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培芮
(武漢音樂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
論交響組曲《喬家大院》的山西民間音樂元素
孫培芮
(武漢音樂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
交響組曲《喬家大院》描寫了清朝末年山西商人喬致庸坎坷的一生,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和濃郁的山西韻味。其中大量素材都是植根于民族民間的沃土創作產生的。文章通過運用音樂形態比較的方法剖析了這部作品對山西民間音樂的借鑒與再創造以及作者是如何巧妙地將山西民間音樂素材與博大的晉商情懷融入作品的。
交響組曲《喬家大院》;趙季平;山西民間音樂;晉商情懷
交響組曲《喬家大院》是趙季平先生根據其創作的同名電視劇音樂改編而成,由“序曲、立志、愛情、商路、煉獄、遠情”六個樂章組成。作品反映了一代晉商喬致庸波瀾壯闊的一生,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
山西是民間音樂的寶庫。山西民歌歷史悠久、種類繁多,以河曲山歌、左權“開花調”聞名內外。山西代表性劇種晉劇傳統劇目、曲牌豐富,唱腔結構屬板腔體。山西民間說唱藝術遍布全省,民間器樂以吹奏樂和打擊樂為主。
為了寫好這部交響樂,趙季平曾多次赴山西晉中、平遙等地進行采風,搜集了大量的地方民歌、小戲。筆者通過分析這部作品,發現其中大量運用山西民間音樂的素材,而作曲家對山西民間音調的學習、借鑒不是單純照搬或稍加改變后的應用,而是消化吸收后通過對一些特性音及音調要素用交響樂配器中各種發展手法來呈現的。
(一)山西民歌主題
序曲中《遠情》的唱腔,這一曲調是作者運用民歌《交城山》中許多特征音創作而成。
譜例1:序曲《遠情》唱腔主題

譜例2:《交城山》樂譜

《遠情》當中la sol升fa mi mi re 是吸取《交城山》中la sol 升fa mi ,re mi la sol re 中的特征音加花、變形后寫出的,其中sol do re是山西民歌的特性音列,樂章的開始運用這個旋律音型,顯示出濃郁的山西特色。
《立志》中弦樂的A段主題是從祁太秧歌《看秧歌》中發展而來。
譜例3:《立志》中A段主題

譜例4:《看秧歌》樂譜片段:

對比我們發現,《立志》中re sol升fa,mi升fa mi re 的旋律音樂是作者提煉《看秧歌》中xi sol升fa mi 升fa re后直接引用并融入其中創作完成的。配器中又加入山西民間鼓吹樂的常用樂器小堂鼓與小鈸。《看秧歌》是祁太秧歌經典的曲目之一,作曲家利用《看秧歌》的旋律形態、歡快的場面描寫主人公青年立志的壯舉,具有象征性與創新性。
《愛情》中A段主題的音樂是通過祁太秧歌與山西民間音樂一同應用。
譜例5:《愛情》A段主題二胡在承接長笛后奏出高音區旋律

當中骨干音sol re xi la 的重復使用是祁太秧歌典型的旋法特征,其中sol re的五度上行跳進屬于山西民歌的特性音程。樂曲當中很多的應用都取材于此中。
(二)晉劇曲牌主題
晉劇是山西的民間戲曲劇種之一。《序曲》第14-15小節(譜例6)“遠情”唱腔是晉劇唱段核心音列的直接應用。
譜例6:《序曲》“遠情”的唱腔片段

譜例7:晉劇《梵王宮》中的唱段“四月里南風吹動麥梢黃”片段

《梵王宮》是晉劇劇目的經典之作。其中“四月里”唱段中的旋律音列是晉劇唱段民族徵調式的核心音列。第15小節“遠情”的唱腔旋律運用了晉劇民族徵調式的核心音列re do xi la sol,本樂章D徵民族調式核心音列為la sol 升fa mi re,五度的級進下行音階。其中第14小節的旋律以晉劇徵調式的核心音列la sol 升fa mi re 變形后與開始的la re四度上行的山西特性音程一同融合應用,彰顯地方特色。
《序曲》與《遠情》最后的音樂中運用了晉劇中的過場間奏音樂,又將音樂配上襯字“咚倉里個隆咚倉,里個咚倉里個隆咚倉”的大段襯詞,首尾呼應,點明中心。
譜例8:《遠情》片段

譜例9:晉劇曲牌《急毛猴》選段

該作品的核心旋律(譜例8)在全曲出現多次,《序曲》的高潮部分及《遠情》結束時的呼應,其中《商路》又伴以嗩吶、竹笛領奏加入管弦樂團貫穿全樂章。其核心旋律的出現也是提煉晉劇曲牌的特征音而得。以曲牌《急毛猴》為例,特征音為sol la 升fa mi re do,核心旋律la通過上行四度跳進到re與mi 升fa re,re do re 級進相結合的方式表現主題。
(三)山西民間調式
山西民歌調式以徵、商調式占主導地位,同時也有宮、羽、角調式。交響組曲《喬家大院》在調式上主要運用了民族徵調式,同時也有商、宮等其他民族調式。
作曲家在旋律的寫作走向上有意地運用終止于徵音的旋律,如《序曲》中第41-42小節二股弦的旋律的落音落在D徵民族調式的徵音re上;第64-65小節小提琴聲部旋律的終止,同樣是在降B民族徵調式的徵音sol上。作曲家刻意地將旋律終止于徵音也與山西地方民歌旋律的終止有關。
(四)山西民歌特性音程
山西民歌的特性音程有四度上行、下行,五度上行、下行,六度、八度的大跳。《遠情》的旋律代表整部交響組曲的核心,主旋律與序曲遙相呼應。筆者選取了主題曲《遠情》(共80小節)當中的特性音程做了定量分析,表格如下:

表一:《遠情》中使用特性音程定量分析表
通過表格統計數據我們得知,《遠情》中特性音程四度上行及下行出現的次數是最多的,這些數據的得出充分體現了作曲家運用山西特性音程詮釋、呈現樂曲的表現力及山西韻味。
(五)山西民間特色樂器
配器方面,雙管編制的交響樂隊加入了晉劇中特有的晉胡與二股弦。晉胡,是晉劇的領奏樂器,代表著晉劇弦樂器的風格特色。二股弦,是晉劇的主奏樂器,唱腔獨特,具有很強的地域性。晉胡和二股弦二者相輔相成、音色互助,表現為即興的支聲復調,這也是這部作品創作中符號對應表現手法的具體運用。獨有特色樂器的加入也使得這部作品產生出全新的民族風格與地域特征,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這部作品從山西民歌主題、戲曲、調式、特性音程、特色樂器等五個方面的素材為基礎,通過借鑒與再創造的手法以及采用傳統音樂與現代交響樂相結合的形式表現山西特色與韻味,彰顯了趙季平先生巧妙的樂思和汲取民間音樂素材的非凡創造力。同時這部作品以民族交響樂的形式表現晉商精神,將晉商文化融入在起伏跌宕的音樂聲中。
[1]山西經典民歌100首.山西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2]趙季平.《<喬家大院>交響組曲總譜》.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
[3]陳健民,岳存江.晉劇曲牌音樂.晉中.山西晉中專屬文教戲曲研究組印,1963.
孫培芮(1991—),女,漢族,山西太原人,藝術學碩士,武漢音樂學院音樂學系,研究方向:中國傳統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