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惠子
摘 要:商業秘密作為企業重要的無形資產,對促進企業創新發展和保持競爭優勢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以管理的視角列舉了保密意識、保密內容、人員約束、對外合作、事后救濟措施等企業商業秘密保護中存在的一些常見問題,為此提出了有關建立商業秘密保護體系的建議對策。
關鍵詞:商業秘密;企業管理;常見問題;保護對策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37(2016)21-0025-02
1 企業商業秘密保護中的常見問題
1.1 缺乏對商業秘密的清晰認識
商業秘密,是指不為公眾所知悉,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并經權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多數企業都能夠意識到商業秘密保護工作的重要性,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有的企業對商業秘密的范圍存在較大誤區,常常將已公知的信息加以保護,而具有秘密性的信息卻不加以管理,導致泄露;有的企業僅采用簡單的措施進行保密,流于形式;有的企業投入巨大,保密效果與成本支出卻不匹配;有的企業對商業秘密法律界定不清晰,缺乏對保護對象的認識,導致管理的混亂和措施的不到位。
1.2 缺乏對保密制度的系統梳理
部分企業缺少對商業秘密管理的統籌規劃與整體布局,有的企業將保密工作分散于各個部門,沒有制定專門的保密規章,缺乏具體的保密措施;有的企業雖然有保密制度,但不具操作性,針對性不強;有的企業制定的保密制度與企業其他規章制度存在矛盾,如績效考核制度與保密制度的矛盾,績效考核以員工論文發表為基本標準,但員工發表論文時未嚴格遵守保密制度,甚至將涉及商業秘密的技術原理完全體現在論文中,造成泄密。
1.3 缺乏對涉密人員的具體約束
企業如同一個高效運轉中的機器,員工則是這臺機器最重要的零件,也是最關鍵的商業秘密。涉密員工的流動,兼職人員的泄密,離退休員工的泄密,員工發表學術論文的泄密,員工為私利向競爭對手的泄密等已成為企業商業秘密泄露或被竊取的主要原因和途徑。雖然大多數的企業都與員工簽訂了保密協議,但這些協議的條款并未具體約定相關保密事項,不能有效地約束涉密人員的行為。
1.4 缺乏對外合作的保密程度控制
對外合作為企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和發展空間,提高了技術和信息的利用,但合作中企業以自身利益為驅動,其相互活動的過程中必然存在潛在風險。企業在對外合作和交流的過程中,保護意識淡薄,易導致泄密。
1.5 缺乏泄密后的事后救濟措施
當發生商業秘密泄露事件后,有的企業缺乏應急預案,沒有及時地做出反應,導致泄密范圍進一步擴大;面對商業秘密侵權或糾紛時,有的企業沒有采取有效的法律救濟措施,雖然知道申請仲裁或訴訟是有力的維權途徑,但實踐中較難收集相關證據,導致舉證不能,最后不了了之,無法彌補損失。
2 加強企業商業秘密保護的建議對策
企業應增強意識,完善制度,建立以“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維權”為基本原則的企業商業秘密保護體系。
2.1 事前積極防范,保護企業商業秘密不受侵害
2.1.1 加強企業商業秘密體系化管理
企業應使商業秘密管理始終貫穿于企業經營管理的過程當中,應把商業秘密管理與企業崗位設計和部門職責相掛鉤,可根據實際情況建立適當的保密管理機構或領導小組,如設立企業保密委員會,規模較小的企業可由企業相關管理部門歸口管理,設置保密專員,落實保密規章制度執行,發現問題及時匯報并作出處理意見;商業秘密管理應與企業績效考核和激勵機制相協調,提升對商業秘密運用的同時,加強商業秘密的體系化管理。
2.1.2 完善企業內部保密規章制度
保密規章制度是企業針對商業秘密采取具體保護措施的根本規范,也是法律程序上認定該商業秘密是否成立的重要證據之一。企業應結合自身商業秘密的特點,制訂包括涉密文件管理、涉密會議管理、網絡信息安全、合作交流、人員流動、涉密員工管理、論文發表、廢棄物處理等系統化內容的保密規章制度,并通過民主程序,即通過企業工會充分征詢員工意見,采取有效的公示方式,讓員工知悉保密規章制度的內容,積極地配合和執行。
同時,也要注意保密制度與企業其它制度之間的相互協調,形成有效的監督與約束機制。
2.1.3 增強企業商業秘密保護意識
商業秘密是因權利人對有關信息的自我保護而產生的權利。因而企業首先應有商業秘密保護的主觀意識[2],可采用會議、企業內報刊、講座、企業內網等多種形式加強員工的保密培訓和宣傳,針對涉密人員組織專門的商業秘密普法培訓、發放保密手冊、簽署保密協議,使員工充分意識到商業秘密保護的重要性,形成全員參與、自覺保護的良好氛圍,構筑企業商業秘密保護堅實的防火墻;企業應清晰界定商業秘密,正確區分技術成果類型,根據技術成果研發難度,企業保密能力,專利授權可能性等采取不同的保護方式,綜合考慮運用申請專利保護和商業秘密保護手段。
