,深入發掘好材料的內涵,梳理和闡發好材料中蘊含的雋永的精神和深刻的道理,運用豐富的新聞語言、形式、方法、技巧創作出精品力作來。”這段論述,蘊含著新聞傳播和輿論引導規律,強調的是新聞報道的表達和呈現問題。
重在嚴謹。嚴謹,在經濟報道中表現為觀點的準確、素材的翔實、論證的周密、邏輯的連貫。嚴謹的表達,要“用數據說話”而不靠數據說話。如果說一篇經濟報道帶給讀者一連串信息流,就要把關鍵數據用在關鍵位置,以突出最核心的信息。要“支配素材”而不被素材支配。并非素材引用越多越令人信服,要善于駕馭素材,深入淺出地表達鮮明的觀點。要“觀點獨到”而不面面俱到,選擇新穎素材和獨特視角,提煉準確而獨到的觀點,面面俱到會流于“八股腔”“材料味”。
勝在生動。毛澤東同志曾要求《人民日報》“典型宜多、綜合宜少”,現在仍然具有鮮明的指導性。實現經濟報道的生動表達,既要摒棄“觀點+例子”的套路,也要避免羅列看上去很生動的例子而缺乏觀點統領,實現思想性和可讀性有機統一。生動的表達,是行文簡潔明快,從人物和場景的走筆中自然地給出正確觀點,給人以思想的啟迪、思路的開拓。需要運用概念和專業術語時,要作出恰當的形象化詮釋。
妙在雋永。創新表達,就是要在意味深長中給人以形象而具體的感悟,進而傳遞豐富而深刻的道理。要追求“想象之妙”,注重刻畫細節,以細膩逼真的場景現實感將讀者“卷入”報道情境,拓展自主想象空間。要追求“沖突之妙”,注重場景穿插,營造一種戲劇性的對比和沖突效果,引發不由自主的深入思考。要追求“隱喻之妙”,采取巧妙的比喻、引申等手法,營造“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趣味,傳達意味深長、耐人尋味的思想和觀點。無論采取什么方式,目的都是以更接地氣的表達,開掘專業深度,提升報道品質,推出更多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