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光+劉麗波+張季

【摘要】 目的 通過不同劑量促紅細胞生成素(EPO)治療老年化療后腫瘤相關性貧血的療效, 及血栓形成危險性的比較。方法 60例惡性實體瘤化療后貧血患者, 根據EPO劑量不同分為常規治療組(35例)和加大劑量治療組(25例)。常規治療組給予EPO1000 IU, 加大劑量治療組給予EPO20000 IU。比較兩組治療前后血紅蛋白(Hb)及凝血指標變化情況。結果 兩組治療后Hb、紅細胞壓積(HCT)均升高, 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其余5項凝血指標治療前后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常規治療組治療前后Hb差值為(3.80±11.88)g/L, 加大劑量治療組為(9.64±8.04)g/L, 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其余6項凝血指標比較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治療老年腫瘤化療相關性貧血EPO兩組劑量皆有效, 增加劑量時療效增加, 未增加血栓危險性。
【關鍵詞】 腫瘤相關性貧血;化療;促紅細胞生成素;血栓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0.116
腫瘤相關性貧血(CRA)主要是指腫瘤患者在其疾病的發展以及治療過程中發生的貧血。近年已有一些研究證實EPO治療化療所致CRA臨床效果顯著, 多數研究認為高濃度的EPO改善CRA的程度優于低劑量, 可能與較高濃度的EPO 更能滿足骨髓紅系祖細胞造血的需求有關[1]。但此類研究在老年人中所做較少, 因老年患者多有動脈硬化、高血壓, 若血液高凝可能易發生血栓, 增加EPO的劑量多少為合適, 即提高有效率又不增加血栓危險, 應引起關注。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1月~2015年6月本科收治的惡性實體瘤化療后患者60例, 體能狀態(PS)評分0~2分。按世界衛生組織(WHO)標準, 年齡≥65歲為老年, 其中男38例, 女22例;肺癌26例, 乳腺癌癥18例, 胃癌5例, 結直腸癌癥11例。隨機分為常規治療組(35例)和加大劑量治療組(25例)。
1. 2 排除標準 妊娠婦女或哺乳期婦, Hb≤60 g/L且輸血者, 有嚴重的肝功能衰竭有嚴重心、肺、腎疾病者, 有血栓患者, 高血壓未控者。有胃腸道出血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出血。
1. 3 治療方法 常規治療組給予EPO 1000 IU, 3次/周, 皮下注射。加大劑量治療組給予EPO 20000 IU, 2次/周, 皮下注射, 兩組均治療4周。兩組同時給予補鐵治療, 選用蔗糖鐵100 mg, 靜脈滴注1次/周。入組前控制血壓基本正常, 每日監測血壓, 若發現治療過程中纖維蛋白原、D-二聚體增高正常值2倍以上時, 給予低分子肝素鈣5000 U皮下注射1次/d。每周查血電解質, 注意血鉀、血糖、凝血指標變化。發生血栓者立即停藥, 并抗栓治療。
1. 4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治療前后Hb的變化以觀察療效。通過HCT、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纖維蛋白原(FIB)、D-二聚體、纖維蛋白原降解產物(FDP)6項凝血指標的變化, 觀察兩組間血栓形成的危險性。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IBM SPSS20.0 for Windows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治療后Hb、HCT均升高, 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其余5項凝血指標治療前后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前后血紅蛋白及凝血指標差值比較, Hb差值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其余6項凝血指標比較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2, 表3。
3 討論
目前腫瘤相關性貧血的治療主要包括輸血、補充鐵劑、使用EPO及更改治療方案。輸血改善貧血維持時間短, 且并發癥多。研究表明癌癥患者體內EPO分泌相對不足和骨髓對EPO反應性降低是導致貧血的直接原因[2]。隨著在臨床上應用的日益廣泛, 一些新的問題和爭論逐漸出現了, 并引起了臨床上的困擾, 如EPO最佳劑量和應用方案問題, 療效預測問題, 對腫瘤的影響和對患者的生存影響等。在這些問題中, 以最佳使用劑量和用法問題爭議最大, 討論最多。雖然有報道在EPO使用人群中具有更高的血栓形成和血管事件發生率[3], 但可能與患者本身高危的心血管因素及較高的Hb 靶目標值(Hb>140 g/L) 有關。并且同時也有研究證實大劑量EPO是相對安全的[4]。王海冀等[5]的促紅素對荷瘤小鼠血栓形成影響的實驗研究表明:在一定的劑量范圍內, 促紅素的使用不會增加荷瘤小鼠血栓形成的危險;當超過一定劑量時, HCT和空腹血糖水平也相應增加, 從而增加血栓的形成。還有研究者試圖探索低于說明書用法用量的重組人紅細胞生成素使用劑量, 以期進一步降低EPO治療可能的風險[6], 但結果顯示, 低劑量組的顯效時間較常規劑量組晚, 而且低劑量組的 8 周有效率、HB和HCT值均低于常規劑量組 (P<0.05或0.01), 而不良反應方面并無顯著區別。
本組研究結果顯示, 治療4周后, 兩組患者Hb、HCT均較治療前上升(P<0.05), 凝血指標治療前后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指標治療前后Hb差值比較,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其余6項指標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提示貧血指標在促紅素量劑量增加時, 療效有增加, 但不顯著, 可能與兩組劑量差距較小有關, 凝血指標無明顯差異, 未出現明顯副作用, 血栓危險性無增加。說明本研究EPO 20000 IU給藥既提高了治療療效又未增加血栓形成風險, 減少了給藥次數, 可考慮進一步增大劑量治療, 以期達到更佳療效。有待臨床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Ariganello O, Mancu so A, Di Molfetta M, et al. A new inducti on schedule of epoetin al fa 40000 IU in anemic patient s with advanced lung cancer. Lung Cancer , 2004 , 46(1):119-124.
[2] Spivak J L. Cancer-related anemia: its causes and characteristics. Seminars in Oncology, 1994, 21(2 Suppl 3):3-8.
[3] Rose MG, Berliner N. Erythropoietin to treat head and neck cancer patients with anemia undergoing radiotherapy. Current Hematology Reports, 2004, 3(2):83-84.
[4] Patton J , Kuzur M , Liqqett W, et al. Epoet in alf a 60000IU once week ly foll owed by 120000IU every 3w eeks increas esand maint ains hemoglobin levels in an emic cancer patients undergoing chemotherapy. On cologist, 2004 , 9(1):90-96.
[5] 王海冀, 安永恒.促紅素對荷瘤小鼠血栓形成影響的實驗研究. 國際腫瘤學雜志, 2007, 34(4):318-319.
[6] 成之福, 安保國, 蘇州, 等.促紅素低劑量與常規劑量法治療惡性腫瘤貧血的療效比較.中國醫院藥學雜志, 2009, 29(23): 2023-2025.
[收稿日期:2016-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