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自主創新之“翼”,鑄“智能制造”之“峰”,打造“智能化產品”,樹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標桿,這是中國空調行業領導者格力的“新戰略”與“新宣言”。在第二屆中國制造高峰論壇上,格力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標桿企業,引發了持續的關注和談論。
格力自主創新的硬氣與底氣
在當今時代,怎么強調創新對于文明社會發展的重要性都不過分。但是,關于創新的模式,一直以來存在兩種爭論:一種認為要關門另起爐灶,徹底擺脫對外國技術的依賴,自食其力謀發展;另一種認為要站在巨人肩膀上開放創新,借力謀發展。如何實現自主創新和開放創新的辯證統一,更是新的命題。在中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的當下,人們逐漸認識到,自主創新是發展“中國創造”的“不二法門”。2016年5月30日召開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提出: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
在探索中國制造的自主創新方面,格力電器是典型代表,走出了一條自己的“創新之路”。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認為,“創新前面應該加上兩個字,‘自主創新才是真正有價值的創新。” 在她眼中,中國制造業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跨越,是“挑戰自我、突破自我”。
格力的智能裝備
激發自主創新,“總根子”在于創新人才的培養和創新團隊的打造。在業界,格力被譽為家電行業創新人才的“黃埔軍校”。做到這一點,格力有自己的“獨門秘笈”。首先,格力為年輕人提供了稱之為“一線員工發展四部曲”的技能培訓,經過培訓,很多年輕人一步步成長為技能精英,有些甚至還被評為珠海市的高層次人才,拿到高達二十幾萬元的獎金。第二,開展“中層干部訓練營、班組長訓練營、高級技能人才訓練營、配合師帶徒培訓體系、技能競賽”等多層次的專項培訓,并與清華大學、馬里蘭大學等國內外著名高校合作,為員工提供深造機會。為了員工的長遠職業發展,格力還投入巨資籌辦了“格力工程技術學院”。第三,鼓勵年輕人“犯錯”,格力承諾“只要是你為創新而犯的錯,我們不僅不會懲罰,反而會獎勵。”經過多年的努力,格力目前成功打造出了自己的人才庫,形成了一套“選、育、用、留”的有效機制,形成了人才隊伍的良性發展模式。
據了解,格力目前已經組建了7個研究院,擁有8000多名技術研發人員,他們的平均年齡是29歲,而且都是清一色的“格力自產”。近年來,共創造了22597項專利。其中,2015年平均每天誕生22項專利,創造了許多國家乃至世界上獨有的技術。
激發自主創新,格力“大手大腳”,舍得“下本錢”。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格力每年投入技術研發的資金超過銷售收入的3%,是中國空調業技術投入經費最高的企業,2015年用于科研的經費投入都超過了50億元。
格力電器董事長、總裁董明珠
激發自主創新,格力打造出了創新的氛圍和全員創新文化。創新是格力人的“信仰”。董明珠在不同的場合多次強調創新的重要性,“只有堅持自主創新,企業才能度過寒冬,民族品牌才能在世界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目前,格力已經形成了一個全員創新的文化氛圍,建立了自主創新工程體系,成為創新創造的“重地”。
格力正在努力讓每位員工都成為創新的主體。其做法可稱之為“創新點風暴”:格力每年都會讓每一個崗位的員工,針對自己的崗位提出至少三個“創新點”,并闡述清楚這些創新點有何價值,有何可操作性等。如果“創新點”經過專家討論,有嘗試的價值和實現的可能,那就會成為公司的創新計劃之一。這樣一來,每一個員工都成為了創新的主體,創新的文化不斷發芽和生長。
近年來,通過自主創新,掌握核心科技,格力交出了一份耀眼的成績單:2013年,成功開發出了“不用電費的空調”——光伏直驅變頻多聯機;2014年,格力磁懸浮變頻離心式制冷壓縮機及冷水機組被鑒定為“國際領先”;2015年,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企業技術創新工程類”二等獎;2016年,自主研發的世界首臺光伏直驅變頻離心機組獲得2015年度RAC國際成就獎,這是中國企業首次獲該獎,同時,“空調設備及系統運行節能國家重點實驗室”順利獲批國家重點實驗室……成績源于格力人的不懈努力,更是對他們持續創新的充分肯定。
