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琴
【摘要】新聞職業道德是否最終實現,要從主觀與客觀、動機與效果兩方面考慮,達到它們的統一。新聞采編人員只有一方面成為具有“新聞美德”的人,另一方面在具體的采編實踐中做出符合“職業道德規范”的行為,才算是真正實現了個體的職業道德。本文探討了在新媒體環境下,新聞采編人員職業道德實現的“自律”與“他律”。
【關鍵詞】新聞采編人員;職業道德;自律;他律
選擇進入新聞行業成為一名職業采編人員,是新聞采編人員從事新聞采編活動的開端,同時也是其作為職業道德主體進行道德行為選擇的起點。有選擇必然會有動機,是什么樣的力量推動新聞采編人員不僅在主觀上接受職業道德規范的觀念,而且能夠在行動上踐履其準則呢?其背后就是新聞道德實現的動力機制。一般來講,有需求就會有動力。從新聞采編人員的角度出發,相較于群體而言,由于個體需求的多樣性造成差異性是不可避免的。我們要做的是要在特殊性中尋找共同性,求同存異,以促進形成良好的動力機制。
一、自律:從職業個體出發
(一)新聞采編人員的職業需求及角色認知
對于新聞采編人員來講,新聞媒介組織是其最親近的活動環境,也是其選擇職業時最先考慮的因素。所以,媒介組織一定要根據自身的特點,設定自身的目標及具體規范,要重視組織本身的社會責任意識,讓身處其中的新聞采編人員能夠在新聞編輯過程中感受到專業上的“成就感”。提及記者的“職業角色”,我們常說“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新聞巨人普利策也曾將記者比作整個社會和國家的“瞭望者”。現在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由于價值多元化、技術的易得性以及整個新聞傳播環境和社會大系統的復雜化等因素,新聞采編人員容易出現對自身職業角色意識的削弱、混亂以及缺失,從而導致職業道德失去往日的約束力。從這個角度講,加強職業個體的身份認同是極其重要的。在如今職業新聞和非職業新聞共同繁榮發展的過程中,無論媒介組織,還是新聞行業乃至整個社會,都應在新聞專業素養方面強調職業新聞傳播與非職業新聞傳播個體的區別,以更高的素質和標準來要求新聞采編人員,從而在專業性方面讓職業采編人員得到其身份的認可。
以我國“記者證”的發放和審核為例。在我國,“記者證”是由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依法統一印制并核發的,是新聞記者職務身份的有效證明,是境內新聞記者從事新聞采編活動的唯一合法證件。2009年10月15日,修訂后的新版《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施行。據其規定,其所稱新聞機構,是經國家有關行政部門依法批準設立的境內報紙出版單位、新聞性期刊出版單位、通訊社、廣播電臺、電視臺、新聞電影制片廠等具有新聞采編業務的單位。雖然這次修訂更加明確了適用人群,但是近年來,新媒體迅速崛起,媒介融合趨勢愈加明顯,我們的記者證制度顯然需要更具體。只有讓從事新聞采編的職業個體能夠強烈地感受到自己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擔當的角色,找到歸屬感,他們才能夠更好的依照新聞行業的基本職業規范來進行實務操作。
(二)職業道德規范的內化
新聞采編人員道德的實現,說到底是依賴于采編人員的行為選擇。在具體的采編過程中,如同盧因的“把關人”理論所說,新聞采編人員每時每刻都在做著選擇,直接指導其做出選擇的即個體的道德觀念。新聞職業道德的基本規范自新聞業獨立地作為一種職業起就逐漸形成并發展。“外在”的道德規范需要走向個體職業者的“內部”,即職業道德規范的內化。所謂職業道德內化,是指職業道德原則、規范等被職業人員內心接受而轉化為自身需要,并升華為一種道德信念和職業良心。達到內化的職業道德,與職業人員的觀念、行為融為一體,由此形成一個人特定的思維方式和行為定式。
新聞職業道德的內容可分為兩個部分:一是職業規范及標準,一是實現道德的能力及素質。這同時也是對“道義”和“妙手”的呼應。職業道德規范的內化過程就是將這兩部分內化于職業個體并指導其把職業道德的“應然”變成“實然”。促進內化進程,一方面要建立切實的道德規范準則及良好的實施氛圍;另一方面要建立有效的新聞職業道德教育體系,讓新聞采編人員自覺地培養并形成道德觀念。
無論是在就業前的專業培養階段,還是在就業之后,我國的新聞職業道德教育體系似乎是更傾向于對“妙手”的培養,新聞職業道德意識的培養確實有待加強。
