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艷蕊 王立忠 李廣慶 ;[4]。
【摘要】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不斷嚴重以及全民亞健康狀態的形勢嚴峻,全民健康仍存在些許問題。本文提出一種新的設備,在一定區域內,實時檢測老年人的健康數據,不影響老年人的正常生活。通過分析監測數據確定老年人的生理狀態。為區域內醫護人員提供報警功能。為全民健康提供手段,解決看病難等問題;做到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為完善醫療體系提供思路。
【關鍵詞】 區域 健康數據 檢測 報警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信息化醫療服務的模式成為研究熱點,人們利用網絡資源獲得醫療服務及醫療資訊,不用去醫院與醫生面對面會診也可以達到看病就診的目的,極大地提高了醫療衛生資源的利用率。目前,已有部分國家將―信息化醫療服務投入使用中,并獲得了良好的效果,全世界使用信息化醫療服務的人也越來越多[1-2]。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尤其是無線網絡和 4G 技術的發展,以及各種計算機軟、硬件技術的日趨完善,信息化醫療服務將得到廣泛的應用,成為 21 世紀最有前景的產業之一。
二、需求與可行性分析
我國老齡化現象愈發嚴重。老年人由于機體功能下降,容易引發各種慢性或突發性疾病。針對我國國情,有限的衛生資源仍然集中在疾病的治療上。對于老人而言,存在著行動難、無陪護、看病難等諸多客觀問題,任何的醫療養老機構、人員無法長時間做到24小時對所有的老人進行實時監護并給出相應的健康指導意見。為了解決上述問題,面向老人的健康監護系統的研究目標為:被監測者在社區的無線網絡覆蓋范圍之中,可實時監測老人健康數據并將數據傳輸到控制中心。
檢測數據正常則存儲備案,以備日后作統計分析、預防;當老人突發狀況,系統采集數據異常,區域控制中心顯示數據、發生地理位置并警報響起,提示醫護人員在第一時間做出反應,避免錯過最佳處理、救治時機;同時控制中心系統自動向突發狀況老人的第一聯系人手機推送消息,報告相關情況。系統的研發力促達到24小時不間斷的數據采集和檢測系統,形成個人—家庭—社區的初級醫療服務供給體系,真正做到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
研發過程中所使用的單片機,傳感器等設備材料價格低廉耗、費資金較少、仿照中國科學院實施“海云工程”,并推出低成本的健康服務[3],保證產品市場化利潤空間。實施過程中,擬解決軟件與硬件問題,所采用的java+sevlet開發技術、嵌入式開發技術以及移動app開發技術均為成熟技術,在技術上,不存在瓶頸。調研充分前提下研究方案完全可行。
三、系統的分析與設計
3.1系統模塊結構
根據需求,進行分析設計,劃分模塊如圖1所示[4]。
3.2系統網絡結構設計
根據系統需求、技術可行性以及現實情況,設計網絡拓撲結構如圖2所示。
3.3主要功能
(1)終端檢測模塊。由醫學領域專家制定生命體征數據標準,開發監測心率、血氧、體溫等模塊。對設備佩戴者進行實時監測并將檢測數據通過網絡傳送到數據分析處理中心。
(2)數據分析處理模塊。接收終端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如果數據一切再醫學領域專家設定的標準范圍之內則正常存儲以備分析預防,如果處在異常狀態下則根據設定數據匹配危險系數給出信號。
(3)數據推送模塊的功能為當數據分析處理模塊信號為高危時啟動數據推送功能,將高危人當前生理狀態通過消息或短信的方式傳送給其第一負責人。
(4)報警模塊的功能為當數據分析處理模塊信號為非正常狀態時給予響鈴等報警提示。醫護人員根據報警的具體類型采取相信行動、避免錯過最佳的援助、救治的時間。
3.4系統目標
首先使得老人在固定區域內可自由活動不影響實時監測生命體征數據、理想誤差;其次,當數據發生異常報警時,上位機軟件顯示出當前一個時間段各項生命體征各項數據,并指出報警地點,醫護人員可以根據現實異常數據大致判斷原因并第一時間趕往現場實施處理、救治,從根本上解決老人“無人管”或“管得晚”的問題,系統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四、總結
國內外面向社區老人的健康監護研究,局限在有線設備并將被監測者束縛在很小局部范圍內,限制了實時性和使用便捷性,基于Zigbee無線傳感器網絡的健康監護系統的研究具有研究方向和內容的創新性。
參 考 文 獻
[1]饒克勤.我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與政策思考[J].中國執業藥師,2008,5(12):9-12
[2]劉林森.信息化時代的信息化醫療服務[J].上海信息化,2010,(01):84-87
[3]樊建平,張元亭,王磊.實施海云工程實現低成本健康[J].高科技與產業化,2012(7):46-49
[4]胡建強.一種聯接“健康云”的家庭健康監護系統設計[J].2016,55(1):114-120