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儒釋道是主要的三大源流,其本質皆為融合相通,各有釋疑,但都是對天道真理的闡釋。儒家善于治世,道家善于治身,佛家善于治心。佛家專注超撥,出世得樂;道家醉心逍遙,避世觀察;儒家則有一顆救世之心,入俗塵于擔當。
置于當代,三種流派都能給予我們世人無窮的啟迪和智慧的開啟,引人思考,助人發奮,在浩瀚的傳統文化繼承中汲取精粹,成就自我價值。面對紛繁復雜、千變萬化的新型社會,各種思維和觀念的碰撞,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地球已經成為一個“村莊”,互聯網等現代科學技術的全面滲透,一時間,很多人就像迷失的羔羊,難以掂量與應對,浮躁之心態置人于不知所措,茫然無比。
因此,在風起云涌的現代社會,如何應對這千變萬化、目不暇接的社會變革,開啟企業員工成長的心路,成就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同步雙贏,是值得企業管理者和每一位員工去冷靜思考和用心面對的客觀現實。
本文試用從人性的角度、從傳統的文化精髓中汲取有益營養,結合時代發展之趨勢,就人的最基本之素質修養進行一些探求。
一、個人素質是立身之本、成長之基
自古以來,諸子百家及仁人志士,無不對人的修為、修煉提出了真知與灼見,“仁、義、禮、智、信”,其智慧的光芒穿透歷史,思想的價值經世傳承。《禮記·大學》中就闡明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哲學,成為儒家流派的精典,也是深受國人推崇至尊的人文道德規范。
人是世界最基本的元素,由此而組建了多元的人類社會。在一個特定的人文環境中,一個人的個人素質與修為高低決定這個人在社會中的適應程度及成長的空間(人從小到老,直至離世,都是在成長的過程,既包含著身體健康變化的自然規律,又孕育著人的心路變化歷程)。在一個單位、一個企業或一個團體中,個人素質更是團隊精神文化的精髓所在。因此,要提升一個企業的精神文化,首要的要著力企業員工素質修養的培養和提高。
21世紀是一個多元的社會,經濟全球化與互聯網思維成為引領各國發展的風向標。要適應這一全新的社會,個人素質修養愈發顯更為重要和迫切。
二、如何提升個人的素質修養
這個問題的提出,也許答案是多向的,也是多元的。但最為根本的認識都是一致的:個人素質修養對任何人而言,都不是一兩天能夠提高的,而是一個日積月累長期堅持的過程,需要更多的修行和修煉;對自身的言、行的約束,在人生實踐中,逐漸達到“知行合一,天人合一,情景合一”的至高境地。在此過程中從內心散發出個人的人格魅力,彰顯價值的正取向和正能量。
人在社會,從事各項工作,打拼自己的事業,或多或少在某些行業、某些領域、某種技能上,都有突出的個人能力和潛質,展示在一個企業和團隊層面上。隨著自己的不斷努力,行業對你的高規格不斷要求,你成為了專家、學者,甚至是領軍人物。但就個人素質修養都并不是靠簡單的學習就可以提高的,而是需要自己長期漫長的關注,從一點一滴,言行舉止、生活作風、工作作風、道德規范、社會認知等方方面面體現出來的。人在企業,作為企業員工行運于社會,自己所代表的不僅僅是個人,更多的是代表一個團隊,一個團隊的文化和精神,如何處理好個人與集體團隊的關系,協調好團隊的合作能力,彰顯團隊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關乎個人命運和集體的榮耀,此時的“德”已超乎于你的“智”和“才”。美國人有句俗話,講的是20世紀人的成功基本靠智商,21世紀成功人士的標準主要在于其情商,這里推崇的情商實質是和儒家講的修身、養性是不謀而合的。情商的魅力就在于讓別人舒適,讓客戶滿意,體驗著一種快樂,這就是合作、共贏的理念。
三、個人素質修養的十大主張
前面就個人素質修養進行了重要性探究,那么提升個人素質修養應該從何入手呢?依照現代社會對人的基本要求,就企業員工最基本的準則提出十大主張,或稱為十大基準。
(一)服從多數,求同存異
作為企業員工最基礎的使命就是執行,就是服從企業、團隊的制度和規章。倘若遇到問題,在有分歧時,按上述原則辦事,做好本職工作,本崗位工作,切不可特立獨行,過分強調自我的主張,又沒有更好的建議,失之于自己的涵養。一般情況下,應不急于表明自己的態度或發表自己的意見,對問題要深思熟慮,不斷去推敲和研究,拿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和措施,有理有據,深入淺出,思維清晰,且具有創新性。
