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多地遭遇洪澇災害,洪水巨災保險制度何時能落地受到社會關注。
巨災保險是針對因發生地震、颶風、海嘯、洪水等自然災害而導致巨大財產損失和嚴重人員傷亡的保險。目前,云南、深圳、寧波等地已開展巨災保險制度試點。
2016年5月,中國保監會和財政部聯合頒布《建立城鄉居民住宅地震巨災保險制度實施方案》,業界認為這標志著巨災保險制度建設進入了實質性階段。
地震巨災保險已有法規可依,洪水巨災保險還有多遠?
須建立全流域利益協調和平衡機制
姚慶海(中國保險學會會長)
鑒于建立巨災保險制度涉及主體眾多,利益關系復雜,需要從頂層設計入手,推動巨災保險立法,明確界定各方面的權利和義務,爭取早日將巨災保險納入法制化、規范化的災后防范救助體系中。
保險在巨災風險管理方面具有明顯優勢:首先,巨災保險制度的風險融資渠道與防災防損的社會資源契合度高,能夠動員政府、企業、個人、商業保險乃至資本市場等各方面力量;其次,借助巨災保險制度,可以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改變長期以來政府主導的救災模式;最后,通過合理的制度設計,利用費率優惠、免賠率調整、擴大承保責任、按照重置價值承保和降低共保比例要求等保險技術手段,可以調動被保險人防災減災的積極性。
從國際上來看,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許多國家都已建立洪水保險制度。主要經驗如下:一是將洪水保險制度有機嵌入國家洪水災害防范和救助體系。例如,美國的洪水保險既是保險計劃也是洪泛區管理計劃。二是充分發揮商業保險公司的作用,將洪水風險在更廣闊的再保險市場和資本市場進行分散。三是不斷完善洪水保險費率體系。美國、英國等國家都針對洪水風險繪制了風險圖,并根據外部條件變化不斷修正。
中國在建立巨災保險制度過程中率先推出地震巨災保險有其合理性。與地震不同,洪水有其自身可預測、可轉移、可替代的特點,建立洪水保險體系,不僅僅是建立對洪災損失的財務補償體系,更關鍵的是要建立全流域的利益協調和平衡機制,實現流域內各利益相關方在洪災預防、檢測、分流、減損等方面的相互協同,借此補充和完善整個國家的洪水災害防范和救助體系。
供給者、消費者還是制度制定者
許閑(復旦大學中國保險與社會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是自然災害高發地區,新“國十條”和“十三五”規劃等國家重大文件中都提到要建設巨災保險制度。與完全依靠財政資金救助相比,保險賠付可以到位更快,使救災效率更高。因此,巨災保險可以成為洪水等災害的“防火墻”,在災害發生后通過及時賠付避免災害造成的混亂向全社會擴散,減少可能的間接損失。
但巨災保險制度的落實首先要解決一個問題:政府采取何種方式參與巨災保險制度的建設,是作為保險的供給者(為保險公司提供支持,比如2003年東歐洪水后政府的行為)、消費者(政府向保險公司購買保險,被保險人為受災民眾),還是制度的制定者(立法、制度監督等)。不同的制度設置會影響到后面的落實。
建設巨災保險制度,要考慮三方面因素:作為供給方,保險公司因為缺少經驗數據、產品定價高難以盈利等因素,可能造成供給不足;作為需求方,洪水等災害具有“小概率高損失”特征,令消費者對此類“小概率高損失”的風險存在僥幸心理,抑制了保險需求;而監管方應如何提供制度保障,維護市場正常運營等,還有待解決。
在開展巨災保險的初期,保險公司必須首先籌集初始資金以滿足賠償額度的要求。而巨災保險有很強的公共性和外部性,因此國家應在初期提供優惠政策與財政補貼,以吸引保險公司的進入。
國家強制與自由選擇相結合
李青武(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國家洪災險是個系統工程,防洪措施與保險救助須并行:應通過立法禁止在洪水水位以下修建房屋;禁止在洪災易發區新建建筑物;規定洪災險格式條款、相對強制投保的前提條件、承保損失范圍、保險金額及其對應的保費等內容。
洪災險制度應遵循國家強制與自由選擇相結合原則。美國洪災險的投保實行相對強制,如果受害人災后不需要獲得國家救助或不申請災后房屋重建貸款,可以不投保洪災險。確定保費因素很復雜,包括:保險金額、建筑物所在的地理位置、建筑年齡、是否有人使用、建筑設計、其海拔相對于洪災水位的距離等。美國所有的洪災險均有最低保費要求,然后根據上述因素實行差額費率,多檔費率供投保人選擇。聯邦應急管理局每5年對現行的洪水危險地圖至少進行一次評估。
中國巨災險頂層制度設計可以這樣進行:設立國家巨災保險公司,當收取的保費不足以支出時,由中央財政與災害發生地的省級地方財政分擔,其中,中央財政承擔80%,地方財政承擔20%;分別設立地震險、洪災險、泥石流險、臺風險,各賬戶保費收支獨立核算;將保險救助與巨災治理相結合,實行相對強制投保制度;通過立法規定各類巨災險的條款、相對強制投保的前提條件、保單格式條款、承保損失范圍、保險金額及其對應的保費等內容。
總之,應盡快立法,盡快實踐,在實踐中解決問題。
寧波的先行先試經驗 耿岳(寧波保監局財產保險監管處處長) 作為首批開展巨災保險制度試點的城市之一,寧波市探索的巨災保險體系主要由公共巨災保險、巨災基金和商業巨災保險三部分組成,由市財政每年出資向保險公司購買巨災險,首年度為全市1000萬城鄉居民及外來人口因臺風、暴雨和洪水(三類寧波最易發、多發的災害)造成的人身財產損失提供賠償。 臺風洪澇導致居民房屋進水超過20厘米,房屋倒塌一間以上或屋頂被掀四分之一以上,即可獲賠。每套住房年度累計最高可獲得2000元的救助賠償,因巨災導致人員傷亡的每人最高可獲10萬元的撫恤費用。 2015年,“燦鴻”和“杜鵑”臺風造成寧波全市大面積受淹,巨災保險應急機制及時啟動,在短時間內集中處置了17.4萬戶(次)居民的巨災保險理賠工作,累計向13.6萬戶受災家庭支付賠款7790萬元。 寧波巨災保險1年多的探索和實踐反映出一些問題: 一、多方參與的大災理賠協作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從寧波來看,巨災理賠涉及面廣、量大戶多,單次臺風出險報案戶數可能高達10萬戶。如果前期基層政府組織協同不力,將會影響理賠救助工作的有效部署和推進。因此,巨災理賠必須納入政府災害應急處置的整體考量、統籌部署。 二、亟待建立區域性巨災風險分散體系。以寧波為例,首年巨災保險賠款支出近8000萬元,扣除再保費用、稅費和經營費用等支出,實際經營虧損6000多萬元。從試點初期來看,單一地區先行先試是破題中國巨災保險的可行方式,但從長遠看,必須建立一套全國性或區域性的巨災風險分散體系,使各地的巨災風險能在更大范圍內共同分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