2016年,中央大力推行以“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為重點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致力于解決落后的產能與人們不斷提升的消費需求之間的“錯配”。對于企業來說,針對供給側和需求側之間的突出矛盾,針對消費者對優質、智能、個性化商品的需求與品質產品有效供給不足的矛盾,需要進行供給側創新。
在推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格力正在以技術創新為支撐,以“讓世界愛上中國造”為目標,大力推行智能制造、智能家居、精密模具,并以“智能制造”為“抓手”,推動格力的家電產品轉型升級,開啟了“格力式”供給側創新的大幕。
在董明珠看來,如果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減庫存、淘汰落后產能、淘汰落后產品,未免簡單化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質上是一次品質革命,“倒逼”企業及其產品進行轉型升級。在格力的理解中,要實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根本的是技術,要求制造企業著眼于長遠發展,大膽走自主研發道路。從升級轉型的方向上看,要求制造轉型和產品轉型朝著智能轉型進行。
基于這些準確的思考,智能制造成為了格力新的發力點。其實,格力在“智能制造”領域早有布局和“埋伏”,進入2016年,動作更加頻繁。2016年3月2日,投資50億元的智能裝備產業園在湖北武漢蔡甸區開建;3月6日,發布公告稱擬收購主營新能源汽車的“珠海銀隆新能源有限公司”;3月8日,在北京推出大松高端電飯煲萬人體驗行動……格力的轉型脈絡也由此更加清晰:“格力正在加速實現產業轉型,將過剩產能轉化為優質產能,同時重點加速智能化的發展。”
除了智能產品外,格力在智能裝備上也發展迅速。從產品到裝備,營造全產業鏈和智能生態,這是格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布局”。智能制造給格力和中國制造帶來了新的發展機會。格力最近生產了一個自動化設備,原來從國外買入該設備要花費500多萬元,現在實現了自主研發和生產,花費才200多萬元,不僅節約了成本,而且掌握了“技術話語權”。據報道,經過近3年的發展,格力自主研發的自動化產品覆蓋了工業機器人、智能AGV、數控機械手等10多個領域,超過100種產品,已授權發明專利15項,累計產出智能裝備3000臺套,累計銷售額超8億元。董明珠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未來格力電器將“深耕”機器人和精密機床兩大領域,為“中國制造2025”提供一批完全自主研發的高端裝備。
在格力的思考和愿景中,中國要實現“中國制造2025”的目標,不僅需要靠產品占有市場份額,而且需要原創技術,形成中國制造的“雙智時代”——智能產品和智能制造。董明珠對此有明確的思路:第一,堅持用“雙創思路”(創新創造的思路)創造并實現原創設計;第二,堅持走自主培養人才的道路;第三,堅持用自主的技術、品質、品牌,服務世界。
在中國制造業走向全球的過程中,核心科技和技術創新一直是企業發展的“痛點”和“難點”,而格力電器集團正是依靠自主科技創新打破了這個瓶頸。
多年來,格力自主研發掌握核心技術,實現了眾多的技術突破,引領中國企業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跨越。如今,對于格力來說,這樣的共識已經深入人心:格力要立志做“百年企業”,做到“責任制造、質量制造、科技制造”,實現創造,而不只是為了賺錢。
在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征途中,格力秉持自主創新,正在向智能制造和智能化產品發力。格力立足自主創新,通過智能制造解決產能過剩、低產低質的行業問題,是真正的供給側創新。“像格力這樣,把空調、分布式能源、手機結合在一起創造出的智能家居,就是真正的供給側創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研究專家賈康對此評價說。
在某種程度上,格力的自主創新和智能制造,無疑也為中國制造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一個可資借鑒的“樣本”。反觀格力的發展,格力能夠做到這些,并非偶然。格力一直以技術創新和產品質量立業,而這二者都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因”。在改革的推動下,格力也實現了重大轉變。董明珠對此分析認為,格力在過去的三年中,實現了從模仿型設計、追隨型設計,到原創性設計的轉變,這是一個顛覆性的轉變。
從“自主創新看格力”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標桿”,格力在自主創新的路上不斷前進,“讓世界愛上中國造”,以格力等為代表的“中國造”正行走在“中國創造”的征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