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燕(陜西省西安中學 陜西西安 710018)
?
我是一名教師,并將終身學做教師
劉金燕(陜西省西安中學 陜西西安 710018)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5.065
教師,很平常;教師,又很不平常。
回想自己十二年前大學畢業,帶著對教師這個職業的向往,也帶著這個時代年輕人特有的朝氣與活力,走出了陜西師范大學的校門,即將開始我新的征程。臨行前,政治經濟學院的教授們、老師們站在我們面前,一絲不茍,目光灼灼,一再叮囑我們:同學們,做教師不是一定要清貧一生,但一定要靜下心來,耐得住寂寞,耐得住重復勞動的艱辛,只有經歷風雨,才能看到彩虹。每每回想起老師們的話,總是會讓我怦然心動。回首十二年來的從教之路,我清晰地發現這樣一條教育足跡:有淺嘗甘霖的欣喜,有屢遭挫折的痛楚,有不眠不休的焦慮,更有桃李滿天下的灼灼其華。
記得剛參加工作的那一年,也就是2004年,當我第一天第一次走上講臺,看到下面坐著身著校服且整整齊齊的學生,看到他們渴望求知的眼神,感受到他們對我的欣喜,我便深深知道,我恰恰選擇了在這物欲橫流的社會中一門清苦的行業,我只能邁步前行;無論如何也不能愧對講臺下那一雙雙求知的眼眸。只有教師心存光亮,才能照亮學生的心房;只有教師心中的熱情,才能點燃學生成才的夢想。我別無選擇,必須點燃這一部分人的心頭之燈,讓他們擁有生命的精彩。
在隨后的教學工作中,我恪守的原則是:我可以慢慢變老,但教學理念不能過時,應求變求新。力爭我的每一節課,有激情、有笑聲、有亮點。工作十二年,我完整的帶過三輪高中三年的政治課程,經歷了從舊課標和傳統的教學模式到新課程的課程標準以及教學理念的更新,從高一的多樣化教學,到高三的緊張復習備考,我不敢懈怠,總是小心翼翼地前行著。我總是試圖將理論化較強的政治課變的生動,努力讓學生愛上我,愛上我的課。因此,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形式是我不變的宗旨,小品、演講、歌唱、競賽,等等,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在課堂這個陣地上,教師應該讓知識變成精靈,敲開學生的心門,促進學生去思考、去體驗、去感受,這也是把知識學以致用的最好結果。
在每天與課本、與教案和課件的接觸中,在與同事與學生相處中,我養成了及時反思的習慣。在工作之余,我把工作中所做的,所想的及時寫下來,及時總結,以此來不斷提升自己。
看著自己身后有源源不斷的年輕教師加入我們的隊伍,看著自己日漸成熟的面龐,不知不覺自己已經脫離了新教師,成為了青年教師中的老人了。于是,我對自己的要求便更加嚴格了,絕不能以新教師的身份要求自己,認真對待工作是我的使命,絕不搪塞。為此,我常在沒有晚自習的夜晚加班,就為了第二天的課,或者幾天后的公開課。課堂上,已有些許經驗的我加上認真打磨的課,經常會贏得學生的掌聲,贏得了他們對我的認可。學生在變,一屆走了,一屆又來;我也在變,舊的模式走了,新的理念又來。記得江蘇的特級教師吳非曾經說過:“我認為,評價一位教師的工作,簡而言之可以是三句話:讓學生喜歡你的課,讓學生喜歡你任教的學科,讓學生有終身學習的意識。”我覺得,教師的幸福感,莫過于得到學生對自己的認可,得到學生對自己的愛,對自己的迷戀以及對自己所教學科的熱愛。
2015年10月,西安中學一百一十周年校慶之時,來了幾位雖花甲之年但精神矍鑠的老人,他們參觀完會議后,隨意在學校轉轉。我很敬重這些老校友們,就偷偷的跟著他們在校園里溜達。我聽他們說求學往事,教數學的是誰,教國文的是誰,后來又換了誰,教英文的老師口語如何之好,教音樂的老師如何瀟灑,某某老師的一次嚴責……聽著聽著,我仿佛也融進了他們之中,想象著幾十年前的師生之情。
多少年過去了,幾位老人的回憶依舊在。教師的教育生命在人的一生中會留下如此難忘的記憶,每念及此,我時時提醒鞭策自己:不能誤人子弟。也許很多年以后,我的學生們也在議論著我吧,回憶著他們的高中生活,緊張而有序的高中生活,我是當中的一瞬。
有時也能聽到另一種故事。有人到學校聯系業務,教師發現來人是過去的學生,一口喊出姓名,可學生卻不記得教師姓甚名誰,甚至不記得自己是哪個班的。從教師角度看,不該要求學生對學校對教師感恩,但是學生讀了十多年的書,說不出自己老師的姓名,未免太遺憾了。
當然,還是美好的故事多。我相信美好。
白駒過隙,光陰荏苒。作為一名教師,所有精彩不會隨時間的流逝而迷離,它會永恒駐留。作為一種樂此不疲的事業,需要教育情感的投入,教育觀念的轉型,教學方式的變革,教學藝術的創新……投身其中,我發現,我們躁動的心變得平和、充實而愈發堅定!我會繼續走在教育教學之路上,踩出一個個堅實而有力的腳印!
有一天,我也將老去,我希望爬滿我額頭的,除了皺紋,還有蔥蘢的常春藤。是的,教師這一職業是我永恒的經典、永駐的青春。我將站在幾十年光河的另一側,對自己微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