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中行
近些年來,教作文或學作文,著重仿作以求速成的辦法像是頗為流行。這表現為“小學生作文”和“中學生作文”之類的書刊為數不少,據說銷路也頗為可觀。這類書刊選錄的文章,大多為學生的習作,有的附有老師或語文專家的批改。顯然,這是兼講作法的范本,意思是還不夠這樣水平的,可以體會仿效,急起直追。這種辦法究竟好不好?
我的看法是適度地用,有好處;如果超過限度,把它看作唯一的靈丹妙藥,那就會欲速則不達。
先說好處。前面一再說過這個意思,學作文也要取法乎上,以求至少能夠僅得乎中。可是對初學者,取法乎上有時候會感到困難,這就是孔子大弟子顏回說的:“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總之是不知道妙處在哪里。還有時候,大致知道妙處在哪里,可是自己的本領與之差距太大,心有余而力不足,是欲接近又不得其門而入。如舊時代許多文人對《莊子》,就是這種心情,高山仰止,可是上不去,于是不得已,退而學韓柳,甚至更退而學方苞、姚鼐,甘心作桐城派的末流。再舉近代大作家為例,魯迅的作品,大家都承認是至高的范本,可是學它卻不容易。至于初學,據我所知,有些人就常常看不懂,不懂,其妙處在哪里尚且不知,自然就更談不到學它了。這里的問題是理想與可能的兼顧或暫時偏顧的問題。取法乎上是理想,做不到,只好舍兼顧而暫安于偏顧,先要“可能”。“小學生作文”和“中學生作文”之類的優(yōu)越性就在這里。你說它不夠“上”嗎?確是如此。可是它是可能拿到手的,容易拿到手的,根據“手里的麻雀大過天空的鷹”的原則,我們當然應該抓住它不放,就是說,把它看作入門之路,好好利用它,讓學習的人于照貓畫虎的練習中,將不知道如何作的變?yōu)橹廊绾巫鳎荒芡樀淖優(yōu)槟軌蛲槨?/p>
得其門而入,提高快,是偏顧“可能”的好處。但不可因此而放棄了兼顧,就是說,不應該停在這里,而不向“理想”或“取法乎上”前進。如果真就停滯不前,那就是利用仿作超過了限度,過猶不及,好處會變?yōu)閴奶帯奶幨窍旅孢@些:
(一)受拘束,不利于放。有時候,我聽見有的老人物或半老人物評論報刊上的某些文章,說是“不脫中學生氣”。這意思是,題材范圍窄,立意淺易而平常,表達方面,用全力修飾,所得卻是疲弱而不自然。這評論自然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過說中學生時代的文章還不能高,不能深,不能放,這意見是不錯的。仿作,以這類文章為范本,就像是在有圍墻的體育場里跑步,無論你怎樣馳騁,沖到圍墻以外的可能是沒有的。
(二)難得博取就不能取法乎上。由道理方面說,強調仿作的辦法未必就不能兼顧博取,但事實是,既然大部分注意力放在“小學生作文”和“中學生作文”之類上,想同時研讀魯迅以及五四時代及其后的許多作家的許多作品自然就不容易了。其結果是,文思和文筆的泉源僅僅來自學生作品之貓,照樣畫,即使成績好,能夠完全不走樣,也不過完成個同樣的貓,想畫成呼嘯山林的虎是做不到的。成貓而不成虎,這是能得近處之小利而不能得遠方之大利,度長短,計得失,是不合算的。
(三)難得大提高。仿作的范本當然超過低標準,因為不只是沒有揪住辮子的錯誤,而是平穩(wěn)通順,在立意、取材、條理、表達等方面都合乎作文的規(guī)程。有的人也許會想,這就夠了。知足,不好高騖遠,自然也沒有什么不可以。不過,以學習書法為喻,昔日文人寫小楷,只求平整勻稱,能夠通過科舉考試,這就自己說是有成為書法家的機會而不利用,由別人看是甘居中游,總之是未免可惜。學作文也一樣,只致力于仿作,滿足于平穩(wěn)通順,有再提高的機會而不求提高,也是未免可惜。求提高,就不能在仿作的范圍內踏步不進,因為仿作有個極限,是逼真范本,而范本,充其量不過是超過“學生氣”不多的作品,只滿足于此,最多也只是取法乎中了。
由以上的分析看來,仿作的辦法,其價值有正反兩面:初學,有利于速成;但過于依賴它,就會阻礙向高處、遠處發(fā)展。穩(wěn)妥的利用辦法是取其所長而舍其所短,具體說可以這樣:(1)就時間說,早期多用一些,隨著程度的提高,逐漸減少。(2)就范圍說,即使是早期,也可以兼仿學生作品以外的作品,舉例說,讀了魯迅先生《朝花夕拾》,作為樣本,模仿寫兩篇回憶也未嘗不好。(3)時時記住,仿作是兒童的學步車,扶著它走,目的是終于有一天,能夠離開它蹦蹦跳跳。作文的蹦蹦跳跳是廣取眾長,融會成自己的所見所知和表達格調。這要到他人的汗牛充棟的篇章里去摸索,自己的千百次的胡亂涂抹里去摸索,總是坐在小書桌前照貓畫虎是不成的。
(選自《作文雜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