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志強


【摘要】 目的 分析無張力疝修補術在腹股溝疝臨床治療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192例腹股溝疝患者, 按照隨機雙盲法分為實驗組與參照組, 各96例。參照組患者行常規疝修補術, 實驗組患者行無張力疝修補術, 對比兩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 實驗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優于參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88%, 高于參照組的88.54%,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1.46%, 低于參照組的33.33%,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腹股溝疝患者行無張力疝修補術, 不僅可以減少患者術中出血量以及手術時間, 而且臨床治療效果顯著, 有利于促進患者康復, 減少不良反應, 提高生活質量。
【關鍵詞】 無張力疝修補術;腹股溝疝;臨床治療分析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0.046
腹股溝疝屬于外科常見性疾病, 其主要發病機制為患者腹腔內組織, 或是臟器脫離正常解剖位置, 借助患者腹股溝區后天、先天缺損, 朝向表體凸顯。臨床表現多為勞動、行走、站立時, 腹股溝存在明顯腫塊?,F階段, 臨床治療的主要手段為疝修補術, 傳統手術由于縫合張力較大, 患者疼痛感較為強烈, 愈合周期漫長, 且具有較高的復發率[1]。無張力疝修補術是手術方式創新的產物, 本院為了探究其臨床應用效果, 進行相關研究, 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擇取本院于2009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92例腹股溝疝患者。按照隨機雙盲法分為實驗組與參照組, 各96例。參照組患者年齡15~74歲, 平均年齡(45.9±
8.3)歲;病程5個月~7年, 平均病程(2.2±1.3)年;27例腹股溝直疝, 69例腹股溝斜疝;4例復發疝, 14例首發雙側疝, 78例首發單側疝。實驗組患者年齡16~75歲, 平均年齡(46.3±8.2)歲;病程7個月~8年, 平均病程(2.7±1.4)年;
26例腹股溝直疝, 70例腹股溝斜疝;5例復發疝, 16例首發雙側疝, 75例首發單側疝。本次實驗所有患者均知情, 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療方法 實驗組患者行無張力疝修補術:行硬膜外麻醉, 取仰臥位, 通過常規方式, 對患者腹外斜肌腱膜與提睪肌進行切開處理, 使其充分暴露, 然后對疝囊進行切割;對疝囊壁進行橫斷處理, 并將疝囊游離至等同于內環口的水平, 然后縫扎疝囊;止血治療遠端疝囊, 然后曠置;對腹外斜肌腱膜、精索進行游離, 并于腹橫筋膜前、精索、腹外斜肌腱膜后放置補片, 缺口與精索內環方向保持一致, 于恥骨結節腱膜組織的上方固定補片, 并對其進行縫合;于腹股溝韌帶、肌腱處縫合補片內外側緣, 確保補片位置具有較好的平整性對腹外斜肌腱膜進行間斷縫合, 并對外環進行重建, 通過常規措施, 關閉切口。對參照組患者行常規Bassini疝修補術。
1. 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記錄并對比兩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時間、治療總有效率與不良反應發生率。療效標準:患者臨床癥狀并不存在明顯改善, 為無效;患者臨床癥狀局部好轉, 病灶基本恢復, 為有效;患者臨床癥狀基本消失, 病灶完全恢復, 為治愈。總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實驗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優于參照組(P<0.05)。見表1。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88%, 高于參照組的88.54%(P<0.05)。見表2。實驗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1.46%, 低于參照組的33.33%(P<0.05)。見表3。
3 討論
本次實驗結果中, 實驗組患者的手術效果判定各項指標數據與參照組患者進行對比, 組間優勢非常顯著, 即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與周宏年的研究結果極為相似[2]。
腹股溝疝臨床治療多以手術為主要手段, 傳統的疝修補手術需要對疝內容物進行切開以及復位處理, 然后縫合缺損處, 這種手術會造成較大的切口, 患者術中出血量較多, 極易導致患者術后出現切口感染、切口疼痛等情況, 而且由于縫合張力較大, 患者術后病情復發的可能性非常大, 臨床效果并不具有理想性。隨著我國醫療技術的快速發展, 通過生物材料而進行操作的無張力疝修補術受到了臨床醫學的高度青睞[3-5]。相對傳統疝修補術, 無張力疝修補術可大幅減少患者術中出血量及手術時間, 且臨床治療效果非常顯著, 有利于促進患者康復。傳統疝修補術并沒有修復患者的腹橫筋膜, 導致其生理功能無法有效發揮, 極易導致修補處破裂, 病情復發。通過無張力疝修補術, 應用改善后的生物材料對患者腹股溝缺損處、后壁進行體外修補, 可以有效修復患者的腹橫筋膜, 從而改善臨床治療效果, 減少復發[6]。此外, 無張力疝修補術切口較短, 并不會給患者造成嚴重的醫源性損傷, 可以降低患者術后出現傷口疼痛、感染等不良情況的發生率, 不僅有利于緩解患者的心理負擔, 還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不過, 生物補片價格相對較高, 極易給患者造成較重的經濟負擔, 而且由于其屬于人工高分子材料, 存在潛在性感染、排斥的可能性, 所以, 在臨床應用過程中, 需要對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全方位考量[3]。
綜上所述, 在腹股溝疝臨床治療中, 對患者行無張力疝修補術, 可以避免患者遭受嚴重的醫源性創傷, 提高患者治療效果, 促進恢復, 值得臨床大面積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1] 李道快. 疝環填充式和平片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臨床對比分析. 中國全科醫學, 2010, 13(17):1922-1923.
[2] 周宏年. 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47例體會. 中國全科醫學, 2010, 13(S1):55-56.
[3] 鄧龍君, 吐爾洪江·阿不拉, 吐松·熱合曼. 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126例. 山東醫藥, 2011, 51(34):29.
[4] 苑文明, 王秀風, 高秀蓮. 單純補片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319例. 山東醫藥, 2010, 50(38):108-109.
[5] 劉鐸. 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82例探討. 基層醫學論壇, 2012, 16(2):156-157.
[6] 徐林梧, 張留龍. 自固定補片無張力疝修補術與疝環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臨床觀察. 醫藥論壇雜志, 2015(7):72-73.
[收稿日期:2016-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