2.2 事中有力控制,提升企業商業秘密管理運用
2.2.1 落實企業保密具體措施
企業根據保密規章制度的規定,商業秘密載體的特性,采取有效的技術手段和物理措施對商業秘密進行保護和管理。如:生產或實驗區域的保密措施,設特別保密區域,安裝電子監視防盜系統;生產設備、實驗過程的保密措施,設備保密部分用箱體鎖閉,并標有可識別的保密標志,含商業秘密的生產或實驗須在保密區域內進行,實驗過程應保留完整原始記錄和研發資料,并采取保密措施;文件的保密措施,劃分商業秘密的秘級,在保密文件上加蓋涉密章或保密聲明,明確保密期限;涉密計算機的保密措施,設置訪問權限,對涉密信息采用密碼或者代碼等[3],涉密計算機系統維修與維護須專人監督;廢棄物的保密措施,辦公使用后廢棄的圖紙、文件、磁盤、打字機色帶等應徹底粉碎銷毀。
2.2.2 規范企業涉密人員管理
人是企業的根本,以人為本是企業發展的宗旨和動力。規范對涉密員工的考核,不僅在選聘時要對員工的工作經歷、財務信用、性格、政治面貌等多方面考察,在聘用期間也要把保密作為員工考核管理內容;對一些涉及商業秘密的關鍵技術部門,應從保密角度配置人員崗位,把保密措施目標落實到人;限定商業秘密知悉人員范圍,與涉密人員簽署保密協議,對保密的內容、范圍、期限、違約金、賠償金的計算方法或具體數額作詳盡明確的規定,這是訴訟時有利的原始證據;還應做好離職員工的保密審查,收回其具體保管或涉及的保密資料,按規定程序辦理離職手續,防止企業商業秘密的泄露。
2.2.3 加強企業對外合作保密工作
企業的對外合作也是導致泄密的主要原因,應采取具體的對外合作保密措施。明確對外合作的內容。企業在與其他企業的合作、委托、授權過程中,應謹慎把握控制好合作與技術保密的程度,嚴格審核相關合同與協議,詳細約定雙方權責,明確權利主體、權利歸屬、權利范圍、保密范圍以及違約責任等具體內容;慎重選擇對外交流與合作的伙伴。
對外合作是企業雙方基于信任關系建立的利益組合,事前對合作方必須有明確認識,充分了解和審查其資產、信譽、技術等履約能力;在涉及技術秘密的商務談判之前,先與對方簽訂保密協議,即使談判結果雙方未能達成合作,雙方也必須對談判中獲悉的技術秘密承擔保密義務;加強對外宣傳和交流的保密管理。對外宣傳交流應由宣傳部門承擔保密初審工作,建立新聞發言審查制度,論文或科技成果發表審查制度,對相關材料預先審查,不得涉及專有技術訣竅,在研產品,精確技術參數和保密數據等[4]。外來人員進入重點科研部門、生產車間、試驗室等地進行參觀、拍照和錄像,須經保密管理部門同意。
2.3 事后有效維權,彌補企業商業秘密泄露損失
2.3.1 制定商業秘密泄露后應急措施
商業秘密泄露后的應急措施屬于事后控制,是為防止損失進一步擴大以及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有效控制手段。發生商業秘密泄露事件,企業應立即啟動應急措施,盡快調查泄密源頭或泄密環節,以及泄密事件相關人員情況,了解泄密的途徑和范圍。
在全面準確掌握相關情況的基礎上,形成事件報告,評估有關危害,由保密機構或相關管理部門形成危機處置的領導小組,從經濟、法律、政策等角度作切實可行的詳細處置方案,針對有關泄密人員和企業發警告函,主張權利,告知其泄密的法律后果,要求其返還相關技術秘密,并不得再公開和使用,防止泄密范圍進一步擴大。
2.3.2 采取有效方式追究侵權者責任
企業在對泄密事件進行有效控制的基礎上,還應積極尋求司法救濟,及時阻止侵害行為,追究侵權者責任。企業應全面搜集被泄露的商業秘密相關證據,如合同樣本、具體工藝、研發資料、人員檔案、規章制度等,在證據無法固定或可能滅失的情況下,向法院提交證據保全申請,為法律維權奠定基礎;根據實際情況,做出合理的評估,與企業顧問律師研究恰當的解決方案或訴訟策略,可選擇采取雙方協商、仲裁、訴訟等方式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構成犯罪的還應提交有關機關依據刑法規定進行懲處,通過借助公權力的介入,最大限度挽回企業損失。
參考文獻:
[1] 吳漢東.知識產權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
[2] 孔祥俊.商業秘密保護法原理[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1999
[3] 孔祥俊等.商業秘密保護實務[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2.
[4] 王喻,王曉豐.公司知識產權管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