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葉
?
小兒熱性驚厥中醫急救與護理干預的方法
李曉葉
山西省同煤集團醫療衛生中心(大同 037003)
摘要:目的研究小兒熱性驚厥中醫急救與護理干預的方法,并觀察其臨床效果。方法將2013年4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100例熱性驚厥發作患兒分為兩組,每組50例。其中對照組患兒接受常規急救和臨床護理方案,觀察組患兒接受常規急救護理,并開展中醫急救與護理干預。對比兩組臨床癥狀改善情況、住院時間以及并發癥發生率。結果經中醫急救并采取相應的護理干預方案后,觀察組患兒抽搐癥狀停止間隔時間以及抽搐至意識清醒間隔時間明顯更短,平均住院時間更短,患兒腦損傷、癲癇以及熱性驚厥再發作等并發癥發生率更低,與對照組患兒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開展中醫針刺與護理干預方案可有效緩解小兒熱性驚厥癥狀,降低并發癥發生率,促進患兒康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小兒熱性驚厥;中醫急救;護理;方法;效果
小兒熱性驚厥屬于兒科臨床常見的一種驚厥性疾病,以嬰幼兒為好發群體。患兒通常表現出發熱癥狀,主要以上呼吸道感染較為常見,發病后全身強制性抽搐、腦內神經遞質增多、腦驚厥性放電以及細胞代謝增加[1]。倘若臨床未及時診治,則有可能引起癲癇,或對患兒智力發育造成不良影響。本文主要研究小兒熱性驚厥中醫急救與護理干預的方法,并觀察其臨床效果,謹供臨床參考。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4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100例熱性驚厥發作患兒納入本次研究,入組病例發病前已伴有發熱癥狀,均屬腸道感染、呼吸道感染或者肺炎致病;熱性驚厥均發生于出現發熱癥狀24h后,排除腦損傷或者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疾病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中男24例,女26例;年齡4月~4歲,平均年齡(2.2±0.4)歲;體溫38℃~40℃,平均體溫(39.1±0.4)℃。觀察組中男22例,女28例;年齡5月~4.9歲,平均年齡(2.1±0.6)歲;體溫38.4℃~40.5℃,平均體溫(39.0±0.7)℃。兩組患兒均伴有不同程度意識障礙,包括高熱、意識朦朧、意識喪失、局部或全身肌群陣攣性/強直性抽動。兩組患兒的年齡、性別、體溫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患兒接受常規急救和臨床護理方案,觀察組患兒接受常規急救護理,并開展中醫急救與護理干預,方法如下:(1)常規急救護理。①遵醫囑應用抗驚厥藥物以控制驚厥癥狀,如地西泮或苯巴比妥肌注治療;②常規建立靜脈通路,及時輸注相關治療藥物;③給予降溫藥物或采取物理降溫方法,例如在患兒腋窩以及頸部擦拭醫用酒精等等,對于大便秘結患兒可采取灌腸通便處理;④患兒保持平臥姿勢,并將頭部偏向一側,松弛衣物以免束縛呼吸。護理過程中應將患兒口鼻分泌物及時清理掉,防止誤吸,取壓舌板墊于上下齒間,防止患兒咬傷唇舌;⑤適當給予患兒氧氣吸入,以便于改善耗氧量增加所引發的腦缺氧狀態以及腦組織損傷[2]。(2)中醫急救與護理干預。①采用針灸療法處治驚厥狀態下的患兒,刺其百會、水溝、合谷、十宣以及涌泉諸穴,實施抗驚厥治療,針灸時間以2~3min/次為宜;②給予合理的飲食干預。因患兒多表現為高熱以及驚厥癥狀,機體能量消耗過大,營養丟失較為嚴重,因此護理人員應指導患兒家屬給予維生素以及蛋白質含量較高的易消化流食,適當補充水分,防止患兒發生虛脫[3];③心理護理。醫護人員應重視與患兒家屬充分溝通交流,針對患兒開展心理護理指導,緩解其緊張不良情緒。應引導患兒家屬正確認識本病,并介紹各種成功醫治的病例,提高患兒家屬依從性。
1.3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抽搐停止間隔時間、抽搐至意識清醒間隔時間、住院時間,統計腦損傷、癲癇以及熱性驚厥再發作等并發癥發生率。

2.1兩組患兒臨床癥狀改善時間與住院時間對比經中醫急救并采取相應的護理干預方案后,觀察組患兒抽搐癥狀停止間隔時間以及抽搐至意識清醒間隔時間明顯更短,平均住院時間更短,與對照組患兒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改善時間與住院時間對比 (例,
注:與對照組相比,1)P<0.05
2.2 兩組患兒并發癥發生率對比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兒腦損傷、癲癇以及熱性驚厥再發作等并發癥發生率更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例,%)
注:與對照組相比,1)P<0.05
熱性驚厥狀態下患兒腦部神經元異常放電,導致神經遞質合成以及釋放明顯增加,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進而引發抽搐以及痙攣等癥狀。苯巴比妥等止驚藥物可有效抑制腦內病灶細胞膜興奮性,進而對異常放電反應產生抑制[4]。中醫理論觀點認為熱邪入侵、熱毒熾盛是小兒熱性驚厥的病因所在,熱毒侵入則上擾神明,引起驚厥[5]。而并發癥發生率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驚厥持續時間,本次研究在應用抗驚厥西藥以及吸氧護理的同時實施中醫急救方案,以有效緩解患兒驚厥癥狀,縮短驚厥發作時間,防止出現腦部缺氧,降低并發癥發生率。通過刺激水溝、十宣以及涌泉諸穴可通經活絡,平肝熄風,分流督脈經水,緩解面肌痙攣,扶助正氣,配合常規救治與護理效果極佳。從表1、表2數據分析可知,觀察組患兒抽搐癥狀停止間隔時間以及抽搐至意識清醒間隔時間明顯更短,平均住院時間更短,患兒腦損傷、癲癇以及熱性驚厥再發作等并發癥發生率更低,與對照組患兒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采用中醫急救與護理干預處治小兒熱性驚厥病例效果滿意。
綜上所述,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開展中醫針刺與護理干預方案可有效緩解小兒熱性驚厥癥狀,降低并發癥發生率,促進患兒康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葉雪英,王偉.中醫綜合治療小兒熱性驚厥臨床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4,11(13):84-87.
[2]史曉霞.羚羊感冒口服液預防小兒熱性驚厥復發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藥科技,2011,18(1):51-52.
[3]任新生.淺談小兒高熱驚厥的急救與護理[J].光明中醫,2011,26(8):1695-1698.
[4]趙有蓮.小兒高熱的護理[J].光明中醫,2012,27(3):580-581.
[5]杜春暉,王鈺.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熱性驚厥療效觀察[J].中醫兒科雜志,2013,9(5):21-23.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6.12.067
文章編號:1003-8914(2016)-12-1823-02
收稿日期:(本文校對:李艷紅2015-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