二、他律:激勵與懲罰
(一)外在激勵
所有的道德活動都是以人為主體的,而道德之所以存在,從根本上說是為了使社會能夠有序發展,是為了人類的整體利益。這也決定了道德規范與個體利益不可能是永遠重合的,必然存在某些分歧。在道德活動中,如果出現其規范與個人利益發生沖突的情況,理性的選擇應該是為了全體的共同利益而適度放棄個人利益。因而個體在做出道德選擇及行為時,是會抱有一定的“回報預期”的,或許是物質上的,或許是精神上的。如果說某種行為所產生的“回報預期”不存在或者不明顯、不明確,那么個體在實施的過程中至少會存有疑慮。新聞采編人員的道德實現也同樣如此。
就新聞采編人員來講,在采編過程中,他們所受到的各種誘惑較多,比如“有償新聞”、“有償不聞”等。雖然說職業個體的內在道德素養才是決定其道德實現的根本所在,但是外在激勵的設置也是一個強大的驅動力。特別是如果能夠在媒介組織、新聞行業以及整個社會中實現一種長效的激勵機制,那么將對職業個體道德的實現起到強大的推動作用。
目前,幾乎每個媒介組織都有獎勵機制,多半會按照一定的規則評選出一定數量的好新聞并進行等級劃分,每個級別分別對應一定數額的獎金。另外,各類新聞獎也是一種激勵機制,全國性的如“中國新聞獎”、“韜奮新聞獎”、“范長江新聞獎”、“全國百佳新聞工作者”等。但是具體查看這些獎勵的設置,有的是按照新聞產品類別劃分,有的是根據記者的精神以及職業技能水平劃分,無論是從物質上,還是從精神上,都對“職業道德”關注不夠。新聞采編人員道德實現程度的難以量化或許是其極少獲得關注的重要原因。媒介組織以及新聞行業都應當尋找途徑,從激勵的角度,鼓勵行業形成遵守并執行職業道德規范的氛圍。
(二)外在懲罰
既然個體利益與道德規范可能會存在沖突和矛盾,那么道德規范被破壞的情形就是極可能發生的。社會轉型期中,采編人員的行為受到各種復雜因素的影響,道德失范的行為時有發生。其間自有這樣那樣的原因,但從外在動力上來講,“失范”的成本過于低廉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即對于各種“失范”行為,處罰力度較弱,或者沒有一定的規范對違背新聞道德的行為和個體進行處罰。
從新聞采編人員的角度,適度嚴厲的懲罰措施將會對其形成外在壓力,促使職業個體在進行行為選擇時,能夠提前預期到假如違背職業道德規范可能會付出的代價。這將對新聞采編人員道德的實現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新聞采編人員的職業道德選擇是具體地發生在媒介組織之中的,每個媒介組織首先要制定詳細而可行的懲罰規定,在這方面我國眾多媒體做得都不太充分。
2003年《紐約時報》自創刊以來爆出最大丑聞。當年5月11日《紐約時報》在頭版顯著位置刊登長達7500字的文章,自揭該報27歲的記者布萊爾大肆編造獨家新聞,文章詳細報道了布萊爾在36篇新聞稿中捏造、抄襲以及報道與事實有出入的行為。布萊爾本人5月1日辭職。6月5日,該報執行總編豪威爾·瑞恩斯因受到該報年輕記者編造及剽竊他人作品這一丑聞的影響,宣布辭職。與此同時,該報總編輯杰拉爾德·博伊德也宣布辭職。由此可見,在美國新聞界已經形成一套成熟的對違反新聞職業道德規范的個體和行為進行處罰的機制。在這種機制的運行下,個體甚至其所在的媒介單位都可以預見不道德行為可能產生的后果,這種震懾力對職業個體新聞道德的實現是一種十分有效的驅動力,值得我國媒體借鑒。
另外,整個新聞行業也應該存在一套體系來應對不道德職業行為,在媒介組織對違背職業道德的行為及個體進行處罰之后,整個新聞行業內部的信息通報是極為重要的。即要將不道德行為暴露于新聞行業內部以及整個社會大環境中,讓職業個體引以為戒。
動力機制是新聞采編人員道德實現的引擎,職業個體內部的“自律”和存在于外部的“他律”都對個體職業道德的實現產生推動作用。在整個動機機制作用的過程中,我們要整合“內在”和“外在”的力量,讓它們形成合力,引導職業個體去實現職業道德。
參考文獻:
[1]蔡雯.數字化時代新聞編輯的角色轉換[J].中國記者,2007(4).
[2]鄧曉旭.媒體公信力缺失與加強新聞倫理探析[J].新聞知識,2005(8).
[3]高煥喜、吳煒峰.機制、機制形成和我國城鄉統籌機制形成[J].華東經濟管理,2007(9).
[4]胡興榮.兩難中尋求新聞與倫理的共存[J].國際新聞界,2003(3).
[5]侯蕭蕭.淺談新聞人的新聞道德[J].學習月刊,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