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為
摘 要:我國目前已全面進入城市時代,亟需改變以往城市發展和社會管理中的諸多失衡問題,應對城鎮化過快導致的“大城市病”,加快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是唯一有效手段。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的條件已經成熟,但很多地方還存在短板,本文就有關方法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合理解決建立。提出從市場、金融、信息共享、法律法規、典型示范等五個方面發力,穩步建成智慧城市。
關鍵詞:智慧城市;市場;金融;信息共享;法律法規;典型示范
隨著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的推進,我國逐步進入5G時代。全國各城市均高度重視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寬帶和移動互聯網覆蓋率等信息化指標顯著提升,政務、商業、交通、醫療、教育等領域的信息化程度也不斷加深,為向智慧城市邁進奠定了堅實基礎。智慧城市越來越多的被人民理解與接受,正逐步成為城市發展的高級階段。那么,我國現階段智慧城市建設還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呢?我個人認為,應從市場、金融、信息共享、法律法規、典型示范等五個方面發力。按照習總書記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加快智慧城市建設步伐。
第一,巧妙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配合關系。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市場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利用市場供求、價格體系、競爭機制等促進資源優化配置,并倒逼加快技術創新。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制定完善產業、財稅和金融政策,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引導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向智慧城市相關產業流動。同時,中央政府還有做好頂層設計,鼓勵各地區根據自身的優勢和特色,探索符合當地實際的個性化智慧城市發展道路,避免全國一個方案,地區優勢不能凸顯。
第二,堅持創新是發展的關鍵。首先是金融創新,要大力發展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基金,構建起完整的創業投資鏈,推進智慧產業的孵化與培育;推進政策性銀行的建設,發展地方銀行和中小商業銀行,鼓勵創辦小額貸款公司等準金融機構,完善與科技企業規模、結構相適應的多層次信貸融資體系,拓寬企業融資渠道;發揮政府對資金的引導作用,搭建高效的投資融資平臺,調動企業、民間資本投入,建立政府引導、企業主導、民間跟進的投融資體系。其次是技術創新,要加強技術研發、應用試驗、評估檢測等方面的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增進企業之間、企業與科研機構之間、企業與學校之間的合作,健全官、產、學、研合作機制,尤其要鼓勵民營企業發展壯大,優化智慧城市建設的技術環境。三要堅持技術創新與金融創新雙輪驅動,促進產業技術與金融資本有效對接。金融系統不僅是創新融資的重要渠道,而且是規避、化解創新風險的有效途徑,發展智慧城市必須使二者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
第三,堅持共享的發展理念。處理好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與信息集成共享的關系。當前,盡管許多城市都建立了辦公自動化系統、管理信息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等,但各系統之間缺乏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信息孤島”現象普遍存在。不同部門之間信息傳遞不暢,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造成嚴重資源浪費。
第四,重視技術標準和法律法規的完善。應結合國情和產業發展狀況,推進信息技術基礎標準、信息資源標準、信息安全標準、網絡基礎設施標準、管理信息技術標準等技術標準體系建設,尤其要發揮好企業和行業協會的作用,積極制定各項標準和規范。應加快推進信息化法制建設,制定和完善有關信息基礎設施、電子商務、電子政務、信息安全、知識產權等方面的法律法規,為智慧城市建設營造良好法治環境。
第五,采取以典型示范帶動整體推進的發展模式。發展智慧城市要選擇條件好、發展快的信息化先行區域,加以扶持,建立“智慧城區”或“智慧社區”,發揮其示范、帶動作用,由點及面,逐步深入,不能搞一刀切。同時,選擇條件成熟的部門先行一步,如衛生實行網上會診,社保實行網上兌付等。
當前,我國物聯網技術水平已處于世界前列,是國際標準制定的主導國之一,并基本建成了從材料、器材、系統到網絡的產業鏈,帶動電信營運商、科研機構、傳感器企業、軟件開發商等環節聚合聯動,產業規模效應明顯增強,智慧城市建設已成為當務之急。要進一步增強國力,我們必須搶占先機,在以上五方面著力,加快完成智慧城市建設。
參考文獻:
[1]以五大發展理念助推智慧城市建設,新華網,2015年12月23日.
[2]我國智慧城市建設中人才儲備的現狀與路徑探析[J].當代教育與實踐, 2015,8:169-172.
[3]智慧城市建設與產業經濟融合發展之路徑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6,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