(二)正視自我,善待他人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聰明的人要善于看清自己的不是和短處,充分肯定別人的長處,揚長避短,才能不斷進步。當然在工作中,尤以要發揮自己的長處和特點,并注意相關知識和技能的修煉。古人云:“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只要做足了功課,精于行,善思善為,成績自然會垂青于你的。
(三)實事求是,絕不夸張
一個人應該老老實實做人,勤勤懇懇用心辦事。做任何事情都不要過于變調,而是兢兢業業。有時候,很多人自以為聰明,認為說實話、辦實事的人是傻瓜。其實不然,那些只愿意投機取巧、瞞天過海、溜須拍馬的人終究會得到應有的懲處的。上天是公平的,只有誠信之人,精于用心的人終會得到好的回報。俗話說“滿招損,謙受益”就是這個道理。
(四)順應環境,適者生存
人的一生會遇到許多不同的環境,困苦與挫折總是相伴人的一生,要學會順應時代,順乎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正如孫中山先生如說,“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要正確處理好上下級之間,同事之間的關系,坦蕩真誠,和睦共處,相互學習,共同提升。要讓大家總是感到你的個性特質,展現自己的個性魅力,樂施好善,融入團隊,奮發而為。
(五)言簡意賅,突出重點
一個人在團隊中,總有很多場合要發表意見和見解,講話時,一定要突出主題和重點,簡潔的語言能使人愉快,令人點贊,樂于接受。話多冗長,會使人厭倦,聞多必雜,雜而無常。簡明清晰的話語,一定會事半功倍。
(六)內斂自己,沉穩應事
謙虛、低調是一個人的美德。工作中,不要胡吹亂侃,不要高抬自己,這無異于貶低別人,不僅是對別人的不尊重,也是對自己的不尊重。待人處事,“度”字很重要,要沉穩應事,不要夸夸其談,注重內斂式的個人修為,要多傾聽對方意見,無論別人看法怎樣,都要真誠待人,和為貴,相融趨同,互為補充,讓思維在碰撞中產生火花,從中獲取有益的知識。
(七)正視問題,切忌抱怨
一個人工作、學習、生活中,總有不少問題,少不了一些爭執,切不可亂生抱怨,過于指責會使你失信、失敬于人,但人心存厭倦。自己的事或團隊的事沒有做好,沒有達到預想的目標,要敢于承認自己的過失,檢討自己,敢于擔當,找出失敗的原因,分析其中之要素,找到解決的辦法。“亡羊補牢,未為晚也”,就是這個道理。事實上,對個人和團隊都是一次修煉,而每一次失敗也都是成功的基石,只有持之以恒,善于總結,自然會有所提升的。
(八)知行合一,言行一致
要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是很艱難的。但一定要誠實,這是做人的基本原則,人不要說謊,一旦謊話被擊穿,是最令人尷尬的事,也是別人對你不信任的起點,更是你自己最大的損失。在工作中,要擔當,要負責,但不要說大話,不要言過其實,做任何事情都要量力而行,說到做到,不放空炮,做不到的,寧可不說,也不要亂做胡為,其結果是害人害己。
(九)目光遠大,志存高遠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當財運亨通時不忘貧窮;當經濟拮據時要看到光明;當一帆風順時意識困境;當道路坎坷時要想到平坦。遇事要看長遠,不能只顧自身利益,眼前利益,要有大局思維,全局意識,要洞察大勢,不能事事計較,更不能為了私利而挺而走險。做人就是要有志存高遠,遇難而堅,遇挫要勇的雄心壯志。
(十)廣交朋友,少數“敵人”
常言道“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籬笆三個樁”,人在工作中要做成一件事情,尤以大事,不能沒有團隊的幫助,系統間的配合,跟離不開卓越人才的指點。要始終牢記“多個朋友多條路,多個仇人多堵墻”的道理,以“和”為貴,和合相處,共為發展。
綜上所述的十大主張,其實是做人最基本的原則和態度。而在實際工作和學習中,還需要我們多去學習和實踐,要多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從國學精典中,汲取更加寬泛的營養,不斷涵養自己的文化底蘊,多善養一些浩然之氣,必定會更好地理解傳統文化中的智慧,做一個名副其實的思考者、踐行者、開拓者。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成就人生素養,提升自我價值。
參考文獻:
[1]房廣順,李東.論文化自覺的認知與塑造[J].人民論壇, 2012(05).
[2]秋石.鞏固黨和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J].求是, 2013(20) .
[3]易小明.外求與內生:施與德行的兩種生成方式[J].道德與文明,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