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毅南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當我們贊美一個人的時候,會說“這人好厲害啊,不僅智商高,情商也高!”而且還逐漸形成了一種觀點“光是智商高的人未必會成功,情商高的人才更有可能成功”。伴隨而生的,是大量的暢銷書和輔導班,教你如何提高情商——小伙子,來來來,我看你骨骼精奇,只要八千八,秘籍拿回家!買了我這本情商寶典,你就走上成功的康莊大道了!
然而,如果你夠仔細,或許會發現:往往被認為“情商高”的人,也都相當聰明。那么問題來了:智商難不成是情商的先決條件?
事實上,這也是科學研究所發現的:情商和智商高度相關,且存在因果關系。
智商的由來
情商的概念最早是在1980年代(說好的智商呢?),從對人類智力的一系列研究中衍生出來的。但對智力的探索,早已存在千年,《論語》中就已經有大量關于智力養成、智者與愚者區別的討論。關于智力的定義,最簡單也是最通用的,就是用大腦解決問題的能力。問題可以五花八門,上至如何發射火箭這種尖端科技,下到如何有效地“撩妹”(你不會真以為撩妹只是看看教程就解決的事情吧……),都是智力的戰場。
智商的概念產生于1904年,當時心理學家 Charles Spearman 通過給人們進行多項智力測試(空間、算數、推理)時發現,在一項測試中得分較高的在其他測試中得分也都較高,因此他認為人的智力是一個整體的能力,即智商。智商是一個相對概念,首先假定了同齡人人均數值為100,約定俗成的,智商高于120就是“聰明”,高于140就是“天才”,顯著低于80就被認為是弱智。因為智商跟年齡有關,所以智商的測定結果也會隨年齡改變。大多數人的能力隨著年齡提高而提高的。
基于智商會隨著年齡改變這個觀點,到了1967年,Raymond Cattell 發現,人類的運算能力和推理能力等抽象思維能力往往隨年齡增加而減弱,但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卻隨著年齡漸長。因此他認為人類存在兩種能力,一種是流體智力,代表抽象思維能力,一種是晶體智力,代表知識經驗水平。解決問題既需要抽象思維,也需要知識經驗儲備。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年紀大了運算能力下降了,但能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卻比自己小時候強很多。流體智力和晶體智力的概念影響甚深,時至今日依然非常有影響力,且有大量生理和實證支撐。
情商是智商的肋骨
另一類智能理論側重能力的多樣性。1938年,心理學家Louis L. Thurstone 通過觀察,認為智力不是一個整體能力,而至少有7種不同的智力;而到了1983年,Howard Gadner 又重提多重智力理論,在他的理解中智力有8個維度,而且在不同環境和文化下被賦予了不同重要性,他們是:視覺-空間智力(畫家和建筑師),文字-語言智力(作家和演說家),身體-運動智力(運動員),邏輯-數學智力(傳統智力),音樂智力,自然感知智力(與熱愛動物、探索自然的能力,存爭議),人際交往智力,自我控制智力。最后兩種智力,便是后來被一小部分心理學家和科普作家延伸為情商的東西,并在 1990~2000 年間風靡全球。
情商,在沒那么嚴謹的學術領域的定義會比普羅大眾的更精準一點,分為兩個部分:1. 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2. 感知他人情緒的能力。換句話說,想成為一個“情商高”的人,首先自己要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與行為。進一步地,則要學會感知并調節別人的情緒。不言而喻,情緒是社交中的重中之重,所以毫不意外地,人們會認為“情商”是一種社交智力。漸漸地,“情商”概念和當時風靡的成功學沆瀣一氣,成為毒害世界的偽科學心理學概念。
到底怎么高度相關?
要解釋這兩者的相關性,就得先講到智商的成因。誠然,基因是重要的因素,但并非全部,基因對智商的影響平均來看應該只占一半,剩下的就是環境影響了。就像一株水稻,無論其基因多么優良,要是沒有水、陽光、肥料、良好的氣候、以及躲開災難的運氣,都無法結出沉甸甸的稻子。人類的智力也是一樣,一個小孩,無論先天智力多么優良,在生長發育的過程中都需要一個安全穩定的環境,充沛的營養和專注的學習,以及適當的機會。而這其中,對智力發育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自控能力,也就是對自己意志和情緒的控制力。
美國心理學家們通過一個很經典的軟糖實驗來測試小孩在5歲時的自控力:放1塊非常好吃的軟糖在桌子上,告訴孩子如果你不吃,堅持10分鐘,我回來之后給你兩塊。孩子們面對誘惑所堅持的時間,正是他們自控能力最直接的體現。最終科學家通過多年跟蹤搜集數據,最終發現了當年堅持時間的長短是與小孩成年后的智商相關性最強的因素,同時也是決定其社會成就最有力的先兆。
回想一下流體智力和晶體智力的概念:智力需要知識和經驗的積累。兩個流體智力相當的人,誰的知識多,誰能解決的實際問題就更多,進而獲取的獎勵和資源就更多,上升空間就更大,對智力的鍛煉也就越多。這就像滾雪球一樣,絕大多數孩子沒有那么天才,都是一點點積累優勢,不斷超越環境中不夠聰明不夠專注的孩子,最終才成為社會金字塔頂尖的人。而專注,就要求能控制自己情緒。
那么情緒感知能力呢?情緒感知由兩個部分組成,對周遭環境的敏感和判斷能力;第一個是生理決定,第二個則也是通過學習和思考產生。一個健全的大腦對環境的感知能力是很強的,所以這本身跟智商高度相關,第二個則看后天努力的方向。有些人高智商低情商,似乎不懂別人的情緒和感情,這主要是因為他們沒有像練習解題一樣練習判斷情緒,不知道怎么處理。所以想要提高“情商”確實需要學習,但它首先還是需要一個聰明的大腦,又在生活中大量訓練了情緒判斷,以及使用情緒作為解決問題的工具(和使用數學、使用杠桿、以及使用拳頭一樣),所以顯得在人際交往中很是吃香。
文章最后,筆者我要補一刀再跑路:很多時候,一些人之所以被人說成高智商低情商,是因為他們不在乎你的感受,他們不是不懂你的不爽,只是覺得,你們這些凡人的情感,我何必在意呢,比起這個,還是征服星辰大海比較有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