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躍

【摘要】 目的 分析阜新城區單純近視高中學生心理情緒。方法 選擇經2015年阜新城區中學體檢中確診的單純近視高中學生(單純近視組, 126例), 并與同期體檢中同齡、同性別、視力正常的同校學生(對照組, 126例)進行1:1配對, 共配成126對。入選對象接受臨床精神衛生癥狀自評問卷(SCL-90)評估, 比較兩組評分。結果 單純近視組的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和精神病性等癥狀因子評分及總分(216.39±38.74)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的各癥狀因子評分及總分(181.60±33.16)分(P<0.05或0.01)。結論 阜新城區單純近視高中學生存在著明確的負性心理情緒表現, 應及時準確地評估孩子們精神心理表現, 調節、控制其負性情緒。
【關鍵詞】 近視;高中學生;阜新城區;心理情緒;臨床精神衛生癥狀自評問卷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0.194
我國高中階段學生們學習壓力越來越重, 用眼時間過長、過多, 近視已成為這個年齡段青少年的嚴重公共衛生問題, 其不僅給其學習和生活帶來諸多不便, 還可引發多種眼部并發癥, 嚴重影響著孩子們的身心健康[1]。作者選擇了一組阜新城區高中體檢中確定的單純近視學生(單純近視組), 并按同齡、同性別、同班級條件與視力正常同學(對照組)1∶1配對, 入選對象接受了SCL-90評分評估, 試圖探討純近視對青少年心理情緒影響的一般規律性,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經2015年阜新城區中學體檢中確診的單純近視高中學生(單純近視組, 126例), 并與同期體檢中同齡、同性別、視力正常的同校學生(對照組, 126例)進行1:1配對, 共配成126對, 男生52對, 女生74對, 年齡15~18歲, 平均年齡(16.21±2.36)歲。
1. 2 方法 比較兩組高中學生SCL-90各癥狀因子評分及總分。
1. 3 療效評定標準 心理情緒評估工具選擇及內容:本研究心理情緒評估工具選擇SCL-90評分, 它包括了90多項內容, 并歸結為9大癥狀因子: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和精神病性等。上述癥狀因子分相加后為SCL-90總分, 各個癥狀因子分值及總分值越高代表受測學生心理情緒問題越嚴重。SCL-90評分屬于自評問卷, 由學生自行填寫。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調查結果顯示, 單純近視組的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和精神病性等項癥狀因子評分及SCL-90總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或0.01)。見表1。
3 討論
我國青少年近視現況令人堪憂, 教育部進行的“2010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專項調研”顯示, 我國中、小學生視力不良檢出率居高不下, 其中小學生40.89%、初中生和高中生分別為67.33%、79.20%, 高中生檢出率最高, 且比2005年教育部同類調查增加了3.18%[1]。另一方面, 高中階段是孩子們身體成長及心理發育最重要階段, 一些醫學專家認為, 青少年近視與心理健康密切相關, 多數近視學生可能存在著精神心理問題, 后者直接影響其生活習慣和學習方式, 后兩者又是發生視力不良的重要危險因素[2, 3]。因此, 調查及了解不同區域高中近視學生心理情緒表現, 進行有針對性干預防治是糾正視力不良的重要途徑之一。本研究選擇一組阜新城區高中體檢中確定的單純近視學生為調查分析對象, 并按同齡、同性別、同班級條件與視力正常同學(對照組)1:1配對, 心理情緒評估工具使用SCL-90評分。統計數據顯示, 單純近視組的各項癥狀因子評分及SCL-90總分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或0.01), 提示阜新城區單純近視高中學生存在著明確的負性心理情緒問題, 另一些國內中小學生健康保健工作者涉及不同地區高中近視學生心理健康調查[4]結論與作者觀點符合。
高中學生近視問題不僅為醫務工作者研究課題, 同時也引發了整個社會普遍關切問題, 孩子們的視力發育還是屬于生理過程, 然而后者轉歸和結局又與心理情緒現況密切相關的。因此, 中小學生衛生保健工作者在制定近視預防、干預及治療計劃中, 應包括及時準確地評估孩子們精神心理表現和調節、控制負性情緒等項內容。
參考文獻
[1] 韓琪媛. 近視學生的心理特征研究. 中國健康教育, 2004, 20(10):947-948.
[2] 宋蘭香.中學生近視與心理健康的調查分析.臨床合理用藥, 2010, 3(16):130-131.
[3] 郭秀偉, 周麗英.聊城市城區部分近視和正常視力高中生人格特征及心理健康狀況.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15, 23(1):136-138.
[4] 劉曉玲, 李麗娜, 苑杰.高度近視和中低度近視高中生人格特征及心理健康比較研究.眼科新進展, 2012, 32(10):963-965.
[收稿日期:2016-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